APP下载

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着

2014-04-11俞敏洪

中关村 2014年4期
关键词:性命使命感新东方

俞敏洪

著名作家余华写了一本小说叫《活着》。它描写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在社会变革及政治舞台中间身不由己的活着,以及非常被动的活着,人一辈子最惨的境界就是活得不好。但是还有一句话:人这一辈子活三条命,分别是性命、生命、使命,一级比一级更高。

每一个人首先都在为了性命活着,因为没有生命便没有了其他。但光是为性命而活着,没有太多的意义。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是著名的摄影家焦波拍的《俺爹俺娘》,他带领了五六个弟子在山东的一个村庄里住了将近一年,沿着村里的生活轨迹拍摄,然后从几千个小时的片子里面剪出了一个非常有故事性的纪录片。你可以在里面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挣扎,但有一点让人看后感到振奋的是,片子中展现出了一种“在绝望中间的乐观”。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一个农民在年轻的时候写过很多东西,也玩乐器,但是因为农村生活的困苦没有坚持下去。影片中就展示了这样的一幕,他要学琵琶,但他老婆跟他争吵,说都吃不饱了,还要买琵琶。这个男人却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喝拉撒,还需要有精神上的生活。这个情节一下子打动了我。这个农民所展现的正是人生所追求的第二种境界——为生命而活。

生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生。这就需要人们追求生命真意的不屈的努力和坚持。如果做到这一点,那就达到了第二个的境界。

比为生命而活更高一级的境界,就是为使命而活。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你愿意为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甚至于世界做一些真的有意义的事情。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觉,我从自己活不下去,到去北大学习,最后创立了新东方学校。刚开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慢慢的新东方做起来以后别人的观念开始有了些变化。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新东方总部的公益捐款已经超过了两三个亿,建希望小学,为偏远地区培训老师……这时我发现我的使命感一点一点回来了。

人的一辈子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过平淡的生活。但平淡不等于平庸。我在北大毕业以后,从北大出来7年之内我搬了十几次家,每次都是地下室,从一个搬到另一个,再从地下室搬到农村的房子里。我曾经有半年不洗澡的经历,因为没有洗澡的地方。但是即便现在让我回到贫困状态,我依然可以找到幸福,只要有书架放书,有办公桌,有电脑让我写东西,有床可以睡觉足矣。那样的生活虽然很平淡,但生活却是很丰富的。生活的丰富性和充实性才是我们生命的正常状态。

而第二种选择,就是真正让你感觉到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但是却发挥了你巨大能量的生活。

本来我的选择是第一条,但是后来我转成了第二条。其实后来我发现,我从小都在往第二条路走。如果选择了第一条,今天的我可能是一个平凡的农民,种种地,看看书。但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我觉得人生其实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而这个无限的可能性完全是你自己找出来的。跟社会没关系,跟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关系,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关系,跟你父母的家庭出身没有关系,但是有一点跟你绝对相关,那就是跟你是否正确的努力有关系。

我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当一件事我能看得到头的时候,我就不愿意去做了。比如我如果在北大做老师,我就能清晰地看到头,我最多能混成个三级教授。所以我觉得必须走出来,去追求一个未知的世界。

总而言之,对我们来说,人的一生中即便有完全避免不了的持续不断的奋斗,也不要放弃。正因为有这个过程,你的生命才会有新的追求,也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猜你喜欢

性命使命感新东方
新东方油墨有限公司
新东方油墨有限公司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性命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