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静态和动态影响的我国国际收支实证研究

2014-04-11赵颖岚王言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差额变化率国际收支

■赵颖岚 王言

一、前言和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快速上升,2004年后猛增,至2010年达到2.8万亿美元,2013年高达3.8万亿美元。高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同时又推动人民币持续升值,产生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国际收支高顺差的现象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有许多,例如弹性理论、乘数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等。其中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增长会减少国际收支,但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货币主义认为经济增长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可以解释我国的现实,但是国内从货币理论角度实证研究的文章还相对较少。20世纪60年代货币理论开始兴起,占据国际收支理论的主要位置。完整的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最先是由Johnson[1]提出的,通过建立模型,从货币角度讨论影响国际收支的原因,认为经济增长会增加货币需求从而正向影响国际收支,而国内基础货币的增加会增加货币供给从而负向影响国际收支。厉以宁等[2]使用我国季度数据,以外汇储备代表国际收支,工业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增长,考察了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国内信贷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和国内信贷增长都会减少国际收支。贺金凌[3]运用Kendall和Spearman非参数检验方法,发现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有正相关关系,而国内信贷扩张与国际收支不存在相关关系。姜波克等[4]认为我国货币的不均衡导致了国际收支不均衡的现象。丁骋骋等[5]以贸易收支代表国际收支,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发现经济增长和国内信贷扩张都是我国贸易收支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使我国货币需求大于国内信贷增加产生的货币供给,产生了贸易收支顺差。蔡素贞[6]采用E-G两步法实证检验了货币理论模型,得出和丁骋骋等相似的结论。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主要都采用外汇储备或贸易收支中的一项来代表国际收支,难以全面地考察国际收支货币理论;实证方法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最小二乘法,实证结果缺乏稳健性;研究的是经济增长和国内信贷对国际收支的静态影响,没有深入考察其动态的影响,不能对不同阶段国际收支的作用机制加以区别研究。因此,本文把外汇储备和贸易收支同时作为国际收支的代理变量来考察,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考察经济增长和信贷扩张对国际收支的静态影响关系,使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和滚动回归的方法考察经济增长和信贷扩张对国际收支的动态影响关系。

二、设立计量模型

Johnson[1]推导出了关于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的理论模型:

其中,BP表示国际收支,D表示基础货币国内部分,R表示基础货币国外部分,gY表示经济增长,gD表示国内信贷。

参考厉以宁[2]选取国际储备表示国际收支差额,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金融机构贷款表示国内信贷,我们设立本文实证部分的如下计量模型1:

IR表示我国国际储备的变化率,GDP表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率,DCredit表示我国国内信贷的变化率。预期β1>0,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会增加货币需求,推动我国国际储备的增加。预期β2<0,我国国内信贷增长会增加货币供给,减少我国国际储备。

我们参考丁骋骋等[5]选取贸易收支差额表示国际收支差额,设立如下计量模型2:

TB表示我国贸易收支差额的变化率,等式右边的解释变量与计量模型1相同。预期β1>0,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会推动我国贸易收支差额的增加。预期β2<0,我国国内信贷增加会减少我国贸易收支差额。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数据的时间区间是从1983年到2013年。具体各变量的说明、计算过程和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二)数据分析

表2 变量统计性描述

表2给出了各变量的统计特性描述。总体上说,国际储备和贸易收支差额波动较大,GDP和国内信贷波动较小。国际储备变化率最小为 -67.8%,最大为143.5%,平均值为28.7%。我国国际储备增长较快。贸易收支差额变化率最小为-4.98%,最大为7.6%,平均值为1.75%。我国贸易收支差额增长比较稳定,相对于其他变量增长较慢。GDP变化率最小为6.2%,最大为36.4%,平均值为16.5%。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内信贷变化率最小为6%,最大为36.1%,平均值为19.3%。我国国内信贷增长较快,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

(三)单位根检验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具有趋势特征,往往不平稳,如果在这些不平稳变量基础上进行OLS回归,会产生“伪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不可靠。因此,实证之前应该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在EVIEWS 7.2下,使用常见的ADF检验和PP检验两种检验方法,对所有被解释和解释变量做了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储备变化率平稳,贸易收支差额变化率、GDP变化率和国内信贷变化率均为一阶单整的不平稳变量。故不能用传统的OLS估计方法来估计模型1和模型2,因此本文使用检验不平稳变量的Johansen协整方法来估计模型1和模型2。

(四)模型1协整检验

表4 模型1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在0.1%的水平上显著,具有协整关系,把协积向量标准化为 [1,-8.11,4.455,19.833],模型 1 的计量关系如下:

我国的国际储备变化率与GDP变化率、国内信贷变化率存在一个均衡关系:GDP变化率每增加1%,我国的国际储备变化率增加8.11%;国内信贷变化率每增加1%,我国的国际储备变化率减少4.455%。当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我国国际收支差额会大幅增加。当我国国内信贷快速增加的时候,货币供给量随之快速增加,会减少我国国际收支差额。

(五)模型2协整检验

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2在0.33%的水平上显著,具有协整关系,把协积向量标准化为 [1,-1.73,1.39],模型2的计量关系如下:

表5 模型2协整检验结果

我国的贸易收支差额变化率与GDP变化率、国内信贷变化率存在一个均衡关系:GDP变化率每增加1%,我国的贸易收支差额变化率增加1.73%;国内信贷变化率每增加1%,我国的贸易收支差额变化率减少1.39%。

模型1和模型2的实证结果可以解释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伴随着大量外汇储备和贸易收支顺差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大于同期货币的供给,按照货币主义理论会产生国际收支顺差。

(六)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图1 模型1VAR模型的平稳性

图2 模型2VAR模型的平稳性

由于做VAR模型脉冲响应要求建立的VAR模型是平稳的,我们先考察了VAR模型的平稳性。从图1和图2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的VAR模型的单位根都在单位圆之内,具有平稳性。

(七)脉冲响应实证分析

图3 GDP对国际储备的脉冲响应

图4 国内信贷对国际储备的脉冲响应

从图3可以看出,GDP变化率产生一单位的正向冲击后,国际储备第一期不发生变化,第二期正向变化0.6个单位,然后,正向变化迅速增大,第4期达到最大的18.9个单位,随后逐渐趋向稳定的正向变化。从图4可以看出,国内信贷变化率产生一单位的正向冲击后,国际储备第一期不发生变化,第二期负向变化-7.35个单位,然后,负向变化迅速增大,第三期达到最大的-17.86个单位,随后逐渐趋向稳定的负向变化。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也一致,GDP变化增大,短期内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小,在中长期使国际收支增加,并且有永久的正向影响;国内信贷变化增大,短期内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很小,在中长期使国际收支减少,并且有永久的负向影响。

图5 GDP对贸易收支的脉冲响应

图6 国内信贷对贸易收支的脉冲响应

从图5可以看出,GDP变化率产生一单位的正向冲击后,贸易收支第一期不发生变化,第二期为负,然后迅速转为正向变化,随后趋向稳定的正向变化。从图6可以看出,国内信贷变化率产生一单位的正向冲击后,贸易收支第一期不发生变化,第二期负向变化,第四期达到最大的负向变化,随后趋向稳定的负向变化。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也基本一致,GDP变化增大,短期内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小,甚至会减少国际收支,中长期使国际收支增加,有永久的正向影响;国内信贷变化增大,短期内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小,中长期使国际收支减少,有永久的负向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存在动态变化的过程,那如何用货币理论来解释呢?本文进一步使用滚动回归估计方法考察了GDP变化率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我国国际收支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系数。

(八)模型1的动态分析

图7 模型1的动态影响系数

从图7可以看出,在1997年以前,GDP变化率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外汇储备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当时我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较小,故其增长速度较慢;1998年到2003年,GDP变化率对外汇储备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外汇储备有较大负向影响,同时人民币汇率比较稳定,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仍然较慢。2004年以后,GDP变化率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外汇储备均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同时人民币汇率也比较稳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加。随后几年GDP变化率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逐渐下降,人民币汇率逐渐升值,我国外汇储备增速也下降。2013年GDP变化率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又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下降,我国外汇储备增速反弹到15.4%。

(九)模型2的动态分析

图8 模型2的动态影响系数

从图8可以看出,1991年到1998年,我国GDP变化率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贸易收支变化率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这期间我国贸易收支差额较小,逆差和顺差互现。而1994年人民币汇率体制大刀阔斧改革,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导致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从1999年到2005年,GDP变化率负向影响贸易收支,国内信贷变化率正向影响贸易收支。在这期间,由于人民币汇率比较稳定,经济和国内信贷稳定增长,各自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相反,我国贸易收支应该比较稳定,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从2006年开始,GDP变化率对贸易收支的正向影响迅速增大,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也由负向转为正向。在人民币汇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内信贷的增加同时推动了贸易收支顺差的快速上升。从2009年开始,GDP变化率和国内信贷变化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逐渐下降,在其共同作用下,加上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升值的通道,我国贸易收支顺差有所下降。

四、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无论采用外汇储备还是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代理变量,整体上符合货币分析法的理论分析。从模型1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会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国内信贷扩张会减少我国的外汇储备。模型2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会增加我国的贸易收支差额,国内信贷扩张会减少我国的贸易收支差额。

对模型1和模型2做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GDP变化率和信贷变化率的正向冲击并不影响国际收支;随着时间的推移,GDP变化率正向影响国际收支,并具有永久的正向影响,信贷变化率负向影响国际收支,并具有永久的负向影响。

滚动回归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增长和信贷扩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变化较大,我国国际收支的动态变化大都可以用货币理论来解释。1993年到1998年GDP变化率和信贷变化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小,当时国际收支的变化主要可由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来解释;1999年到2004年GDP变化率和信贷变化率对国际收支为负面影响,当时的国际收支较为稳定;从2005年开始,GDP变化率和信贷变化率对国际收支都为正向影响,国际收支差额迅速上升;2009年,其影响都下降,国际收支差额从高位下降。

(二)启示

我国近几年的国际收支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对货币的需求较大。这解释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伴随国际收支顺差的现实情况。因此,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步入“中速增长”阶段,我国国际收支仍然会出现顺差,但是会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可能不会再出现大幅上升的情况。

国内信贷的增加整体上会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且近几年国内信贷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由正转负,因此,可以通过适度提高信贷增长率的方法来减少我国目前较高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时,国内中长期信贷才对国际收支有显著影响,因此提高信贷增长率的时候一定要预判未来几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

除了经济增长和信贷扩张以外,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也有明显影响。人民币汇率应该继续渐进地升值,一方面可以减少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另一方面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Johnson,H.G.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balance- of- paymentstheory. JournalofFinancial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72, 7(02).

[2]厉以宁,秦宛顺.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3]贺金凌.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货币均衡理论的检验[J].世界经济,2000,(10).

[4]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丁骋骋,张立军.中国的经济高增长与国际收支顺差何以并存——基于货币分析法的解释[J].财经科学,2010, (4).

[6]蔡素贞.全球经济不平衡下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差额变化率国际收支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国际收支分析
运城盐湖区:“三个差额”择优选人用人
导数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的应用
护岸框架减速效果研究
是巧合还是规律?
按图结算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纠纷预防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