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的生态主题及其表现特色
2014-04-11王夷平
[摘要]影片《后天》逼真地展现了由于温室效应,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时代的画面。 影片体现了导演艾默里克的生态忧患意识,引起世界范围人们对生态危机的关注。影片以超凡的预见力,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的叙事策略,令人震撼的特效场面,凸显生态主题,使我们深切意识到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 必将引发巨大灾难。世界各国必须团结合作,拯救地球,才能延缓和阻止“后天”的到来。
[关键词]《后天》;生态;灾难;气候变暖;人类;特效
2004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后天》是西方灾难电影的经典巨作,它逼真地反映了温室效应带给人类的灾难:龙卷风、海啸、 洪水、冰雹。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 气温急速下降,包括自由女神像、艾菲尔铁塔、大本钟在内的地标性建筑骤然冻成冰柱,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时代。影片体现了导演艾默里克的生态忧患意识,他希望观众能够看到电影虚拟世界呈现的严峻的生态现实,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意识到它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厄运。影片以超凡的预见力,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的叙事策略,令人震撼的特效场面,凸显生态主题,引起世界范围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后天》使人们联想到近些年地球的极端天气: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龙卷风、中国南方雪灾、冻雨、印尼海啸、日本大地震等;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灾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拯救我们惟一的地球。
一、主题紧扣现实问题,具有前瞻性
《后天》惊心动魄地演绎了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巨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灾难。导演巧妙地把观众的娱乐喜好同生态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 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体会到其中强烈的生态意识。影片传达了导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密切关注以及对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提醒人类审视自己的行为, 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关心地球的未来。
导演开宗明义,传达了生态关怀这一主题。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讨会的场景。气象学家杰克通过多年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将引发巨大的气候灾变。可惜,杰克的理论和警告并未引起各国首脑的重视。但是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影片展现了一系列气候灾变的场景:新德里下起罕见的大雪,东京下起巨大的冰雹,洛杉矶遭遇史无前例的龙卷风,纽约被肆虐的海水淹没。北半球天气变得异常寒冷,人们不得不向南迁移。这些情节体现了导演对生态的深深忧虑。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使人类深刻意识到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必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更大灾难。
影片里还有两个场景也传达了浓重的生态意识。一个是被困于纽约图书馆的人们烧书取暖的场景,它隐含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文明的脆弱,另一个是乞丐和狗一同进入图书馆避难以及他们和其他人一起坐上前来救援的飞机,这表现了生命之间的平等,人类和其他非人类生命应该和谐相处。
电影结尾处美国总统发表电视讲话承认肆意挥霍自然资源的行为是错误的,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是那么渺小。这表明大劫难后,人类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的生态意识最终觉醒,承认人类中心论的功利性,意识到维护生态和谐的必要性。
近几年,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变,灾难性天气频发。2004年,印尼北部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导致至少28万人死亡。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使美国七个州遭受洪水灾害,导致1 200多人丧生。2007年,热带风暴“锡德”侵袭孟加拉国南部,造成1 000多人死亡,50多万人流离失所。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造成44万多人伤亡。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和海啸,致使约1 800户人家遭受毁灭性打击,死者超过千人。2012年,美国遭受暴风雨“德雷科”袭击,受灾民众高达百万。2013年,中国西南地区遭遇50年来最强降雨,洪水造成670多万人受灾。
以上这些骇人听闻的自然灾害验证了《后天》中的灾难假设,使人们不禁赞叹影片具有惊人的前瞻性和警示性,对导演非凡的预见力钦佩不已。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人类继续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过度享受,“后天”,真的会离我们不远。
二、多条线索平行展开,凸显生态主题
《后天》设置了两条主线和多条相关副线,几条线索平行展开,从不同角度表现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烘托和突出影片的生态主题。
第一条主线是通过一系列场景展示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的变化及其引发的空前灾难。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导演以特写和远景交互运用的方式,显示灾难的前兆:南极冰盖突然出现裂缝,而且裂缝逐渐扩大,冰盖开始融化。接着,新德里飘起大雪,东京下起巨大的冰雹,英国全球气候监测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在北大西洋中的浮标显示海水温度骤降13度。与此同时,在洛杉矶,巨大的龙卷风卷走好莱坞的标志,很快把整个城市毁得面目全非。纽约先是被海水吞没,然后又骤然冰冻,变成一片茫茫冰原。从气候即将发生变化的预兆到气候灾变的降临到最后一切恢复正常,这条主线贯穿影片的始终,展示了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灾变及其巨大的破坏力。这条主线揭示人类及其创造的现代文明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另一条主线是表现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人的活动,主要以古气象学家杰克的活动为主。杰克和他的两位同伴在南极冰盖勘探采集冰芯,亲眼目睹了极地整个冰层的断裂。杰克根据多年的研究和自己依据史前时代暖流迁移而建的古气候模型预测: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大量的低温淡水就会流入海洋,从而阻断北大西洋暖流,导致北半球,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遭遇严寒,地球将进入第二次冰川时代。他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警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天气已经开始恶变,严酷的事实使总统终于接受杰克的建议,命令把住在南部地区的人们疏散,向南迁移,警告北部地区的居民呆在室内,尽量保暖。与此同时,杰克的儿子山姆和他的同学去纽约参加百科知识竞赛,由于纽约连降暴雨,所有交通设施瘫痪,他们无法返回。后来纽约被海水淹没,他们被困在纽约图书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杰克警告山姆纽约很快会遭遇巨大的暴风雪,天气会变得异常寒冷,一定要呆在图书馆内,想尽一切办法取暖,等待救援。随后,他和两个助手不顾严寒和危险赶往纽约去救被困在那里的山姆。杰克等人冒着罕见的严寒,经历艰难险阻,终于找到山姆。这条主线呈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空前劫难,使人震撼和惊骇。这条主线描写了父子之间的深爱,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同行之间的情谊,描写了他们如何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一起应对自然灾难。这些描写真实、感人,使我们感同身受,使我们深刻意识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和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山姆、美国政府等人的活动是副线。山姆和同学到纽约参加百科知识竞赛,因突遇暴雨和冰雪封冻无法返回家中,被困在图书馆,他们谨遵杰克的忠告,呆在室内,烧书取暖,找来所有能找到的食物,终于等来了杰克等人的救援。美国政府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政府对杰克的警告采取的不同态度来体现的。开始政府对杰克的预测和警告抱着怀疑的态度,不予理睬,到逐渐给予一定的重视,直至最后接受杰克的建议并承认错误。这些副线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气候灾变和生态问题所做出的不同反应。
《后天》以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的方式凸显了影片的生态主题。导演巧妙地把凝重的生态话题以轻松、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来,给观众的心灵带来震撼并引起观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特效场面震撼人心,彰显生态关怀的急迫性
《后天》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各种特技制作大量尖端而复杂的特效场面,给观众提供了视觉盛宴,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影片借助精彩绝伦、高超复杂、恢宏盛大的特效场面,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灾难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引起我们对生态问题的深思。
影片有几十分钟灾难场景的连续展现,包括新德里的大雪、东京的冰雹、洛杉矶的龙卷风、曼哈顿的洪水和纽约的“速冻”。每一个特效场面,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尽善尽美、非常逼真,没有任何破绽,仿佛这一切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眼前,其中几个特效场面更是惊世骇俗,极具震撼力。最经典的画面就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先是滔天巨浪涌进纽约市的大街小巷,万吨巨轮被冲进楼宇之间,而后,由于气温骤降,瞬间纽约城由一片汪洋变成茫茫冰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城市大半被埋没在冰雪之中。有个恐惧的镜头令人难以忘记:超强龙卷风席卷洛杉矶城,而大厦内的一位清洁工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全然不知,等到他感觉有些异样推开一扇门时,却发现脚下已是深渊,楼房的其余部分已经被龙卷风卷走。此时,整个洛杉矶变成了一片废墟,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被毁于一旦。另一个场面,在苏格兰,英国空军的三架直升机遭遇了巨大的风暴眼,气温降到摄氏零下100度以下,飞机油管冻裂,螺旋桨冻结,飞机纷纷坠毁,幸存的飞行员刚一打开舱门,就被瞬间冻僵。还有一个场面,杰克和他的助手在去纽约救山姆的路上,遇上风暴眼,气温急剧下降,可以瞬间把人冻死。他们凭借经验逃过一劫,却看到一些人冻死在外边。
导演运用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特效技巧,把无数惊心动魄的旷世灾难集中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威胁的急迫性与全面性。灾难袭来,人类用大量金钱、智慧和劳动所创造的现代文明顷刻间化为乌有,人类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这一切使我们感到不寒而栗,使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使我们感到“后天”近在咫尺。最近几年,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变,使人们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后天”离我们看似遥远,实际却和我们的今天息息相关。我们的“后天”如何,取决于我们今天怎样做。人类必须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改变与自然对抗、征服、主宰的关系,重建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珍惜生存环境,减少生态破坏,尽可能地保护我们惟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这样,《后天》中那些可怕的景象才不会在地球上真的上演。
[参考文献]
[1] 夏伟翔,傅宗洪.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
[2] 周春艳,王国栋.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J].电影文学,2011(01).
[3] 詹想.《后天》——灾难片还是大预言?[J].科技智囊,2010(08).
[4] 孔聪.影片《后天》《可可西里》的叙事策略[J].济宁学院学报,2009(04).
[5] 邓卫斌,杨孔兵.影片《后天》带来的思索[J].电影文学,2008(17).
[作者简介] 王夷平(1964—),女,山东诸城人,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和美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