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叫我第一名》背后的文化解读
2014-04-11王晓霞
[摘要]电影《叫我第一名》是一部“美国式”的奋斗题材电影,男主人公科恩自幼便患有罕见的妥瑞症,无药可救的情况下,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同学、朋友甚至家人经常笑话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一直将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并朝着这个理想不断迈进,最终他取得了胜利。科恩的身上具有“美国式”的奋斗精神,在实现“美国梦”的时候,他比一般人付出得更多,正是这种坚毅的精神,塑造了他不屈的灵魂。本文主要从电影中发现“美国梦”追求、美国教育、个人自由等文化特色出发,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叫我第一名》;“美国梦”;个人自由;教育
美国是一个新型的世界大国,它不同于一些古老的国家,具有独立的文化,尤其是在塑造坚毅、刚强的个人素质方面,它做到了最好。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电影中的教育手段、个人奋斗经历、追求自由的权力等都是美国独特的文化,我们需要对这些重要的元素进行一一解读。
一、电影《叫我第一名》艺术效果分析
电影《叫我第一名》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励志类型的影片,好莱坞对这一类型的电影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品问世,也有许多传世名作,比如《雨人》《闻香识女人》《阿甘正传》《自闭历程》等,都是塑造“残障人士”如何摆脱现状,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这部《叫我第一名》并不是大成本电影,也不能和《阿甘正传》这样的电影“相匹敌”,但是这部电影塑造了一种个人的奇迹,在电影艺术效果上,也呈现出与之相似的魅力。小科恩自幼便得了妥瑞症,一直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是他在母亲、校长的帮助下,渐渐地走出阴影,开始被众人接受。但是由于妥瑞症的伴随,他长大之后找工作也成了“老大难”问题,不断抽搐的嘴巴,不由自主发出的怪声音,让面试官大为恼火,科恩不改夙愿,一直想成为一名教师。在“屡败屡战”的强烈精神塑造中,他纵横捭阖的面试技巧终于被景山小学认可,并招为二年级的教师,从此,他心中的小宇宙开始爆发,展现出惊人的教学才能,并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受到了学生、校长、家长的极大的认可,最终被评为“年度最佳教师”。
电影中大部分时间都表现的是科恩的“奋斗史”,他开朗的性格终遭社会欺凌,一次次的失败让他对自己失去了希望,并开始出现情绪压抑,这是导演、编剧惯常使用的手法,为了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现实对主人公的不公待遇,必须用更加残酷的故事塑造个人,观众看后也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审视,结合电影环境,不断激励自己。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电影正好将这句话的含义解析出来,将科恩的惨痛经历与最好的成功形成完美的对比,发现人性最璀璨的一面。基于此,电影正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的外在,而在于他一贯保持的不服输的精神。
二、电影中的“美国梦”塑造
(一)“美国梦”的诱惑
美国现在是一个超级大国,但是它不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犹太人、华人、黑人、拉丁美洲裔等种族都在美国这个国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与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它宣扬个人自由,国家时刻保护每个美国公民的自由权利,但是更重要的是,美国给每个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只要你想干,就一定能成功。”美国人就是以这样的精神鼓励自己,鼓励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这就是许多人愿意在这个国家“驻足”的原因,也正是这种“美国梦”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成功人士,我们的小科恩也会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个人奋斗精神
一个人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不是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就要不断地奋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才能换来应有的回报。科恩受到校长的鼓励,正常地融入到学校环境当中,自此他开始有了当老师的想法,他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手法鼓励更多孩子奋进。他坚持这一理想不动摇,当一次次面试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放弃,一直以奋进者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期间,他爸爸冷落他、不能正常交女朋友、没有经济来源,也让他承受着残酷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打击。生活的艰辛、工作的不顺利、个人缺陷的蔓延,一般人早就被打垮了,但是这个国家并没有抛弃他,他乐观的态度、独具匠心的教育手段为他赢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景山小学校长接受了他,并让他教授二年级的“特殊”学生,他开始有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他融入到景山小学的大集体之后,也会受人嘲笑,教师、学生一次次的语言“袭击”并没有打倒他,他为了让每个人都接受他,不断鼓励自己,不断帮助他人,于是他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将课堂气氛带动了起来,并让学生都喜欢上了他。“年度最佳教师”的荣誉称号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个阶梯,他还会用自己的努力奉献,来回报这个国家,让更多拥有“美国梦”的孩子勇敢地实现梦想,并坚毅地将这个理想坚持下去不动摇。
三、电影中的教育文化特色研究
(一)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电影呈现出的美国式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截然不同,学生的上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并没有在教室里摆上“横平竖直”的桌子,学生们随意坐,教师也并不只是讲解课本内容,从科恩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看到他对地图、汽车、动物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正好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天南海北的知识介绍,让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也让他们知道社会发展进程与特点,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将来迈向社会,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不俗的成绩。
中国的教育现状就是以应试为主,自小就将孩子的成绩看得很重,没有将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在社会上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和中国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教育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对个人的培养,这也是西方人素有的“突出个人”的文化思想,尼采的“超人主义”是这一阶段个人奋斗历程的滥觞,也是现今这个世界大国——美国的文化象征。
(二)创新的课堂教育手段呈现
上面已经讲过美国教育课堂的多样性,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与美国开放式的教育思路有关。美国人的教育方式不局限于一个教室或者一本书上,他们可以将课堂变得无比生动活泼,学生在“玩”“娱乐”中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将课本上的知识转换成一种实践内容。教师通过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给学生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效果。这种多变式的美国精神元素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更是呈现出夺人眼球的光彩。因为年龄小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接受新事物的阶段,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需要用“兴趣”这把钥匙开启他们的心灵之窗,教师的责任就是把他们领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领略大千世界中纷繁的一切,知识、概念、人生等都被加入进来,多样式的教学手段也被融入进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愿意去学习,自主去探索,最终能够获得个人的成功。
电影中科恩让学生对运输型的大卡车进行了“研究”,这样灵活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大卡车的结构,知道它的发动远离与运转过程。科恩巧妙地将美国的汽车文化加入到教学当中,让孩子尽情抚摸卡车,感受它无限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很少见到,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教学表现,但也正是因为科恩多变的教学手段,让他赢得了教育部门的青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鼓励有创新意识的人,更给他们更多的奖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精神的伟大之处,也能够引领其他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前进。
四、电影中的个人自由文化呈现
(一)个人理想的坚持
科恩怀着教师的梦想一直不改变,他到爸爸的工厂帮忙也只是为了当下的生计,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面试的任何一次机会,哪怕是一次次失败的接踵而来,也不能打败他,这样的个人精神在美国的电影中经常见。《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都怀有一定的梦想,并一直坚持了下来,最终都取得了成功,这样的电影故事数不胜数,因为有理想所以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自己追求理想的权利,包括自己的家人。这就是美国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美国人“发家致富”的一个“新契机”,值得在电影中一再上演,电影中主人公的故事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也从中为我们展示了一段伟大的个人奋斗史。
美国社会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一种文化,所以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是你成功的“踏脚石”。阿甘每做一件事情都有专注的精神存在,所以他样样都能取得成功,科恩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无论生活多么无情地打击他,他都毅然决然地坚持下去,因为他有较强的教学本领,所以不愿意自身被埋没。他愿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成功,于是心中激荡出热情的火花,“妥瑞症就是我最好的老师”。科恩说出这句话不是没有原因的,也正是因为“妥瑞症”让他看到了自身的光彩,发现了人性的亮光处,为了将这点微弱的光芒照向更多人,生活中的诸多艰辛就微不足道了。
(二)塑造伟大形象的“制造机”
美国是制造“超人”的国家,也是塑造诸多成功人士的地方,当然大多数人都没坚持住自己的理想,他们或是听从了别人的建议,踏上了与自己意愿相反的道路,于是《搏击俱乐部》中的主题“只有干了自己真正想干的事,人生才是有意义的”给我们开启了一盏光辉闪耀的明灯。只要有理想就要去实现,只要值得做就应该去尝试,无论失败还是挫折,都无法打败前进中的人们。美国文化是真正塑造个人伟大形象的“制造机”,这些成功者又反过来塑造了美国的文化,从一开始的坚持,到攻克一个个困难,再到最后取得胜利,完美地演绎了美国成长史,也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光辉夺目的文化色彩。
五、结语
坚持住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管途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最终才能取得成功。从科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美国文化中那种“奋斗”的精神,我们也能在电影中发现独特的美国教育方式,这些文化魅力打动着每个观影人的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较好的人生启示,带领我们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曲辉.《叫我第一名》希望是种很难戒掉的习惯[J].三月风,2011(05).
[2] 李英,李娜,宋晓平.从《叫我第一名》看美国教师专业发展[J].电影文学,2010(22).
[3] 龙常武,耿殿磊.励志电影《阿甘正传》与《叫我第一名》之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2012(13).
[4] 王丹丹.和谁在一起?——电影《和你在一起》中的教师形象解读[J].中国教师,2011(05).
[5] 谢枝龙.美国梦的破碎与再生——评《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J].时代文学(上),2010(06).
[6] 张静.从“反智电影”《阿甘正传》解读美国文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7] 艾琦,杨昕.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J].宿州学院学报,2010(03).
[作者简介] 王晓霞(197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新乡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