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道德经》看自然色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014-04-10张冰冰

艺术百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道德经自然

张冰冰

摘 要:本文分析了《道德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自然无为”的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思想精髓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结合人们对于色彩偏好的心理演变,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自然色的包容性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然色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传统思想理论依据,认为设计师需要以“无为”的心态,才能为产品选取合适的色彩。

关键词:造型艺术;自然;色彩;《道德经》;产品设计;审美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道德经》中的自然观[HT5”SS]《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了老子的宇宙观、世界观,道是宇宙观自在的永恒之道。在《道德经》的许多篇章中,都体现老子维护自然生态的哲理。“道法自然”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之“道”,是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理论根基。正是自然之道的存在和运行,才有了万物的产生、繁荣,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老子强调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要“恒善救物,而无弃物”。要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老子“辅其自然”思想,对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二、道家的美学思想[HT5”SS]道家的美学思想建立在“自然无为”的思想基础上,道家的美学观讲求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自然之美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的法就是自然而然。道家思想的审美观不是着眼于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表现出物的灵气、生机和力量,力求表现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庄子·逍遥游》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家出世思想,是自由的、无功利的逍遥心态。这种超越的心态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誉为最高的人生境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古代艺术家认为“无我”是创作的最高意境,画圣吴道子其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每每挥毫,必先畅饮”,经常醉中作画,画速极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画的内容以佛教、道教题材为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吴道子画人物衣带,流畅自然,像在空中飘动,因此人们称赞他为“吴带当风”。从中国音乐来看,中国音乐讲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情感的塑造,音符的迭起,意境的显现,将人与大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音乐富有内在的生命力,倾听时使尘世间的凡念涤荡清澈,达到“心旷神怡、耻辱皆忘”的净化作用。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之纯艺术精神原出于道家,中国的艺术精神是道家精神。”

三、社会观念对色彩偏好的演变[HT5”SS]

色彩对人而言是一种感性的元素,对于人的心理层面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流行色彩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在挑选商品的时候存在一个“7秒钟定律”: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只需7秒钟就可以确定对这些商品是否感兴趣。在这短暂而关键的7秒钟内,色彩的作用占到67%,成为决定人们对商品好恶的重要因素。色彩对于产品而言无异于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品的色彩体现了产品精神。我们以自身的智慧创造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同时也在生产着丰富多样的产品。但当我们物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后,我们又期待着回归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世界。人们对于色彩的喜好也与社会的整体环境密切相关。“二战”后的50年代,人们渴望安定和平,所以那时人们都喜欢较为深暗、沉静的蓝、绿色冷调子作为工业产品造型的色彩。60-70年代后,人们生活相对稳定,于是色调也逐渐由暗而明、由冷而暖,变单调为多彩。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对颜色的喜好又逐步趋向自然。19世纪末,人们懂得我们的环境不再由手工产品,而是由工业产品所构成,因此必须寻找把手工产品的人性赋予工业产品的方法。由于当时的精神领域由资产阶级和后浪漫主义统治着,所以这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理解成为“美”。威廉·莫里斯写了两部著作,《艺术与手艺》和《现代风格》。按照他的意愿,工业化的材料应该致力于产生与“绿原、河岸和山石一样自然、一样可爱的产品”。

四、自然色的包容性与道家思想的联系[HT5”SS]

在观察自然色彩时常强调“第一印象色”,其原因是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色彩就不会像刚看时那么强烈了,因为视觉本身有个自动适应的过程。这种视觉适应分明适应、暗适应与色适应。如从黑暗的屋子里突然走到强光下,眼前会是一片白茫茫,很晃眼,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这叫明适应;从明亮的室外进入暗室,起初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恢复过程相对长一些,这叫暗适应。一块鲜艳的颜色刚被看到时会很夺目、刺眼,但不一会就觉得暗淡了,这种眼睛对色的习惯过程称为色适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对道的阐释,至美的声音,至美的形象到了能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色彩的恒长性主要来自于人们头脑中旧经验对各事物所形成的印象。比如一件白色的睡衣,无论在红色光线下,还是在黄色光线下,都能很容易地被知觉为白色。可见,一旦某物的色彩被认可,即时客观条件有所变化,而相应的知觉却恒常不变。这还由于我们的眼睛对某件物体并不是只感觉绝对光量的多少,而是感觉那个东西本身和周围东西相比光的反射程度,即反射率。刚才提到的白睡衣,它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比周围的东西明亮,所以感觉是白色。这种恒常性一方面给色彩训练带来消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给色彩表现带来更为广阔的、多样的变化。黑、白两色是自然界白天与黑夜的颜色。白色是阳光的颜色,给我们以光明,同时它又是冰雪、霜、云彩的颜色,使人觉得寒凉、单薄、轻盈。白色在心理上能造成明亮、干净、纯洁、清白、扩张感。在西方国家,白是新娘礼服的色彩,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坚贞;佛教里的白象、白牛,是吉祥、神圣的象征。由于白色的性情内在、高雅、明快,与各种颜色都易配合,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它是非常重要的。沉闷的颜色加上白,马上就明亮起来,深色加白就会出现明度上的节奏。从对比角度讲,白能使与它相邻的明色多少变得有暗色感,若大面积使用白时,会过于炫目,给人一种冲击感。黑色是黑夜的颜色,其明度最低,也最有分量、最稳重,一般来说是老年人的颜色,但现在也被年轻人所接受,给人一种特殊的魅力,显得既庄重又高贵,黑色能带给人们一种庄重的美。黑色可与其他漂亮的颜色相媲美,既衬托它色,又不觉自己单调,与色相配时都处于配角地位,使别的颜色看起来都比它明亮、含色味。若与不同明度的色相配合,能够增加节奏感。黑白两色在产品设计中广为应用,家电最常见的两种颜色就是黑色或白色,我们也常称为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黑色家电(电视)。汽车最流行的颜色也是黑白两色,黑色商务,白色家用。最流行的手机IPHONE最为极端,只有黑白两色。黑白两色在产品设计中如此有生命力,最主要的是它们是自然界最为普遍的颜色,是最具包容力的颜色。

五、产品设计色彩选择的自然心态东方的老子和西方的尼采殊途同归,对传统价值和世俗价值采取否定态度,把自然作为价值取向。老子说“道法自然”,尼采则说“各种伦理道德,从来都是违反自然而蠢到极点的”。人性的真实和自然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这些哲学应用于现代设计可以理解为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找寻美的因素,融入自然,创造自然。中国先民们对大自然中的星转斗移、四时交替、日月晨昏、天地互印的现象,运用色彩进行了描述和附会。“青,生也,象征物生时之色”,“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这五种颜色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2010年中国首届汽车色彩流行趋势》报告指出,黑、白、灰、深蓝、蓝、深红、红,这七个基本色是消费者未来想要购买汽车颜色的主要色系。按轿车类型来看,购买三厢轿车的被访者各种颜色都会考虑,无特别偏好;购买MVP的被访者选择最多的是黑白灰色,SUV车主则偏好绿色居多,而两厢旅行车用户更多关注蓝色。从轿车级别看,购买10万元以下小型车时,尤其是A级A0级和A00级的用户对橙色、黄色更为偏爱,中级车对金银色的偏好比较明显,高级车中黑白灰色系的购买相对较多。我们可以看出自然色是绝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首选颜色,越是高端的用户越倾向于选择更自然的颜色。这也印证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人们的灵魂又逐步趋向自然。当今的艺术行业逐渐商业化,面对着艺术逐渐转化为为金钱、名誉,艺术家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艺术的形式并无多大的进步,艺术的过度商业化必然带来功利色彩,艺术家自然洒脱的秉性和审美嗜好也受到了社会的约束。面对艺术市场,艺术家已由全面的排斥到目前的基本接受,并沿着市场的轨迹进行创作,艺术创作的单纯性不在,作品也难脱俗。“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家思想将混乱归结为欲望使然,个人欲望的不断膨胀,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社会。现代的艺术之所以缺乏精品,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度的商业化扼杀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思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艺术家需要节制自身的欲望,净化心态,才能有明亮的眼睛,为产品选取合适的色彩。 (责任编辑:帅慧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道德经自然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艺术探究
纤变墨画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申红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