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科学方法 提升科学素养

2014-04-10李敏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思维

李敏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异常重要。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述很多。

一、放开手——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前提

尽管儿童对探究充满了热情,甚至很多人认为儿童就是天生的科学家,但是事实上儿童的思维方式离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差甚远。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探究充满了热情,而且思维天马行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心渐渐消退,思维也越来越拘谨,究其原因,是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太多。

思维被捆绑是现在很多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时候教师没有放开手,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全是教师的一手制,孩子就像是拴在绳子上的蚂蚱,老师走到哪孩子走到哪,老师提不到的地方孩子永远也想不到,何来科学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思维。

想要科学的思维首先要给孩子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思维,因此笔者认为从课前的实验准备阶段开始,我们就要给孩子提供思维的机会。在三年级学到《有生命的物体》这一课时,我把孩子带到校园里去亲身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再继而选择一种小动物蜗牛来研究时,孩子很快便有了自己的问题。孩子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前两节课掌握的知识完美的再呈现。整个《蜗牛》这一课的学习,老师完全放开手,孩子们做的很好,相信这种效果绝对超过老师手把手的教,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提升。

二、牵着走——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其年龄的问题,阅历浅,知识面窄。很多时候在老师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会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这时候虽然发散了思维,但是不科学的思维任其发展下去也是不利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新课程也要求我们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要适时的引导,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引导的同时又不能束缚其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其中的分寸,更好的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

(1)顺着牵。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究后,孩子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思维很多时候不是科学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顺着孩子的思维一点点的引导,最终使其踏上科学的思维之路。比如在教授五年级《认识常见的岩石》这一课时,孩子们在认识完岩石的特点以后,教师让其想办法怎样来研究硬度?

生:放在地上摔。

师:可以的,但是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可能会把我们教室的地面摔坏

师:所以我们不建议这种方法

生:可以把两块石头对着敲,看谁坚硬。

师:这种方法科学吗?

生:这种方法要把一块岩石跟其他的四种岩石对着敲。每增加一次敲击都会损伤它的坚硬度。

师:所以这种方法我们也不建议。

在教师的一步步指引下,孩子们开始试着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这样在教师的“顺着牵”的指引下一步步形成。

(2)倒着牵。引导孩子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时候是要“顺着牵”,但是有时又需要倒着牵,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时,对于坐在小车上的女孩来说她认为自己没有运动,因为她始终坐在小车上的同一个位置,但是对于坐在下面的同学来说,小车和女孩一起运动了,他们认为女孩是运动的。关于女孩是否运动的问题,很多同学是摇摆不定的,这时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其答案,顺着牵也不行,这时就要倒着牵,让对立的双方进行争辩,都试图去说服对方,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科学的思维在悄悄的酝酿。最终说服了对方也使其他同学理解了什么是运动。

不管是顺着牵,还是倒着牵,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自己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曲折的,纠结的,布满荆棘的,但是没关系,适当的放开手必要时再牵着走相信孩子们自己可以完成,有错误的思维向理性的科学的思维发展。

三、一起走——促进科学思维的最终形成

在针对科学问题提出了质疑,通过实验收集了资料以后,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才能促进孩子科学思维的最终形成。这时就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困难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理性思维的工具。我们可以启发他们对客观事实进行思考,或将有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寻求它们的内在关系。在经历了放开手,适时牵着走之后孩子的思维愈加朝着科学的方向发散,最后师生一起总结,一起走,促进科学的思维最终形成。

四、总结

最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只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我们也不能放弃对其他方式的尝试。科学思维在儿童时期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毕竟,儿童还处在“前科学思维”的阶段,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理性地生活着。我们只是要尝试着培养他们这种科学的思维习惯。除了科学思维这颗种子之外,天生的好奇以及奇思妙想,则是另一颗不可缺少的种子。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