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科学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4-04-10范秋香
范秋香
科学知识是有系统的知识,科学家在不断进行对自然界以及对人类本身的探究中,形成了对事物的分类,对事物和事件性质、过程的描述和解释。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旨在引导孩子探究科学地过程中从而发现存在的科学知识,让孩子能自主地接受和理解。作为一线科学教师我觉得可以将科学知识进行点、线、面的3D结合,从而为孩子认识科学概念夯实基础。
一、妙用生活事例,让知识面变广
科学概念贯穿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素以理性见长。只有充分理解概念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并由此找到科学概念的生长点,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小学生往往以生活经验来作为判断科学概念的依据,如何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呢,这是我们科学教师共同研究的方向。
在本次的名师高徒活动中,有幸听取了这样一堂课,由蔡老师执的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
在感受一秒钟时,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1秒钟的存在?
生:“眨一下眼1秒钟就过去了。”
生:“拍一次手。”
生:“跺一下脚。”
……
师:“是的,同学们想到的这些方法都能证明1秒种的存在,现在呀老师就给你1秒钟的时间,你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来试试感受一下1秒钟的存在。”
生活动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一秒钟实在太短暂了,我都来不及完成一次深呼吸。”
生:“在一秒钟里我就写了一个数字。”
生:“我觉得一秒钟很快就过去了。”
师:“是啊,在我们眼中一秒钟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或事情,一秒钟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1秒钟又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PPT图片,
A.光1秒约行走30万千米,可绕地球7圈半。
B.1秒火箭飞出了8公里。
C.1秒地球已经绕太阳转了30公里。
D.1秒钟蜜蜂的翅膀能震动N百遍
师:“1秒钟对于他们来说还短暂吗?”
从学生的惊叹声中无疑已经对1秒钟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是为了向学生阐述1秒钟的意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前后数据的对比让孩子对1秒钟的存在留下了深刻的感受。蔡老师利用生活中人们对1秒钟的不同认识夯实了孩子眼中的一秒钟的意义,相信孩子们通过对比发现1秒钟的存在对于人类有着更广的意义。
二、巧搭“脚手架”,让知识点变深
概念越大,就越抽象,学生掌握就越困难,所以儿童的概念的建立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需要一定的顺序,需要和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相符。在教师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时,应该了解儿童所具有的原有的概念(有时是想法)。这些原有的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要从儿童原有的概念出发,搭建“脚手架”,帮助儿童改善和获得新的概念。
姚老师执教的《燃烧》这课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引起了大家注意,探究如何让罐子中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一些,持续的时间更久一些?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木棒能燃烧起来是因为木棒在燃烧过程中属于可燃物,打火机点燃是燃烧过程中的点火源。我们看到罐子中的木棒燃烧了一会儿就熄灭了,那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木条燃烧得更旺一些,持续观察的时间更长一些呢?”
生:“多拿几根木条放在一起烧。”
生:“放点汽油。”
生:“还可以在木棒上加点酒精。”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那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增加木条的数量,试着把2根、3根、4根木棒放在罐子里燃烧,会不会更旺呢?”
学生实验
师:“有什么变化吗?”
生:“还是早早地就熄灭了,并没有出现燃烧得更旺的现象。”
师:“那到底怎样才能使木条在罐子中燃烧得更旺呢?”
生答不出,师接着追问:“如果给你一个更大的罐子,你觉得木条会不会燃烧得更久一些呢?”
生:“会的,其实我们可以在这个罐子里多加点空气进去。”
师:“说得真好!空气中有一种叫做氧气的气体它能帮助和维持燃烧,我们称为助燃物。”
学生对燃烧有些模糊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认识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他人的讲述或者是生活的经验。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对于燃烧这一知识概念必须要知道燃烧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此处我们看到老师只对学生想到的增加木条这一条件来进行探究,却忽略掉了学生提出的放点汽油、撒点酒精这些条件,还有当学生答不出怎样才能使木条在罐子中燃烧得更旺,教师索性直言不讳地提出:给你一个更大的罐子木条会不会燃烧得更久一些呢?这样的科学探究看似模糊却让科学概念失去了味道。
如果进行这样的改进或许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当学生提出加入酒精和汽油时,教师不妨演示操作一遍,学生从而发现酒精和汽油并不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更久,此时教师可以含糊地解释酒精和汽油其实和木棒一样也属于可燃物。既然增加可燃物并不能使燃烧更旺?那什么样的条件才会使木棒在罐子中烧得更旺呢?
而对于怎样使罐子中的木条燃烧的更旺更久这一难题时,教师不如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罐,试着让学生猜测同一个木棒在哪个罐子中会燃烧得更久一些呢?学生有了对比就会有思考,眼睛看到了并动脑思索了一番得出的结论远远要比直接给予的来得深刻,这样的含糊的方式不仅能使孩子区分燃烧的意义还能巧妙地避免孩子头脑中对燃烧原有的错误认识。
曾经,我们教给学生知识,说“知识就是力量!”后来我们教给学生方法,提出“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现在我们发现,科学课堂上,我们希望经由科学性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养成科学地思考习惯和运用科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