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转向看中国文化在电影字幕中的翻译

2014-04-10王思思

关键词:译语字幕译者

王思思

一、文化转向

1.文化转向的发展背景。世界文化格局越来越向多元化转变的进程,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必要手段,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方式,更是传递文化信息、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文化的重要方式。可以说研究翻译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研究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

在西方,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呈现出平行的发展轨道,1976年,比利时洛文会议召开,标志着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后,翻译研究越来越向文化的方向发展,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起始于文化学派对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主义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结构主义阶段和其后的后结构主义阶段。文化主义阶段扩大了文化的内涵,这就从精英文化走大众文化路线;结构主义阶段的文化研究将视角转向于探讨文本和霸权的关系;而后结构主义阶段则反映了文化研究对文化多元性的关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文化研究进入了国际性研究阶段,开始转向社会学、人种学、历史学等。文化研究到现在并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它是个包罗万象的开放性主题,仿佛传统的学科边界正在消失,这为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1972年,霍姆斯提出了翻译学的基本框架(Holmes 1972/1988)。其后出现以埃文一佐哈尔(Even-Zohar)为代表的多元系统学派,强调翻译活动是由译语文化的各系统间关系决定的,同时也强调翻译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后来以图里(Toury)、赫曼斯(Hermans)为代表的描写学派发展了多元系统理论。但是,这两个温和文化学派的理论非但没有完全摆脱语言学派的影响,而且力度不够,难以发出有力的冲击。随着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发展,翻译学进入了新的阶段,翻译文化学派产生。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Bassnett&Lefevere)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问世,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其后他们又出版了多种专著、论文集,来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观点。文化学派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探讨文化层面和各因素相互影响与制约的翻译活动,勾勒出了翻译学研究的框架,为翻译学提供新的研究范式。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是一个理论,也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股思潮。它指的是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文化怎样影响并操纵译者、翻译过程和翻译文本以及翻译是怎样影响目的语文化的。

2.文化转向的研究价值意义。巴斯涅引述Mary Snell-Honby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该停留在原语篇;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译码重组的过程,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应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是等值的;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为了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这是翻译的文化功能,亦是翻译最初以传递信息为理由的本质目的。霍姆斯也把翻译学分为三大类:描写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翻译学和描写翻译研究属纯翻译研究性质,理论翻译学包括普通翻译学、部分翻译学;描写翻译研究包括产品指向研究、过程指向研究和功能指向研究。

文化学派“颠覆”了以前的翻译理论,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语篇,而是文化;翻译是语码重组的交际过程;文本的文化要在译语文化里实现功能等值。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强调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文化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等人强调“翻译即改写”、“翻译即操纵”,从某种角度,这解放了译者的能动性,但又放逐或过分地依赖译者,使其抛弃了“忠实”、“对等”的翻译原则。此外,文化学派还提倡使用诸如“异化”、“归化”等策略处理文化弱化和强化的不平等之间的交流。文化转向借用当代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考察、剖析、进行新的描述,体现为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的思考,它更注重翻译与译文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更关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行为对译文社会中的巨大影响与作用。

文化研究是全球普遍关注的国际性学术思潮,游走于各种学科之间,表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学术创造力,为我们提供了比传统研究却又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新的研究模式。

3.文化转向的研究发展方向。中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取得的结果大相径廷。西方学者一般根据西方传统哲学理论和现代的文化思潮,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或视角,推动翻译学和文化学的研究。而中国学者却较少提出开拓性的学术观点,大多热衷于引介、评述西方学者的观点,或用西方的观点阐释中国历史上的翻译现象、文化现象及当代面临的问题。

回应“文化转向”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持有与时俱进的新翻译学观念,继续完善翻译学理论建构,对翻译问题作出本质性、规律性、一般性、系统性的解释,使翻译学的理论体系不但具有真理性而且具有开放性。同时,我们认为,翻译学所讨论的不仅是翻译知识体系的本体,还应是思维方法,而不是对两种具体的语言对译的方法或对某些文体翻译的具体问题的考量。那么,文化转向所涉及的权利关系、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社会、宗教、读者文化等积累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一些翻译研究者也指出,不应过份地夸大翻译研究的文化因素。文化学派理论的引进带来了中国译学思想的转变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因此,要促进中国译学的发展就必须使中国文化渗透到世界文学和文化中,使译文被译入语文化接受理解,必须把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相互结合,形成互动。只有让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走出各自的象牙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发挥翻译的强大功能并形成指导翻译实践的宏观理论体系。

二、中国文化在电影字幕中的特点和局限

根据巴斯奈特的观点,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促进整个文学领域的翻译,包括戏剧﹑诗歌和电影。而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和建立则更加促进了这种文学翻译,诸如影视翻译和诗学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电影翻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学翻译,如诗歌翻译和散文翻译,它有其对语言简洁性﹑瞬间性﹑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特殊要求。字幕翻译译文不仅要表达流畅,贴近人们生活,还要和电影风格保持一致。电影中出现的各角色都是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也是不可复制的。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要体现不同角色的个性。电影的大众性决定了译者必须时刻关注译语观众的心理接受程度。因此,这种对语言的特别要求就决定了电影翻译必须以目标语文化为核心,充分满足译语观众的需求。对译者而言,译者必须使用多种翻译策略使译语达到被目标语达到价值对等,这种效果应该设法等同于原语对原语观众产生的效果。电影翻译主要分为电影字幕翻译和电影配音翻译。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内观众对于能够欣赏到地道的电影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给引进国内的外国电影特别是英美电影配上字幕就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这种需求。这种经过字幕翻译的电影不仅能够给观众保留原语带来的听觉享受,同时也可以促进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跨文化交流。字幕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转换,是目标文化的植入。电影字幕翻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口语。由于字幕翻译最主要表现为电影对白翻译,所以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必须保证翻译过来的语言通俗易懂,简单流畅,更重要的是译文在语言风格上要保持原文风格同时又要体现译语文化,让目标语观众充分接受这种现代化的电影传播方式。

一直以来电影字幕翻译都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的翻译。但是很多译者容易受到文化优越感,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型等保守心态的影响,不能用平等的态度来正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他民族的文化,从而从心理上拒绝其他文化的渗入,一味的使用归化的方式甚至是使用带有浓烈的民族色彩的词语来进行翻。当然翻译的文化传真不仅仅是指忠实于源语文化,那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各国出产的电影或多或少地带有本国文化的特殊烙印,这是无法避免的。电影中的情节、内容或者角色都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本身就带有文化独特性。译者在处理与文化相关的字幕翻译时,首先要考察该字幕所具有的文化性是必须翻译还是可以省略翻译,其次注意文化的延续性和相通,尽量选取便于译语观众接受的文化特性,省略一些对影片无大影响的相关信息。根据影片的类型不同,对字幕翻译的要求亦是不同的。喜剧片要求字幕翻译者能最大化地再现原语的笑点,使得译语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悲剧片要求字幕翻译者利用原语的文字,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与影片角色在情感生死相随。不同题材的电影对字幕翻译者要求会有所区别,因此,字幕翻译绝非易事。“如何使电影字幕翻译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与原片对等,是译界将面临的新挑战。

三、中国文化在电影字幕中的翻译策略

1.缩减。缩减式策略是一般字幕翻译的主要方法。缩减式策略指的是在译者充分考虑到目的语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从目的语出发,在“对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力的判断基础,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或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策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在翻译实践中,一般把缩减式策略分为省略和压缩两种。

2.异化。异化更多保留了源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充满了异国情调。弄清楚词语在两种文化之中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意义及其文化内涵,争取做到文化的传真。特别注意那些有细微差别的词。在选词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什么翻译都是跨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部分,跨文化交流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双向的动态的翻译过程,译者通常只能以文字的符号价值来表达特定的信息,但字幕更多的与画面、音乐、声音及语调等同步展现出来,因此更好地缩小了文化差距,体现了文化内涵,同时有效满足了观众对影片信息与内涵的理解。要保证文化差距的最小化,就需要采用异化的方式对一些文化负载词语进行翻译。

3.同化。任何一部影片均是对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文化、历史、风俗等内容的反映,因此在影片的对白中经常会出现包含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在对这类词语翻译的过程中,规划的作用便体现出来。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翻译的偏差,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采用归化策略,虽然减少了译文中的异国情调,可是这样会避免歧义,为目的语观众提供一种自然流畅、易于理解的译文这一方面是因为受时间及空间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字幕的翻译首先必须追求简单明确,不能如论文写作中加脚注等方式来体现细节;另一方面,由于电影的受众大部分为人民群众,因此不能包含太多晦涩的语言,或者某些不符合目的语用于习惯的表达方式,因为这样会导致受众失去兴趣,影响影片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地使用归化翻译方式,选取合适的表达方式来充分表达影片的主旨内涵。

猜你喜欢

译语字幕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