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丛林”探析
——基于津沪两市差异的非经济因素
2014-04-10田贵平
田贵平
从2002年12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至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取得很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21日,我国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已达到424所。在民办教育发展的浪潮下,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风起云涌,“非均衡性是民办教育发展区域中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两地的地域差异的分析在现存研究中尚付厥如。因为“在省级尺度上的区域民办高等学校发展规模与该省的人均GDP没有相关性”,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所以对津、沪两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地域差异的非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民办普通高校、依托公办大学举办的民办独立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等形式。本文所研究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仅取狭义,单指企业家投资的纯民营性质高校,即民办普通高校。
一、津、沪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差异
天津、上海两市分别作为华北地区和全国的经济中心,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改革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市同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我国两大直辖市,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皆位于全国前列,且都是外向型经济,中央在两市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试点,有相近的历史背景和略同的政策优惠。但是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上,却有惊人的差异。
一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两市存在差异。据统计,在全国424所民办普通高校中,上海市共有18所,其中4所本科院校,14所专科院校,而天津仅有1所本科院校。在其他直辖市中,北京有10所民办高校,重庆有17所;即便在我国西部边远省、自治区中,民办普通高校的数量也较天津多,如宁夏有2所,贵州有3所,新疆有3所。
二是从办学规模上来看,天津市民办高等教育在经济较发达省份中,也处于后列。据统计,上海民办高校在同级教育所占比例为72.98%,居于首位,而天津只占9.16%,相差悬殊。天津人均GDP全国排名第三,而民办高校数排名却在27位,这是与其经济地位是不相匹配的。由此可以看出,天津和上海虽在经济等方面相似,但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
二、津沪两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生态差异
导致津沪两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差异的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政策差异、文化观念差异和竞争环境差异。
1.政策因素差异。我国各时期的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发展状况,纵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衰,无不与相应的政策紧密相连。当政府对民办教育事业关注程度、重视程度高时,民办高等教育便会有较大的起色,当缺乏相应的重视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则逐渐式微。
第一,在《民办教育促进法》贯彻和实施上,表现为紧跟与滞后的差异。在《民办教育促进法》执行上,2004年4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执行开始一年后,上海市政府于2005年5月便印发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实施条例〉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政府反应迅速及时,上海抓住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津市人大常委于2011年1月才颁布了《天津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同上海相比,已经落后了6年的时间。
第二,在资金、师资政策支持上,表现为落实与真空的差异。土地、校舍,充足的资金是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民间实力有限,因此其发展需要政府在信贷、融资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上海市于2006年4月印发了《上海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大幅度扩大民办教育扶持资金,建立了公共财政资助体系,据调查,2012年上海市财政民办教育政府专项资金达2.13亿元,为解决民办高等教育资金瓶颈等问题提供了出路。而天津市关于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的政策在2011年后才提到具体日程上来。此外,一流的师资是其提高教学水平,创造良好声誉,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为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师资水平,上海市启动民办高校“强师工程”,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并且支持其开展科研,激发了教师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推动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素养、教学专业技能、教育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天津市,对于民办高校教师的培养,则缺乏相关的政策措施。
第三,在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服务上,表现为高效公开与笼统落后的差异。两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也有很大区别。首先,上海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学校决策人员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民办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5人以上组成,设理事长或者董事长一人,民办学校应当聘任专职校长”。在《天津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中只是模糊规定“民办学校依法设立决策机构”。此外,上海市对于民办高校的审批服务、信息公开等方面都达到了“在线受理、网上办公”,可见上海市的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服务化水平比较高,而在天津市政网络媒体上,则鲜有此类信息。
2.文化观念差异。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影响着该地区的文化观念,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大政府、小社会”的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历来崇尚权威,信奉正统。在公办教育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民办高等教育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民办教育大发展其所处的环境休戚相关。在一个开放性强、包容程度高、适应性强的文化环境中,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阻力则相应较小,其发展的空间则较大。例如,以重教兴学、重利求义、勇于冒险、乡土观念浓厚为特征的闽南文化对泉州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则起到了显著作用,而其家族观念、追求实利的观念则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长远发展不利。
上海以“海派”文化而著称,一方面,“海派”文化起源于商业文化,商业文化相较于农业文化而言,趋于开放和包容,有较强烈的自由倾向,更认同差异性和多样性,上海民众接受事物的范围较广,思想意思改变程度较为深刻,开放更为彻底。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在上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其也更易于在上海立足。另一方面,在商品文化的另一特征是创新,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人们怀有很强的企图突破陈旧事物的动机。据调查,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皆由国内几所大学的教授发起筹建。由此可见,“海派”文化是上海市民办高等教育立足、发展和繁荣的沃土。
天津市则以“津派”文化而著称,一方面在“津派”文化中,残留着较多的传统的、封闭的、市民化的观念,保守的价值观念仍不失其地位。“天津长期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烙印较深,政府怕担风险与责任,不够尊重民间的创造性,不够相信民间的办学能力,求稳、保守,缺乏敢做敢为的勇气,也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它对新事物的灵敏性较弱,反应较为迟钝。另一方面,天津与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紧挨,其作为北京门户,尽管在现代商品经济平等、自由思想的冲击下,中央集权的、极富政府控制色彩的观念暗流涌动。在这样的文化特征下,天津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难以想象的阻力,它对新兴的的办学模式怀有一种天然的“抗体”,对民办高等教育起着内生的排斥反应。所以,“津派”文化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抑制剂”。
3.竞争环境差异。
第一,独立院校对民办普通高校产生“挤出效应”。民办高等高校由于建校历史短,积淀少,底子薄,无论是在建筑、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上,还是在师资水平、科研水平、学风建设等软件上,都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很多民办高校采取“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利用收取学费、扩大招收,产生规模效应,进行资本积累,维持学校运转。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生源则成为维持普通民办高校的决定性因素。而与其相伴相生的独立院校,因依附于母体高校,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独立院校借用其依附高校的管理、师资等资源,具有较强的优势。同时,独立院校依靠其较低的录取分数,同纯粹的民办高校展开竞争,抢占生源。这样,独立院校就对民办普通高校产生了“挤出效应”。
第二,高职院校对民办普通高校产生“挤出效应”。我国民办普通高校在发展初期,起点较低,为了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和良好的口碑,刺激生源,其所授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并且很多学校是依托大型企业而建立,为企业定向培养员工。而这样的培养目标定位与普通高校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办高校除要同独立院校竞争生源外,还要与高职院校竞争。高职院校对民办高校也产生了“挤出效应”。
据统计,天津依附于公办高校的独立院校有10所,而上海只有3所;与此相对应的,天津公办高职院校有25所,而上海有17所。我们可以发现,天津的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较上海多,因此,民办普通高校在天津的生存空间较上海要小,其民间个人和企业预期收益也较少。所以,民办高等院校在天津的发展动力不足。
三、结论和启示:高校“生态丛林”
在津、沪两市经济等方面极为相似的情况下,两地区的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在于:在政策落实上,两市的政策支持、行政服务等存在差异;其次,在文化观念上,上海的“海派”文化更具开放性和适应性,天津的“津派”文化则较保守、市民化和钝性。不同的接受程度使其面对不同的发展阻力。第三,在竞争环境差异上,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对民办高校产生“挤出”效应,导致不同的供求反应,从而产生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动力和环境差异。
文化观念因素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土壤,开放程度越高、灵活性越强,则其发展的土壤就越肥沃;政策因素是阳光和雨露,政策优惠越多,就更益于民办高校的“树木”生长;独立、高职等其他高校对其具有“挤出”效应,既有“丛林”中的层次之分,亦存在资源之争。
一个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同其政策、文化观念和市场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政策扶持、行政服务等方面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加大对外交流,改变人们落后保守的传统观念。同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必须理性科学,立足实际,不能盲目求大求快。我国应进一步探索民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道路,改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形成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培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茂密“丛林”。
[1]陶西平,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2013.
[3]单斐娴.闽南文化对泉州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
[4]宋秋蓉.天津市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