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钢琴代表作品的特点

2014-04-10

关键词:意蕴太极手法

王 燕

在西方的音乐艺术中,钢琴艺术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随着钢琴在我国的迅速发展,钢琴艺术的本土文化与我国的音乐文化不断发生碰撞,进而融合。在融合两种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我国钢琴作品屡屡取得创新,钢琴艺术已经成为我国音乐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钢琴作品对与传承音乐文化、展现我国钢琴艺术特点、提高艺术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钢琴作品的民族传承性与世界传播性备受关注。

一、《他山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钢琴艺术开始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作曲家们试图摆脱西方观念所带来的影响,积极创新,创作出大量属于我国民族性的钢琴作品。

汪立三在1981年利用中国独有的古老文化书法与古琴结合民族旋律完成了钢琴前奏曲与赋格套曲《他山集》,这是一部融合了西方音乐艺术创作手法与中国独特意蕴的新时期钢琴代表作品。全曲由五首前奏曲和赋格曲组成,分别是《书法与琴韵》、《泥土的歌》、《图案》、《民间玩具》、《山寨》,这五首前奏的诗歌内容都深刻体现着民族意蕴。如在该曲的前言中,汪立三曾表示,“我想登上另一个山头去回顾,去展望……正如在古老的中国艺术里我看见上下求索的灵魂、升华的灵魂。”这段话足以说明作者想要用欧洲的音乐技术发展属于中国的钢琴音乐并以此体现中国音乐的灵魂。

作者将陕北民歌《信天游》中所用的双四度框架整理出来,然后利用音程、微分音和音腔等音调特色把双四度框架完美的应用到《泥土的歌》中,展现出了豪放的山歌旋律和民族色彩;《书法与琴韵》的旋律松弛且缓慢,这是中国古琴音调的特征,作者在演奏时也极力模仿古琴的滑音、颤吟式音响和刮奏等音感,将音色调和得更加柔美,表达出古琴音乐的淡雅与圆润,可谓神形兼备。此外,在《他山集》中,作者还充分使用了非三度叠置和弦、平行和弦、音串和弦、固定低音和声等多种手法,将这部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意蕴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山集》在整体音乐构思上十分注重将多种中国文化特点在音乐的结构与内容上做出表达,体现了中国音乐的高度综合特点,并且能与绘画、文学等作品产生联系。例如,在《书法与琴韵》一曲中,作者利用自由的节奏、游移的音调、持续的和弦结合动静的旋律将书法艺术的灵动线条展现得十分流畅,并且还有笔法多变的生动画面感,这种具有书法气韵的钢琴曲更加深层次的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因此,汪立三的这部《他山集》正是新时期我国钢琴代表作中中西结合的典型范例。

二、《钢琴小品八首》

1982年,陈铭志教授运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手法,结合歌曲《涉江采芙蓉》创作出一部钢琴小品套曲《钢琴小品八首》。这八首小品分别是《诙谐》、《山歌》、《田园》、《叙事》、《舞曲》、《对话》、《固定低音》、《吟唱》。

这部套曲在创作时虽然运用了西方的十二音创作手法,但是同时也加入了许多中国民族元素,进行了多种民族手法的处理,使这八首小品钢琴曲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蕴,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套取的整体结构统一,但统一之中又蕴含着变化,固定的旋律中有许多变奏,各小品曲之间正是由这些变奏联系并不断产生变化。这种利用一条旋律进行多种变奏的手法在中国的民间器乐中十分多见,陈教授将这一手法贯穿于小品曲的整个结构中,以此达到体现民族蕴意的效果。此外,在《钢琴小品八首》中,主题是利用短小动机形态来表现的。如在《诙谐》、《山歌》中的主题就是利用完整音组成长乐句,这种具有悠长气息的旋律是将钢琴曲与中国单音音乐结合的有效方式,其曲中清晰的五声旋律能够充分描绘出中国音乐的形象特征。而在运用和声时,陈教授为了不受西方三度叠置和弦的影响,将小品曲中添加大量五声性结构和弦,如四度叠置和弦、五度叠置和弦、多音复合型和弦等,不仅将中国意味创造得更加独特,也将中西方音乐艺术融合得十分完美。而且,这部作品中运用许多艺术技巧模仿了中国民间的锣鼓节奏、戏曲音乐板式和民间复合节拍,如在《固定低音》中利用大二度连续音型,模仿出了中国热烈的锣鼓风格。

由此可见,《钢琴小品八首》是一部以西洋十二音技巧为基础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在利用钢琴表达民族意蕴的作品中这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不论是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还是对中国音乐新风格的创立,都是极其有意义的开端。

三、《秋野》

在现代无调性钢琴音乐代表作品中,高为杰创作的《秋野》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由作曲家完全自创的“十二音场集合技法”钢琴作品,中国民族意蕴在其中显得浓郁而强烈。该曲曾在1987年获得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新作品第一名,并于同年入选ISCM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

“十二音场集合技法”是将一个十二音场内的十二音分成许多个音级,再将这些音级组合起来构成一首音乐作品,也就是将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术结合音级集合理论创作而来。该技法与十二音序列的相同点是一个十二音场的全部音级集合才能进入下一个十二音场;不同点则是在该技法中,音级集合的排列是没有固定线性顺序的。这种无调性和泛调性相融合,并结合音级集合作曲手法的作品,给钢琴艺术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演奏时能给听者描绘出更多的民族意蕴,让听者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秋野》的全曲分为五个部分:印子、地、人、天、尾声,从这个结构的设计上可以看出作品所具有的民族化特征。在“引子”中,作者利用散板节奏描绘了秋野景色;然后在“地”中用躁动暴烈的音响将电闪雷鸣、地动山摇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表现出人类尘世的浮躁与喧闹;描写“人”时,作者利用十二音序列的原型、逆行、倒影及倒影逆行的手法描写人类厌倦了尘世的喧嚣,渴望回归自然生活,引出了山林深处的质朴山歌的纯净意境;作者在模仿雨声表现“天”时,运用了三十二分音符的强大节奏密度,让连贯的音乐如同连绵不断的秋雨一般,展现出风吹叶落、簌簌作响的画面;最后的“尾声”部分,利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让音乐回归平静走向无声。在整个《秋野》作品中,作者一步一步将秋天的景色刻画得全面且生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引出了人文寓意和哲学思考。这些中国文化的思维将作品内涵体现得十分丰满,展示了强烈的民族特性。现代作曲技术结合深层次的民族精神,为钢琴作品中如何体现民族意蕴开辟了新的天地。

四、《太极》

同《秋野》出现的时间一样,在80年代末期,赵晓声的钢琴独奏《太极》也于1987年在上海获得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国际音乐比赛小型作品的大奖。这部作品与改革开放早期的中国风格钢琴曲有很大的不同,最特别的就是在《太极》中已经明显无法感觉到表层意义上的民族意蕴。赵晓声曾表示,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在音乐技术上用中国音乐技术构成的钢琴音乐,一个是和民族相连的意识形态,还有一个则是能与人们的心灵进行沟通的神韵。作者将这三个层次都大胆应用在《太极》中,因此《太极》在表层意义上虽然没有具备民族风格,但是在音乐手法上却明显的体现出了“民族化”。

该作品的发端音十分简单,仅是一个小二度音程,但是经过层层扩张之后,通过膨胀、发展、增厚达到了十二音顶端,并且再经过层层收缩下降,又重新回到了起点。这种音乐手法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太极》在音的多少与音程涵量方面的呈现十分有规律,不同音级之间的变化曲线都有关联,这一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周易》,作者以《周易》中阴阳消长的复杂运动作为依据,研究出音的多少与音程涵量之间的增减规律,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上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形态。

此外,《太极》混合了西方音乐中“矛盾对立统一”的曲式原则与中国音乐中“阴阳相互衍变”的大原则,将对比、冲突、矛盾、渐变、突变都体现于曲中,充分反映出东西方文化思维形态的不同之处。在我国汉唐及明清的乐曲中,成套的唱腔都是由慢到快、由散到序,再回到慢、散的渐变过程,赵晓声在创作《太极》时,尝试在音乐中产生对比与呼应的效果,再与整体结构相结合,形成了这种新的“中西合璧”。《太极》中有八个段落,分别为破、乘、起、入、缓、庸、急、束,这八个段落来自于唐代大曲的大致框架,也暗含着对称与再现的奏鸣曲式。从神韵层面来说,作品的音色层次设计来源于古琴的四种基本音色,也就是空弦音、按弦音、滑音、泛音。《太极》通过钢琴最低音区的音响体现出了古琴的宏亮音质,并且能产生共鸣,结合最高音区的音响,将清澈透明的泛音连接浑厚凝重的散音而形成空灵之美。中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这一虚一实之间体现别样韵味,让听者在虚实隐现中感受颤滑吟诉。《太极》不仅从音乐结构、意境、神韵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创新,并且与西方传统的钢琴音乐已经大致分离开来,隐藏着深沉的民族意蕴。

综上所述,突破西方传统的钢琴音乐艺术,赋予钢琴作品民族意蕴新含义,是作曲家们在钢琴艺术领域的观念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曲的创作更为开放与自由,作曲家可以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充分的融入到钢琴作品之中。钢琴艺术的不断发展,体现了人们对于音乐艺术创作的尊重,也体现了钢琴作品在创作中不断追求科学的态度。这些多元化的创作手法,也一定会给钢琴音乐文化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及更加深刻的民族意蕴。

[1]刘佳.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点与美学意蕴[D].西安音乐学院,2014.

[2]金哲.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审视与世界性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郑甜.借鉴·探索·开拓——21世纪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述评[J].枣庄学院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意蕴太极手法
太极
游太极洞
层递手法
『太极+』,未来可期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