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隐喻中蕴含的教师角色转变

2014-04-10黄丽娜

关键词:春蚕蜡烛隐喻

黄丽娜

一、教师角色隐喻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从而使语句具有了隐喻性。隐喻不仅是语言学的一种重要修辞方法,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帮助人们准确认知事物。教育隐喻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是人们乐于接受的比照。关于教师的隐喻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或期望,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教师”的角色属于社会角色范畴,指处在教育大环境下的教师,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所表现出来的“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符合教育环境的行为模式。我国对“教师”的隐喻自古就有。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把教师隐喻为“圣人”,如《尚书·周书·泰誓》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而当代对于教师的隐喻就更为人们所流传和熟知了,教师常被比作“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人们赋予教师的隐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笔者欲透过当代社会教师隐喻的变化来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转变

1.从悲情奉献者到自我实现者。一直以来,“蜡烛”、“春蚕”等教师隐喻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塑造教师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唐诗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至此“春蚕”和“蜡烛”成了无私奉献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很多学者对这些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反思乃至批判。早在2001年,陈向明教授的题为《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的论文,就包括对“蜡烛”隐喻的批判。随后,“蜡烛”成为众矢之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它进行争论与探讨。对于“蜡烛”隐喻,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其“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简言之,“蜡烛”隐喻代表了传统的教师角色,即教师无私奉献,默默付出,新型的教师应该关注自身的幸福感、自身的发展、以及自身的物质条件。“春蚕”有着与“蜡烛”一样的寓义。朱光潜曾说过:“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人们借用春蚕“一桑始终”的习性来描述教师对教育的执着,借用“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来比喻教师的无私。但春蚕吐尽了芳丝,就毁灭了自己。

笔者认为,“蜡烛”、“春蚕”的隐喻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和定位产生了误导,把教师塑造成了一个悲情奉献者,忽视了教师持续学习和成长,漠视教师内在尊严和劳动的欢乐。教师放弃作为悲情奉献者、牺牲者的形象,转而关注自身发展及自我的实现。教师的自我实现首先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最基本的职业生活而取得生存需要。在教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转向自我的实现,个体价值的实现和不断进步的实现。

2.从知识的灌输者到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个众所皆知的隐喻强调了教师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教师知识传授的方式之一:“倾倒”。“倒”的过程和“倒”的方式,都是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换言之,就是“灌输”。“水桶论”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反映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单纯地教书,把向学生传授知识看作教育活动的全部,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仅仅定位在“知识的搬运工”层次上。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单向活动,受教育者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在教师“桶论”看来,教师是“倒水”的人,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水”的人,自上而下地“倾倒”,学生自身无法进行知识的构建。而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内化”不是由外向内简单的迁移,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经验的产物。既然知识是建构的,那么教师的知识、书本的知识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要在学习实践和其他活动中建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

现代教育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主动的学习者时,教学作为学习的一种外部的社会性活动,其基本功能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向学生“输入”、“传授”知识,转变为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引起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经验的活动。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诸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其教学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从生命的漠视者到生命的关怀者。不管人们使用何种喻体来喻指教师,他们的共性体现了对生命的忽略。事实上关怀生命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教育应该确立的价值取向。教育必须面向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的发展。有人把教师比作“教书匠”。“教书匠”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最通俗的称呼。人们通过结构隐喻的方式,把教师喻为“匠”,即把“木匠”域中的相关概念系统地映合到“教师”域,从而获得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从生命角度来看,“教书匠”体现的是漠视师生生命的隐喻,该隐喻把教师角色认定为依照教学流程按章施教的“工匠”。隐喻“蜡烛”“春蚕”,在颂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对自己生命存在和意义的漠视。把教师喻为“工程师”体现的是另一个生命的被压抑。在工业化社会,工程师是一个受人崇拜、充满光环的职业,把教师和工程师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把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比拟为工程师设计和建造楼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物化成为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产品”,其生命发展和生命自由被控制与摧残。

事实上,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且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教师捧着一颗心来,可以收获一些草,甚至花,因为“利他”和“利己”都是伦理学倡导的善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等等,这些新的实实在在的、舞动生命韵律的教师角色,是生命关怀从无到有的复苏。这些角色让教师生命得到尊重,学生生命得到舒展。

随着教育理念和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也随之更迭。无论是传统社会通过教师隐喻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还是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的改变和重塑,都生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教师角色,而且清晰地勾勒出了教师角色变迁的轨迹。虽然教师隐喻并不能全面而深刻地对教师角色进行系统的诠释,然而研究教师隐喻对分析教师角色改变具有特殊的哲学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对教师角色的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对教育改革的深层思考,对教学活动起到理论指导意义,从而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1]唐松林,李科.角色神圣与符号暴力:传统教师隐喻的伦理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2]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4]李静.教师应有的担当——对教师“蜡烛”隐喻批判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5]吴碧宇,彭颖,胡琳瑜.中国教师角色的隐喻理解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3,(2):.

[6]刘俊娉.从教师隐喻的变化看教师角色转变[J].基础教育,2008,(4):.

猜你喜欢

春蚕蜡烛隐喻
浇不灭的蜡烛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渔歌子·咏春蚕
春蚕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春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