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4-04-10梁慧丽

关键词:细节历史教师

梁慧丽

“历史细节”指的是组成历史事实的一系列具体的环节或情节中,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具体、形象、典型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或元素。适宜地选择、运用历史细节,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

一、运用历史细节,推动知识建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中这样表述:“《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此表述是对《权利法案》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确认识。但是,学生读后颇有空洞旷达之感,加之《权利法案》的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所以需要进行必要的细节补充。课文在学思之窗部分呈现了《权利法案》关于限制国王、保证议会立法权和财政权的条款,但仍有疑情:《权利法案》还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保证了议会的哪些权利?这个问题的解答关系到学生对《权利法案》内容的全面建构和认识,对本课下面教学活动的的展开也有直接影响。因此应予再补充:“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这样就限制了国王的军事权。通过对《权利法案》中限制国王军事权的细节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权利法案》不仅限制了国王、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和财政权,还包括军事权,从而完成了对《权利法案》内容的知识建构,为本课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联系、调动、利用自身知识经验化解、接受、融合新知识经验,从而生成新体系、新系统的过程。这种学习观为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启迪,也为教师教、学生学拓展了思路方法。对于身处一线的教师而言,“建构”地教学其实并不是一种陌生的理念或实践,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都有涉及操作,但有的教师可能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或从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运用之。

相对于学生,教师在知识经验方面是较多的、在生活阅历方面是较丰富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较持重的。历史教师亦不例外,而且因为历史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性、包容性的学科特性,使得历史教师拥有类似天然的博学和壮怀。这一切为教师解决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的很多需要具体化的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譬如,囿于各种客观因素,教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粗疏现象,比如描述过简、举例过少、论述过精等等;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现象缺乏生活感,进入不了,理解不佳;学生希望了解更多历史详情、真相等。实际上,种种需要具体化的历史问题,也即需要众多历史细节发挥作用。解决需要具体化的历史问题,也就是要在深挖、运用历史细节上下功夫。通过历史细节的讲述,可以补充教材粗疏之处,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历史丰满灵动起来,最后达到能动地更新、优化、重塑学生原有历史知识体系的目的。

二、运用历史细节,促进思维探究

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本课最后一目“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组建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这段话学生读后疑窦重生,纷纷发问:后来国王为什么不再出席内阁会议?学生有疑问,教师就需应答,这是有道理的,但为什么不能换一个角度思维,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能力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应该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因此,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除了向学生强调此时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实际已控制了政权,国王出席内阁会议已无实际意义外(课文已有说明),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当时的英国国王是谁?不再出席内阁会议是不是和他本人有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探究性问题:乔治一世(当时英国国王)为何不出席内阁会议?此探究性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课堂上简单搜索就可解决。教师经过甄别整理后,简要介绍英国国王乔治一世的情况:

乔治一世是德意志的汉诺威选帝侯,是最后一位亲临战场的英王。他主要说德语,从未学会英语,对国务也不感兴趣。

不会说英语,也无兴趣参与国务,自然不再出席内阁会议。由是经对乔治一世生平事迹的细节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的理解,也使学生意识到了历史并不全由规律、趋势这些生硬死板的“必然”构成,其中蕴含很多巧合、意外等生动奇特的“偶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求和学史诉求,进而形成全面的认知理念和科学的历史观。

综观中外历史,未解之谜团比比皆是,存疑之案例处处皆有,就是已有结论的历史问题,也常是几种说法争论不休,或者定论也常被质疑、批判甚至颠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课题资源是裕如多样的,可操作性也很强。

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心理活动等特点,教师应该因地、因时选择一些课题,引导学生去探求,也可以让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自选课题进行作业。普遍来看,中学生头脑中的历史痕迹一般都是粗线条、简易化的,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某一历史现象的发端发展只了解其大意梗概,并不知其细节内幕。因此对于中学生,较为可行的探究性学习的做法,就是从小处着眼、细节入手,本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原则,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究根问底,知人所不知,然人所不然,继而得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创见结果。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细节,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锻炼思维品质,培养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客观评价历史中的人、事、物,进而形成良好的学史习惯和治史素养。

三、运用历史细节,帮助意识深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安排了三部分内容: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在抗战的胜利这一目,论及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时,课文这样表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要理解这段话并不难,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抗日战争是我们的民族之痛,是我们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藏于我们民族心灵深处的一块烙印。但我们仍然要让学生记住以下这些细节和数据:

中国全面抗战长达8年,局部抗战则长达14年;

14年抗战中,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侵略的主力,毙伤俘日军150多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然将日本陆军的主力困制于中国,到日本投降时,日本在中国战区的兵力多达128万人,占日军投降人数的一半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元,伤亡和损失超过了任何一个参战的国家。

回顾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从而更好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我们重忆这些触目惊心的细节和血淋淋的数据,是要让我们的后代不要遗忘历史,而要尊重历史、反思历史、重视历史,形成客观的历史记忆和科学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反映。受不同的立场、利益、视角等因素的作用,这种反映有主观与客观、正确与错误、科学与迷信等等之分。但不管怎样,对某一历史事物,总要考察其过往,研究其发生发展乃至影响,即所谓“鉴往知来”。没有这种认识上的自觉性,历史意识便无从谈起。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和学史治史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迁移、引导能够使其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长,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持续进步。所以,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当前的学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当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不能只是空喊口号,或者一味灌输理论信条,而要从具体方面着手,在实际历史教学活动中渗透。实践证明,无论是历史事件、人物,还是历史现象,教师讲的越具体、分析的越细致,学生听的越认真、入神。这充分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历史细节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存在与发展,为学生理解这种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机会,从而自内心深处发出历史需求,产生心理共鸣,历史意识自然深化。

四、运用历史细节,引导智慧升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中,讲到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蔚成燎原之势。到1930年夏,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已开辟十几块,红军约十万人。这使国民党十分恐慌,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围剿”。面对兵力、装备俱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如何应对?这是对才能、智慧的巨大考验,但课文并没有具体展开陈述。教师可以补充毛泽东为1930年12月5日在江西宁都西北部小布召开的誓师大会会场草拟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此对联实际上是对红军作战原则的高度概括。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红军干净利落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对于这幅对联的讲解,教师不应局限于其仅仅是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的作战原则,而要巧借对联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要心灰气馁、一蹶不振,要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学习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逆境求生的大智慧。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意思是说,读史不仅要领略历史的华丽精彩、风云变幻,更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增长见识,砥砺意志,提高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增加智慧砝码。

紧跟历史车轮的滚滚洪流,置身历史画卷的波澜壮阔,把握历史的大框架、大轮廓、大趋势。这是学史治史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因为从宏观上理清历史的大观脉络,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循规律而进,才能真正读懂历史,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然而,读史也要关注微观层面。正是众多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构成了历史的恢弘壮观;无数历史细节,彰示了历史的独特魅力。历史的机智巧妙往往存在于细节之处,决定历史进程的那一星火花可能就隐于细节之中,历史的起承转合也常常有细节的身影活跃其中。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历史材料,从中筛选典型的细节示例,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一幅插图、一段视频。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于教学活动而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信息量含金量;于教师而言,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推进教学活动自然展开;于学生而言,能够帮助其理解历史上的重大选择和节点,增强学生的细节意识,养成重视细节、善用细节的习惯,这将使其一生受用不尽。

[1]郎宇飞.定格特写与矢量透视:“历史细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以法国大革命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4,(2).

[2] 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

猜你喜欢

细节历史教师
最美教师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