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奥运的兴起与高校教育制度创新

2014-04-10贾小飞

关键词:制度生态教育

刘 娟,贾小飞

(1.河北北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天津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天津 300387)

继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2013年北京和张家口又共同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城市。这一方面将会有力促进京津冀经济共同体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奥运人才的甄选和奥运精神的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奥运会对大学资源的利用集中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以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为契机探讨高校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不仅可以深化生态奥运精神的传播,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全民族的环保与生态意识。高等学校是培养奥运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校进行生态教育是国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同时寓教育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为一体,三者统一于“创新中国发展模式”这一共同场域。

一、生态奥运教育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举办奥运会的基本宗旨之一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奥运教育扩展和深化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在申奥过程中和奥运结束后把生态思想引向新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也有利于高校在新的平台上接受和继承奥运遗产,并打造生态经济教育的全新理念。以京张申办冬奥会为契机来创新大学教育制度,可以使奥运会更加专业、更加有效地组织和举办,也可以为中国奥运会组织者和大学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就曾说过:“奥林匹克主义的灵魂是教育,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无法实现其崇高的目标。”[1]现任奥委会主席罗格也强调:“文化和教育是奥林匹克根本所在。”[2]可见,奥林匹克教育以奥运会为载体,以教育为主线,其中高等教育是奥运灵魂的塑造者、保护者和传播者。

(一)生态奥运教育制度建立的政治理性

有研究者引用《美国社会体育》中的成果指出:“体育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经常受到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影响。”[3]可见奥运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态奥运会的创办更是有着鲜明的政治功能。以京张申奥为契机,政治理性作为一种价值理性首先体现在生态教育制度的建立上。生态教育制度是一种约束学生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关于学生生态教育权利、义务的规定。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结构的整体性催生着生态教育制度的创新与变迁,高校生态教育制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人才为目标建立的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在法律制度层面,199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法人地位并依法享有七项自主权。[4]大学内部的制度创新与改革体现出高校作为制度变革主体追求政治理性的价值取向,并主要通过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来实现。生态理念作为整个教育制度的全新要求,在制度创新中必然渗透并体现出政治理性,其制度变迁过程也是围绕着时代使命而进行的,这使得政治与高校生态教育制度体现出显性相关的模式。

(二)生态奥运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理性

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于如何使其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如何使高校办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调整成为政府的工作重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分层逐步明朗,整个社会规则体系日渐清晰,制度和法律、契约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这种源于经济理性的契约关系使得高校的学术自由开始产生新的内在诉求,而生态奥运会的申办恰恰与大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构成经济上的互利性与共赢性。早在1980年萨马兰奇初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时就指出:“商业化是使体育运动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一个因素。”[5]奥运会的申办不但会改善体育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而且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带动服务业、制造业、旅游业和建筑业发展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奥运生态教育实质上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奥运产业融入经济中。根据奥运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性强的奥运专业,其灵活性与便捷性可以有效弥补奥运服务产业学术力量薄弱的缺点,并将在就业市场遇到有效回应,满足那些急需奥运专业人才企业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育市场化的诉求。其体现经济理性的价值源于申奥成功后高校与企业联合进行的商业运作,这将使奥运会的筹办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资源,不光涉及到对奥运会所需专业领域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的开发与利用,租用大学现有的体育场馆、会议设施及住宿设施等物质资源;同时还能有效开发大学的信息和文化资源。通过京张冬奥会的申办,可以使周边大学形成资源优化效应与实现现有学校资源的增值。如通过开发和增设与奥运相关的课程及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市场就业能力;把奥运产业研发作为科研人员的实验室,可以丰富其科研经验;通过奥运志愿者的参与,增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同时冬奥会场馆的新建与改造还保证了师生的健身需求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说京张冬奥会的申办将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繁荣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京津优势资源的最大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生态奥运教育制度改革的生态理性

在宏观层面上,高教制度改革不再仅仅为政治文明提供精英资源,转而日益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改革过程也同时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一种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性变革多发生于社会转型之际,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诉求对于高校自身价值定位的深刻影响。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主体日益多元化,进而引发出由追求不同价值理性而产生的多重制度创新路径。其中生态奥运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它具体指奥运活动为人、为文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而服务的价值追求,通过谋求运动、文化与环境的相互融合,创造一种以公平竞争为准则、以交流沟通为手段,营造人人参与、体育与环境得以全面和谐发展的生态体育文明。

生态奥运在不断创造人类体育文明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就构成了高校生态奥运的实践基础。高校生态奥运教育制度的革新反映出生态奥运对自然的整合,而高校生态奥运的教育理论,是奥运精神最好的体现和结晶,也是生态奥运的方向和归宿。

二、生态奥运教育体系所面临的制度困境

(一)生态奥运教育改革的成本收益比较

我国宪法作为高等教育法的渊源,对高等教育法律准则规定了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制度规范。高等教育制度如要进行变迁和创新,其变革收益必须高于制度变迁成本。京张申办2022年冬奥会要求高等教育体系引入生态环保理念,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规划,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制度安排应与奥运文化、生态理念相一致,否则将使制度创新难以推行或制度变迁成本大大提高。

学者林毅夫曾对制度选择进行过定义,他认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从可供挑选的制度安排集合中选出的,其条件是,从生产和交易费用两方面考虑。”[6]对应于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性研究,其收益可分为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奥运生态教育制度一方面可以使个人通过专业教育获得奥运知识、生态技能,使生态型人力资本形成并最终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其社会收益表现为奥运生态教育为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人力资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申办国实力等。

高校生态奥运制度供给成本主要包括:课程的重新规划与设计;培养计划的组织与实施;消除变迁阻力的费用和由制度创新而产生的随机成本等。一项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制度创新的收益必须要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因此,奥运生态教育制度作为一项外生制度,在执行时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验证成本,从这项新制度的规划设计开始,直到正式实施和制度维护,都伴随着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流失与支出。这就需要教育制度改革者站在全局角度周密规划、严格测算,确保生态教育制度改革的收益大于为此支付的改革成本。

(二)政治决策者的利益博弈

政治决策者的利益博弈是影响一个国家某项制度变迁的另一重要变量,它对于制度的创新性变革和改革成果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随着奥运会商业化的加强和人们经济价值观的转变,生态奥运理念在高校教育制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与碰撞。一是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二是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竞争者、科技与教育中介组织、企业等。由于各方的利益诉求、利益预期和行为取向不同,必将产生利益冲突和利益协调,主要表现为:生态教育制度供给与生态教育制度机会需求之间(即高校生态制度供给主体与生态教育个人需求主体)的矛盾;高校生态教育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即高校生态供给主体与社会需求主体)的矛盾;同时,在高校生态教育需求主体间(个人与企业)、高校生态教育供给主体间(政府与高校)也存在利益矛盾。这些利益冲突耦合在一起就会形成高校生态教育制度供求的结构失衡。

同时,我国奥运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加剧高校生态教育结构失调的凸显。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都会面临生态结构与高等教育制度供给相应的调整问题,如果相关利益方协调不到位,高校生态教育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可能是负效应。现实的情况主要体现高校生态教育供求各个主体利益的矛盾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如果没有各方合作的组织规范和法律程序,这种无法律效力的制度变革将会面临矛盾迭出的困境。

三、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制度的创新

在国外,最早将生态观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劳伦斯5克雷明,他在1976年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观念。[7]国内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高等教育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有着相似的内在机制和一致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本身也具有生态性,这使得学者们大都借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就曾指出:“继体育和文化教育之后,我们应当把尊重环境作为奥林匹克的第三个内涵。”[8]“国际奥委会试图付诸于实践的生态政策是以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社会和福利的责任为基础的,它始终强调采取一种积极的、促进的态度,要超越奥林匹克运动本身。”[9]由此,生态奥运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其时代主题就是和谐与发展。生态奥运与高校教育制度创新相结合,不仅可以高效节约教育成本与资源,还可以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和进行社会生态教育。

高校生态奥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知识等,还包括大学生意识形态层面的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和生态文明等内容。通过生态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新的生活理念,融入生态伦理观和世界观,实现奥运、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发展。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集信息、资源、文化、人力为一体,有责任和义务为京张申办冬奥会做出贡献,也有权利得到奥运会的支持,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高校应以京张申办冬奥会为契机,适时调整自身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逐步走向生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起符合现代生态规律的新型教育制度。

(一)健全高校奥运生态教育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的高等教育制度法规,涉及高等教育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相关的国家政策性文件。由于高校教育内容、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法制缺乏相对独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容易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中带来社会需求与自身运行的制度差异和随意性等问题。因此,要革新教育制度,引入生态奥运教育体系,就必须在基本高教法律的前提下,在宪法和社会准则的框架下健全高等教育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大学与奥运组委会的关系,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生态奥运教育制度的法律保障平台,引导和保障高校教育制度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从法律上确认和巩固已有的制度改革经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并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二)从管理上保障奥运生态教育资源的配置和高效利用

以京张申办冬奥会为契机,创新高校教育制度,行政管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需要在已有的高校管理制度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教育制度的管理体系。政府作为高校教育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应通过制度鼓励和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市场积极引导的运行机制,理顺申奥、高校、企业之间的关系。高校作为教育资源供给方,应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要求,防止奥运生态教育资源的短缺,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拟议过程中,一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面对申奥需要的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找准培养位置,把生态教育目标和基本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科专业能够快速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初步形成奥运生态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性优化;二是建立与生态教育制度相适应的高校生态行政管理体制,将教育、训练与科研进行有效结合,建立保障生态教育开展的激励制度;三是切实促进高校生态教育的主流化,将奥运、环保、生态等理念贯彻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四是对高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大生态专业、生态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

(三)创建政府主导下高校与社会力量的联合办学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大都由政府来完成,近年来随着公民社会的崛起,社会力量成为参与策划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主体。与京张申办冬奥会相联结的高校教育制度改革,需要引入社会各界和国际人士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社会责任。社会参与高校生态教育是指社会力量直接参与高校奥运人才的培养,评估奥运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具体可以通过校外专家参与学校奥运系科和专业的设置、政策的制定、具体教学管理等领域进行,以体现社会对高校生态教育制度的执行、保证和反馈功能。

通过这种高校生态教育体系管理的多元化和管理权力的分散化,就会达到管理效能的社会化。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群体不断向高等教育传递着社会各界对于生态奥运教育的要求以及对于高校制度改革的反馈,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舆论的手段,及时对奥运生态教育的质量、数量和发展进行调控;高校则对来自社会不同集团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形成高校生态教育与社会力量的有效融合,创造出高额的“教育附加值”。

(四)探索高校生态教育制度体系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利用资本市场是高校融资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要进行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其融资渠道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的教育经费拨款,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收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所得的科研服务收入,校办产业收益,社会捐赠收入,合作办学收入,金融机构贷款和利息性收入等。由于政府财政拨款的有限性和其他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得高校缺乏有力的财政保障,因此需要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进行生态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目前国外可借鉴的高校融资方式包括:创立教育基金会,校企科研联合,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捐赠,负债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即高校授予私营企业或外国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允许其对特定公用基础设施进行融资建设,在特许权期限满届时基础设施无偿移交高校等融资方式。

在我国高校进行生态奥运制度创新的融资渠道选择上,可以尝试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和BOT的融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转移高校的融资风险和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设立高校奥运生态制度改革的融资机构,专门负责生态教改资金的募集和管理,强化与企业、用人单位、奥组委的联系,将融资区域与对象扩展到全国乃至国外。其次,要设立生态奥运的融资目标体系,不同专业的院系构建其特定的融资与培养人才计划,对融资、用资、资金转化与升值进行明确规划;将资金使用与制度创新、课程改革、人才输出与就业紧密联系,形成院系间的融资激励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生态教育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高校要掌握融资与生态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运作规律,培养专门的职业化、市场化的融资管理人才,实现大学资产的保值增值与生态教学制度改革的双赢。

通过对京张申奥背景下高校生态教育制度的创新研究,可见奥运与生态正好体现了时代变迁所导引的价值理性。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分别肇始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因而国家或政府成为制度变革的主体。高校需要根据特定的时代环境或条件,为谋求可持续性发展作出稳定的、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决策选择。这就要求政府将整个社会系统与高校制度系统的日益完善作为自身活动的总目标,为高校制度创新的生态理性、政治理性或经济理性设定边界,也在高等教育功能多样化的今天强调生态伦理和责任伦理,即在教育制度创新中将生态认识论作为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1] 张黎.将奥运教育深化为可持续发展教育[N].中国环境报,2007-12-11(2).

[2] 颜秉峰,李杉杉.初探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地位、作用、意义及影响[J].体育世界,2008,(5).

[3] 王健.现代奥运与教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6/info1426.htm/.

[5] 万晓虹.试论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

[6]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1994.

[7] Goodlad JI. The Ecology of school Renewal: Eighty-six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1, 1987.

[8] (西班牙)萨马兰奇.奥林匹克回忆录[M].孟宪臣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制度生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