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事迹征略(上)
2014-04-10
(商丘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南 商丘 476000)
周亮工事迹征略(上)
孟晗
(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商丘476000)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伯安,号栎园、减斋等。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籍,生长于南京。明崇祯庚辰(1640)进士,授山东潍县令,擢御史。入清,历任两淮盐法道、淮扬海防兵备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督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青州海防道、江南江安督粮道等。生平好读书,喜诗文,善书,能画,嗜印章,喜藏墨,富收藏,且精鉴赏。笃故旧,搜遗佚,奖人才,表章寒素如恐不及。对其生平、创作事迹的梳理,有助于其他相关研究的展开。
周亮工;年谱;明末清初
世系
周亮工,原名亮,谱(族)名圻,字元亮,又字伯安、百安,号栎园,又号减斋,别称甚多。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先人宋进士匡公,世居白下(今江苏南京市)金沙井,后以参江西抚州军事,留居治所;后又徙抚州之金谿蔴山,又徙戌源。数传至乡贡进士兰一公,遂定居栎下(今金溪县合市镇霞澌村)。至曾祖石四公生珀十一公,珀十一公生琥二十四前山公庭槐,即亮工祖父,游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遂家焉[1]附《行述》。庭槐著有《大业堂书目》二卷。
庭槐娶喻氏,生三子,长即周亮工父周文炜。文炜,字赤之,号坦然,人称如山先生;少以文自豪,尤喜宾客;尝官浙江诸暨主簿,有惠政;谢官归,长居秦淮(今江苏南京城中);著有《诗敩》、《四留堂诗集》、《旅尘集》、《适倦集》、《观宅四十吉祥相》等。母朱氏,明胙城王朱朝活女,性慈惠。
一弟,名亮节,字元泰,号靖公,性豁达,喜交游,能诗文,嗜印、爱佳冻,著有《醉耕堂集》;一子,名在梁,字园客[2]卷23。姊二人,妹二人。
妻冯氏,冯育民之女,冯派鲁之妹。冯派鲁曾任溧水知县,著有《菱谿集》,一子,名震生,有文名,著有《甘白堂詩集》。
庶王荪,字若兰,河南宛丘人,性侠烈,能诗文,早卒,著有《贝叶庵词》、《大家风范》等。
子六。长子在浚,字雪客,贡监生,官经历。著有《南唐书注》、《天发神谶碑释文》、《金陵百咏》、《竹枝词》、《云烟过眼录》、《汴梁野乘》、《花之词》、《晋稗》、《梨庄》、《遗谷集》、《秋水集》等[3]卷70。配段氏。
次子在扬,幼有神童誉,早夭。三子在延,字龙客,开封府祥符县庠生,著《摄山园诗集》四卷;配邓氏。四子在建,字榕客,号西田,国子监监生,历官淮安知府;著有《近思堂诗》、《学葊诗稿》;配方氏。五子在都,字燕客,国子监监生;著有《雪舫吟》、《桑乾草》、《响山楼稿》、《餐云书屋稿》、《卢沟送别诗》[4]326;配赵氏。六子在青。
女六,皆归望族。长适王廷栋,次适张质,三适顾淳,四适佟世庆,五适王者垣,六适杨懋纶。
孙可知者有六:曾举、仲举,在浚出;留举、用举、丰举、绍举,在延出。孙女可知者有二:一在浚出,一在建出。
生平
明万历四十年 壬子 1612 一岁
四月初七日,生于南京状元境祖居[1]附《年谱》。
明万历四十四年 丙辰 1616 五岁
入家塾,诵读过目不忘,蒙师惊异。
明万历四十七年 己未 1619 八岁
备诵经书,已能识圣贤大意。
明天启二年 壬戌 1622 十一岁
家赀中落,久无所遇,父周文炜出为浙江诸暨主簿。
明天启三年 癸亥 1623 十二岁
随父赴浙江诸暨主簿任。
明天启四年 甲子 1624 十三岁
在诸暨。随父游五泄山,便知爱恋山水。
秋,以笔墨交陈洪绶,数同游五泄山[5]卷1。过西湖,信笔成诗,多隽句,同游者惊异。
明天启五年 乙丑 1625 十四岁
父周文炜诸暨主簿任上有惠政,邑人感戴。然亦因此,公事恒与令左,遂左迁王府官。不堪受辱,拂衣返南京。
随父返南京。始与高阜、罗燿、朱知、陆可三、魏百雉、汪子白及族兄周敏求等互为师友,一时声名啧啧。
明天启六年 丙寅 1626 十五岁
在南京。攻举业。刘旋设讲佑国庵,常往听讲,数年不辍。其所印证,颇有心得,后刘旋著《标鲜讲义》,多采入集中。
明天启七年 丁卯 1627 十六岁
仍家居攻读。日里游行登览,夜则读书达旦,颇自淬砺。
明思宗崇祯元年 戊辰 1628 十七岁
九月,魏言赠兰花。十月,魏之璜赠山水。
与高阜等为文以复古自任,不肯随附时调,得到艾南英的赏识。
是年,始操觚选事,有小题《血战》之刻。
明崇祯二年 己巳 1629 十八岁
秋九月,与同人集佑国庵,庵中青莲复开,同作《傲霜莲花诗》。
明崇祯三年 庚午 1630 十九岁
在南京,家居读书。
秋,乡试前后,诸名流云集南京,张溥借机又为复社大会。因便结识大批名士及复社中人。又入吴馡所创星社,与同社俞琬纶、吴道凝年皆十九,林云凤赋《同庚诗》见赠。
乡试榜发,杨廷枢、万寿祺、陈子龙、吴伟业均在此科中举,吴应箕、黄宗羲及沈寿民、沈寿国兄弟下第。与诸君会饮秦淮舟中,时与万寿祺初定交。
顾寅锡自梁谿来访,商榷选事,当不早于是年[6]卷3。
明崇祯四年 辛未 1631 二十岁
屡与试事,俱以北籍不得入院。京兆詹公大收岁试诸生,位列冠军,忌者百计相阻,无奈拂衣去。
随父赴开封,探望文氏长姊于密县,遂留居此地,尝同姊丈文大士往游云岩宫。
回南京省亲,与盛于斯相识定交。与金鼎相识定交于南京。
明崇祯五年 壬申 1632 二十一岁
在南京。寒食日,同吴馡、盛于斯游句容茅山。
盛于斯目病,又念母老,别归南陵。
明崇祯六年 癸酉 1633 二十二岁
自南京返开封,受知于张民表,遂馆于其家;日里课童,夜则苦读,八载始别去。
明崇祯八年 乙亥 1635 二十四岁
在开封。受知于祥符县令孙承泽,有诗答谢知遇之恩。
邑、郡试俱第一,入祥符县学。
冬,娶妻冯氏。
是年,与陈方策定交于开封。
明崇祯九年 丙子 1636 二十五岁
是年秋,乡试下第。
于张民表座上初识冯肇杞,时与文大士等环观冯肇杞画竹。
明崇祯十年 丁丑 1637 二十六岁
是年,张民表会试又不第,特赋诗安慰之。
是年,尝过商丘,访宋权,与吴伯裔、吴伯彻同饮宋氏湖上斋。
明崇祯十二年 己卯 1639 二十八岁
秋,乡试中举,房师为王世琇。
冬,过尉氏,阮汉闻与谈《易》[7]卷4。
是年,与马御辇、马仲侍兄弟定交于开封。
是年,尝至陈州,循苏轼当年游迹,寻访厄台寺及陈胡公墓。
是年,尝回南京,闵景贤过访于赖古堂,出所辑《布衣权》相订。
是年,纳王荪为妾,王时年十五岁。
明崇祯十三年 庚辰 1640 二十九岁
春,奉师张民表北上赴京应会试,借宿邺下南寺,张民表有题壁诗。
是春,成进士。
在开封,于张民表邸舍结交陈肇曾。
盛于斯寄书至开封,乞于其死后照拂其老母,为其墓书石;得书不数日,遂闻其讣。
冬,入京谒选,妾王荪及好友陆可三偕行。张民表有诗相送。
过内丘,晤乔磐石,聚饮乔氏西园。
是年,与尚沔定交于漳河。
明崇祯十四年 辛巳 1641 三十岁
于京师重逢陈洪绶,同金堡、伍瑞隆等结诗社,与陈洪绶遂成莫逆交。
谒选得山东莱州府潍县令。秋,将赴潍,张民表赋诗相送;方以智、张怡过饮饯别;陈洪绶作《归去图》见赠,方以智为书《归去来辞》于其上。王荪偕赴潍。
重九日,有感于邑内吴氏节烈之事,作《吴节妇传》。
虑及山东数地曾遭清军攻掠,著手固城守、善兵器、积粮刍,积极备战。
奖藉文士,兴潍社,试莱郡生童,首拔十六人,后以进士起家为名宦者十二人。
颜退食之堂曰“无事”。政事之暇,容与吟咏,合诸旧作,刻为《友声》。
是冬,缘方以智结识胡玉昆;时方以智南还,取道潍县,胡玉昆与偕行,方南去,胡独留。亮工蓄画册,自此始。
明崇祯十五年 壬午 1642 三十一岁
是年春,复社成员又集会于虎丘,方以智、吴应箕皆与会,其间论起亮工在潍治绩。
秋,充乡试同考官,首荐王斗枢卷,遂冠东省;李呈祥、刘毓桂亦是科所得士。
四月下旬,李自成围困开封;八月,开封久困食尽,人相食;九月,河决开封,士民溺死数十万,开封遂陷。
亲串故人在开封者皆罹水患,遣弟亮节往视之,觅其逸出者载归,厚为存恤。
张民表合室被难,文大士亦与俱死。张氏幼子允奊独幸获救,流离河北,亮节觅得之,送来潍县,遂抚之于潍县家中。高名蘅收张民表遗骸葬之于柳园。
是冬,清兵大举入塞,山东城池相继陷落,十二月初,兵薄潍县。发动士绅民众,周密部署,誓死守城;妾王荪亦亲冒炮矢,擂鼓助战。
明崇祯十六年 癸未 1643 三十二岁
二月,清兵陷莱阳,姜垓父姜泻里守城死。将姜垓母亲及幼女迎來潍署。
三月,清兵北还,潍城围解。
撤守饗士,适姜垓自京师归,为设木主哭其父。
高永清别归。
唐堂自南京来潍探望,与此间士人颇有唱和。
围解后,将守城相关之公文档件辑为《全潍纪略》。
作诗纪城守事,夏五月,结集为《通盡》。
此間士人赋诗纪城守事,唱和之作颇多,王洵、马士奇辑为《白浪河上集》。夏五月,序《白浪河上集》。
秋七月,关捷先为序《通盡》。
巡按余日新上奏折于兵部,详述全潍情形,建议旌表。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潍人燃香步送至德州,千有余里。
潍人感全城之德,为立生祠。
是年,吴应箕尝为序《全潍纪略》,姜垓尝为序《白浪河上集》。
明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甲申1644三十三岁
春,与向远林定交于京师。
识梁秩于京师,托之以印章十数枚,会京师陷,不得。梁秩南归,客死于途。
行取授浙江道监察御史,甫授职,李自成破京师。遂间道还南京。
时江南立弘光帝,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见事不可为,遂奉双亲栖隐于牛首山。
是年在南京,搜得张民表遗诗若干首,汇为《原圃集》,亟为刊布于世[8]附《行述》。
尝携张民表幼子拜谒陈周政,陈为张民表遗诗作序。
王思任得见张民表遗诗,为作序。
清顺治二年 乙酉 1645 三十四岁
在南京。二月二十三日,龚贤、赵某来访,观画册,为题画。
因张天机得见王厈文集,自张昌祚索得阮汉闻集,为作序刊布天下。
五月,清兵下江南。降清为两淮盐运使,旋改盐法道。于扬州方经剪屠之后,百计招徕,力请削旧饷,行新盐,积困尽苏,课日以裕。
是秋,结识程先贞于扬州。
偕王雪蕉至淮,与陈台孙、万寿祺聚饮赋诗。
是年在扬州,仍不遗余力搜采张民表诗文,《塞庵诗一续》《二续》之刻当在此年。
马御辇卒,经纪其丧,并为之刊行《龙桥赋》。
致梁年于扬州官署数月,梁为治印甚多。
清顺治三年 丙戌 1646 三十五岁
升任淮扬海防兵备道。恤遗黎,抚凋敝,置义冢,收白骨,禁告密,罢营房,惠民良多。民感恩德,为立祠于扬州。
夏秋之际,与龚鼎孳相识定交。
秋,陈台孙以画船见赠,颜之曰就园,索赋于龚鼎孳。
秋,朱睿为作墨画《疏林远岫图》[9]附《行述》。
素有墨癖,蓄墨万种,是年除夕,与匡兰馨、程邃、胡玉昆为“祭墨之会”。
是年,尝遣属吏往慰盛于斯之母,赎其田以佐饘粥;为盛于斯置墓碑,赎书屋,钞遗著,复请知府陈周政以其行谊补入郡乘。
是年,方其义尝过访,文酒留连就园者匝月,为治印一方,乃返。
是年,王遂亦官江南,尝为作画。
复得张民表遗诗数首,《塞庵诗三续》之刻,当在是年。
是年,妾王荪病卒于扬州官署。
清顺治四年 丁亥 1647 三十六岁
胡正言游扬州,以印章数方见赠。是夏,为胡正言作《胡氏印存序》[10]。
四月,擢福建按察使。离扬州日,百姓倾城遮留。
是夏,与陈台孙期于吴县,未及至,台孙已发云间。
七夕,与叔父及张淑士、弟亮节饮酒赋诗于秦淮河。
宗灏为作《晴雪》小幅于高邮舟中。沈颢为题画。施霖为作山水图。
将赴闽,刘象先为题画。
王光鲁、纪映钟赋诗相送。
顾梦游送于江上,以宋珏墓表、费笔山子嗣相托。
取道浙江,过西湖,结识王豸来。
由浙入赣,冬初,从杉关入闽。抵光泽,阻于战乱,即于邑中莅任,任城守之责,智破倡乱之李凤毛。友陆可三时偕行,病卒于光泽。
十月抵邵武,邵武亦是寇乱纷扰。日督兵丁且战且守,夜则独守城楼,磨楯赋诗。
寓署旧有小堂,改其名为蕉堂,读书赋诗其中。
邵武城上旧有望江楼,相传严羽尝在此论诗,因更建为诗话楼,奉严羽像祀于其中。
拔邑诸生能诗者米嘉穗等人日与唱和,十二月,有《万山中诗》之刻。
清顺治五年 戊子 1648 三十七岁
在邵武。时已着手《赖古堂文选》之编选,黎士弘相从校订[11]卷1。
四月,计诛叛将熊再法、秦登虎三千人马,声威大震,闽西境以安。
是岁在邵武,尝为盛于斯序《休庵集》,不久即为之刊行。
作书与陈弘绪,奉寄所刻诗话楼诸诗,并请助力《赖古堂文选》之编选,陈有答书。
困守邵武期间,著有《入闽纪》、《守邵始末》、《同书》、《字触》、《蕉堂诗》等,《翼杨》二卷成其半。
初夏,抵福州。战后福州,满目荒凉,官舍尚且未有。病体未愈,逢人即叩良医。
郭巩为作《蕉堂索句图》。与许友相识定交。陆骧武自漳州至,赠之以诗。
夏秋之际,冯派鲁至自南京。七夕,与冯派鲁共饮说饼堂。
九月十一日,于林宏衍退耕堂看菊赋诗。
与徐延寿相识订交,延寿出家藏张民表旧稿相示,感慨良多,手书其后,仍归延寿。
捐金营陈鸿、赵璧之丧,并序陈鸿诗集[12]卷2。
顺治六年 己丑 1649 三十八岁
闽省粗定,以按察使署理兵备、海防、督学三道事。
暮春,周婴来访,为作《字触跋》。
五月,擢升为福建右布政使。
七夕,聚饮佟国鼐斋中,分韵为诗。
是秋,將《同书》付梓,宋祖谦、周婴为作序。
冬十月,奉委代觐北上。陈濬、徐延寿从行。郑伦、张孟玫等自邵武送至柘浦。
过杭州。索画于陈洪绶,陈氏坚不落笔。王豸来携所为诗文求正,有诗赠之。
过南京,省双亲。腊月雪夜,与龚鼎孳共醉市隐园。继续北上,龚赋诗相送。
过扬州,与汪楫相识定交。
行经旧邺地,再宿邺下南寺,见张民表旧日题壁诗,泫然泣下;时张氏季子偕行。
顺治七年 庚寅 1650 三十九岁
北上过郎山,吕翕如天咫楼初成,为留三日,申婚姻之约而去。
计典事毕,离京南还。至临洺关,李浦珠送酒,抵邯郸赋诗寄之。
过开封。送张民表季子至中牟,交与其族人,并为择配、赎还田庄。
尝遇王铎于旅次,共阅画册,王铎最赏樊圻小幅。
抵南京。尝与诸同人隶七夕之事。与陈台孙期会于此地,陈因事未至。
自南京返闽,高阜、高岑兄弟送于江上,有诗留别。
过嘉兴鸳鸯湖,逢同年万曰吉、卢长华,宴集赋诗。
夏五月,过杭州西湖,再晤陈洪绶于定香桥,陈为作大小横直幅四十二件。
西湖别后,陈洪绶病,不久又为作出处图,与诗一首一并见寄。夏六月,陈又作《归去来图卷》,冬十一月见寄。
太末古城逢刘梦震,一路偕行,聚谈三日夜,将度仙霞岭,刘始别去。
七夕,行至柘浦遇佟国鼐,聚饮于旅中。
入福州。罗燿携冯派鲁、高阜等书札至,诸人同时下第。因寄书慰高阜,邀之游闽。
时上杭有曾省之乱,甫自北还,即以代建南道篆被派赴汀州。
将赴汀,以新诗《咢》寄与黎士弘。
九月三日解缆赴汀,有诗留别罗燿、胡玉昆。诸同人饯送,留别西禅寺。
九月十日,抵延平。过将乐,往游玉华洞。十三日临汀,有书一封寄与高阜。
抵上杭。除豪横,绝陋规,加意造士,兴利除弊。
曾省受抚。冬,返棹还福州,汀州父老倾城相送,有诗留别汀州诸生。
是冬在汀,著有《尤难为怀集》,尝索序于黎士弘。
抵福州。林宏衍兄弟招过嵩山草堂,看梅赋诗。未几,林宏衍卒,有诗悼之。
清顺治八年 辛卯 1651 四十岁
春,在福州,署左布政使事。胡玉昆、罗燿返南京,各有诗送之。托从兄禹图往吴门购佳玉,请周尔森父子为治印。
夏四月,黎士弘为赋诗称寿。
八月,任乡试提调官。
是秋,张学曾尝为作画。
秋冬际,奉命代篆往延平勘吴赛娘之乱。
再至邵武,单骑招降叛卒耿虎。赋诗痛悼参戎鲁君宠、故邵武知县赵之琏。
是冬,陈台孙至南京,尽读《榕巵》诸集,作书见寄。时弟亮节方征望武夷诗。
是年,杨思圣至闽,与之相识定交。
是年,尝遣仆往视何平;仆携何平书归,赋诗五首志感,复寄何平。
寄《榕巵》诗与王猷定,王为作《榕巵序》。
胡元润偶忆蕉堂,作图相寄,得之狂喜,赋诗言谢。
顺治九年 壬辰 1652 四十一岁
春二月,在延平。黎士弘自京返闽,具舟来谒,因以双亲七十寿文托之。
是春,尝修书寄近刻数帙与薛所蕴,并请为新诗《秋稜》作序[13]卷3。
作书与高阜,极叹赏其望武夷诗,请之为双亲称七十寿,并请订正《赖古堂文选》。
四月七日,神光、西禅诸刹为礼忏,有诗纪之;黎士弘为赋诗称寿,未几,还汀。
夏至日,以《闽酒曲》索作于门生宋祖谦,宋戏作十八首。
是夏,再至铁岭,有诗寄怀黎士弘等汀州旧友。
是年正月起,郑成功率部进围漳州。五月,清总兵马逢知入援,被围城中。攻城久不克,郑成功以八月塞镇门山,激水灌城,城中食尽,人相食,枕藉死者七十余万。
巡抚传檄令往署漳巡道。赋诗留别佟国器、宋征舆、郝惟讷,破围入漳州。
抵任漳州,修战守,治刍粟。故人门客同在重围中者,时相与登陴赋诗,后有《清漳倡和诗》之刻。此际得黎士弘等所刻《续怀帖》,有诗志感。
冬十月,漳围解。赎还良家子女千余人,招民认视、完聚。城外骸骨累累,捐资着人掩埋。此际,有诗纪漳州战后惨况。
漳围已解,郭鼎京北上入燕,郭巩归莆田,皆有诗送之。
岁暮,值王沄生日,举酒赋诗祝之;未几即送之返云间。
顺治十年 癸巳 1653 四十二岁
自漳往署兴泉道。在泉州,有保全沿海十四寨百万生灵之功。
夏五月,升福建左布政使。尚宽慈,有惠政。
泉州士大夫寄所写当日扳辕叙别图至。黎士弘宝藏之,作《温陵扳辕记》纪其事。
十一月,黎士弘为题画。
冬,与赵卧斋、王襄璞同登鼓山屴崱峰,有诗示永觉元贤和尚。
冬,过华林寺看梅,有诗寿心和上人。
是年,尝出巡建宁府。过建安,戏作《闽茶曲》。过建阳,辨“考亭”之讹。
顺治十一年 甲午 1654 四十三岁
春,在福州。西禅寺空隐和尚俗腊,有诗纪之。再送胡玉昆返南京。
夏秋之际,擢督察院左副都御史。
秋八月,任乡试提调官。
史允琦以催科后期去闽,赋诗送之。
林宠前卒,将离闽,赋诗悼之。
十月离闽,百姓送者遮道。诸同人赋别于洪塘,与佟国鼐相期明春再会于南京。许友有诗相送。陈润以《嵩山》一编相托,当晚即为之序。
过山阴,祁豸佳以送行偕同北上。
十一月,过吴门。值林云凤卒,捐金为之营葬。嘱钱谦益为双亲作寿文,并请之序《赖古堂文选》及赖古堂诗。
是冬,抵南京。设宴为双亲祝寿,黄景昉、钱谦益等皆有寿文。
访方以智于高座寺,方以智为题画。
在闽八载,著有《闽小纪》四卷,记闽中风土物产,琐闻轶事。
顺治十二年 乙未 1655 四十四岁
北上京师赴任。祁豸佳既已留居南京一月,此又偕行,至扬州始返;舟中为作山水花卉四十叶,又别为数小叶,赋一诗留别。
过夏邑,有诗赠县令张所志。过内丘,再会乔磐石。
抵任即疏陈闽海用兵机宜,后俱蒙采择行。春三月,擢升户部右侍郎。
是春,尝为方育盛序诗,送陈翰下第返闽。
与龚鼎孳同官督察院,常聚谈赋诗。
初夏,李明嶅来访,程伯建亦在座。
六月,福建总督佟代以闽事具疏参劾,奉旨解任候勘。
重阳日,王元初为作墨画山水图。
十一月,革职赴闽质审,胡玉昆偕行。龚鼎孳追送不及,有诗寄怀。
吕翕如前卒,过清苑,赋诗悼之。再过内丘,与乔磐石共醉柏子亭。
过宁陵,李若星送于东郊,涕泗不忍别。经夏邑,过陈希稷谿南草堂。
冬,抵南京。
[1] 周亮工.赖古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河南经川图书馆辑.中州先哲传[M].江庆柏.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M].扬州:广陵书社,2007.
[3]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5] 周亮工.读画录[M].续修四库全书本.
[6] 周亮工.印人传[M].续修四库全书本.
[7] 周亮工.书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明)张民表.原圃集[M].清顺治周亮工等刻本.
[9] 周亮工.周亮工集名家山水(一册)[A]//英和等辑.石渠宝笈三编[M].续修四库全书本.
[10] 胡正言.印存初集[M].续修四库全书本.
[11] 黎士弘.讬素斋诗集[M].四库存目本.
[12] 周亮工.闽小纪[M].续修四库全书本.
[13] 薛所蕴.澹友轩集(十六卷)[M].四库存目本.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4-09-1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14CZW07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社会文化嬗递视域下的宋荦研究”(2012BWX002);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商文化与商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12240045057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学重点项目“宋荦研究”(2013-ZD-01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周亮工年谱长编”(2012-GH-239)
孟 晗(1980-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与中原地方文化研究。
K249
:A
:1671-8127(2014)06-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