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延寿及其《易林》刍议
2014-04-10
(商丘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焦延寿及其《易林》刍议
陈功文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西汉梁人焦延寿治《易》师从孟喜,别为占侯一派,长于阴阳灾变之术。焦氏《易林》创“分卦直日”法,形成了4096种变卦,每种变卦编造一首卦辞(林辞)。《易林》林辞仿诗而作,多为四言韵语,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林辞内涵丰富,包含了从上古至汉代的神话传说、历史评判、社会现实、生命意识、人生哲理、男女爱情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焦延寿;《易林》;林辞
西汉经学昌明,涌现出一批经学名家,仅武帝一朝,“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1]3118武帝之后,经学家不断涌现。在众多的经学名家中,梁(今河南商丘)人焦延寿的《易》学研究是较有特色的。焦氏《易》学研究著作有《易林》、《易林变占》等。《易林变占》已失传,今仅存《易林》一书。《易林》亦称《焦氏易林》,依据《周易》而作。此书与《周易》之关系,“诚如左右手不可或缺,有《易林》更能显《易经》之变化。有《易经》方能寻《易林》之本体”[2]2,在《周易》研究方面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身世与学术渊源
焦延寿的生卒年月,史无记载。唐王俞曾为《易林》作序,称之为西汉元帝、成帝之间人,其云:“延寿传经于孟喜,固是同时,当西汉元、成之间,凌夷厥政,先生乃或出或处,外比包蒙,辄以《易》道上干梁王,遂为郡察举,诏补小黄令,而邑中隐伏之事,皆预知其情。”[3]现代学者陈良运依据延寿是京房的老师,推定其生年或在公元前95年。陈氏又依据相关史实及《易林》本书的创作情况,认为延寿的卒年或在公元前10左右[4]63-69。陈氏的推测是有道理的,本文从之。
关于焦延寿的身世,《汉书》未曾为其专门立传,而是在介绍其学生京房时附带介绍的,其云:“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史,察举补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5]3160由此可知,焦延寿字赣。颜师古《汉书注》曰:“赣音贡。”[5]3160也有史料称之为焦贡。如《太平御览》卷286引《陈留风俗传》云:“昭帝时蒙人焦贡,为小黄令,路不拾遗,囹圄空虚。诏迁贡。百姓挥涕守阙,求索还贡。天子听,增贡之秩千石。”由上述王序及相关史料可知,焦氏由于好学曾得幸于梁王。此梁王,据张文智考证为梁敬王刘定国(公元前85年~前46年在位)[6]223。焦氏后任小黄令积极作为,深得一方百姓拥戴。焦氏《易》学长于灾变,更直日用事,长于占验,“邑中隐伏之事皆预知其情”。后来,延寿将其所学传于京房。
关于焦氏《易》学之源,《汉书·儒林传》曾作介绍,其云:“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繇是《易》有京氏之学。”[5]3601-3602由此可知,延寿先从孟喜问《易》,后又将孟氏《易》学传给京房,京房又传给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等人,由是形成京氏《易》学。
关于孟喜,《汉书》说他“从田王孙受《易》”[5]3599,而田王孙的老师即梁国人丁宽,即梁孝王时期的丁将军。《汉书》还说孟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厀,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茲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白‘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为名之。后宾死,莫能持其说。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见信。……繇是有翟、孟、白之学。”[5]3599如此,则延寿的《易》学源流亦甚清晰: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王孙传于孟喜,孟喜传于延寿,延寿又传于京房。另据《汉书》的史料记载,孟喜、焦延寿、京房三人均好阴阳灾变之术。可见此三位师徒在《易》学传承方面恪守了自己的家法,自成一派。此派《易》学主要发展了《易》的卦气说,形成了《易》学中的“象数”学派。该学派主要特点有三:其一,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经传文;其二,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其三,利用《周易》讲阴阳灾变[7]108。
二、《易林》的主要内容
由上述所引《汉书》史料可知,班固在《汉书》中曾先后提及孟氏之学与京氏之学,但未曾言及焦氏之学,在《汉书·艺文志》中亦未列焦氏《易》。而孟、京氏《易》学还先后被汉宣帝、汉元帝立于学官,被官方正式认可,可焦氏《易》学却没有如此幸运。既然焦氏上承孟喜,下启京房,且京房承焦氏之学并“用之尤精”,那么班固也应承认有焦氏之学才是,官方也应立焦氏《易》学为官学才是。遗憾的是,此两点均未发生在焦氏身上。连镇标先生认为,班固不著录焦氏易的最根本原因是焦氏“离经叛道”,其学不能入易家。他进而解释说:“众所周知,班固不仅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而且也是个正统的儒家。他生活在东汉,与焦氏活动的西汉时代相隔不远,对焦氏的生平及其著述情况,应该说是相当了解的。可是他在《汉书·京房传》里只提及焦氏的生平活动并予以褒美之辞,在《儒林传》里也只是把焦氏易说的渊源作为一段公案载册而已,却只字不提焦氏的著述情况。这并非班固的一时疏忽,从儒家的眼光看来,焦氏学说不同于正统易学,无异于离经叛道(西汉刘向考易说也持这种观点),其著作自然不能列入《艺文志》的易学类。”[8]3连氏将焦氏易学归为“离经叛道”是很有道理的。南宋叶适《习学记言》曰:“吾家有焦赣《易林》、京房《易传》二书,大抵皆卜筮、阴阳、气候之言,不复更及《易》道。”[9]557正是由于焦氏易学“不复更及《易》道”,从而被传统《易》学视为异类。如此,则官方不立其为官学亦是理所当然的。
说焦氏易学的“离经叛道”,其实就是承认其标新立异。焦氏易学源于孟喜,“孟喜创立孟氏学,开辟了以阴阳灾变说解易的新蹊径”[8]9。孟喜的卦气说主要内容是以四正卦主四时,直二十四气,以四正卦之外的六十卦配月、直候、直日。孟氏的卦气说仅限于理论上的创新,真正落实于实践的才是焦延寿。焦氏撰《易林》,继承并发展了孟氏的卦气说,“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焦氏的“分卦直日”法,《汉书》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5]3160这种“分卦直日”法,具体是把六十四卦分别置于从立春到大寒的二十四节气之中,每两节气凡三十日配五卦,其中《震》、《离》、《兑》、《坎》各直一日(二至二分),余六十卦各直六日。
焦氏的六十四卦分配与排列完全同于孟喜。但他同时又创造出六十四卦变占的方式,即在确定了六十四卦所直之日后,便以直日之卦为本卦,以本卦所直之日内行占所筮遇的卦为之卦。而之卦又有六十四种,这样以六十四个直日之卦为本卦就会形成4096种变卦。焦氏又在每种变卦下面另作卦辞(林辞),这样就有了4096条卦辞,每条卦辞乃为四言韵语(极少数为三言)。由于焦氏在卦象下面未作分爻,因此每卦只有卦辞而无爻辞。
焦氏在易与象数之中,别为占侯一派,独创一家之说。焦氏《易林》创造了4096种变卦与卦辞,主要是将由孟喜创造的象数学运用于筮占上。占蓍时,查阅直日之内的本卦所统摄下的之卦卦辞,就可以推论出吉、凶、祸、福的结论了。如此,则4096条卦辞即成为他筮占、占候的解说辞。黄伯思对焦氏的占蓍之法曾作这样的概括:“世人谓延寿之法,凡筮得某卦,则观其所之卦林,以占吉凶。或卦爻不动,则但观本卦林辞爻本影”[10]。黄氏提及的卦林,就是该卦的卦辞。由于焦氏“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往往“各有占验”。唐人王俞曾为此书作序,对利用此书占卜一事做过总结,其云:“大凡在变化象数之中者,莫逃乎《易》。唯人之情伪,最曰难知,系称卜筮尚占,忧患兴虑,……自三古以降,杂说歧分,矧卜筮多门,亡羊殆尽,……夫自知知人,乃曰明哲,则隗照易数于龚使,焦赣发诫于明君。照既殁,不显其占;赣明且哲,乃留其术。……所著《大易通变》,其卦总四千九十六题,事本弥纶,同归简易。其辞假出于经史,其意雅合于神衹。但率洁精专,事无不中,而言近意远,易识难详,不可渎蒙,以为辞费。”[3]而利用《易林》之法进行卜筮,往往灵验,《易林纪验》载有两条占验的实例,便能证明之。
三、《易林》林辞的文学性
《易林》林辞用韵语写成,模仿《诗经》而作。作者也是有意识地将其当作诗来写的,其《大有》之《贲》云:“楚乌逢矢,不可久放。离居无群,意昧精丧。作此哀诗,以告孔忧。”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工于拟象,语言质朴自然,不尚文饰,继承并发扬了先秦以来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但由于林辞广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韵语达到诗的审美标准,富有文学价值。
林辞仿照《诗经》而作,在表现手法上也惯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增添了诗句的文学性。如赋,林辞语言虽简,但善于铺陈其事。大多数林辞基本上通篇敷陈,如:“典册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溃,独不遇灾”(《坤》之《大畜》),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典籍藏于兰台,虽经战乱亦不会遭劫的事实。也有部分林辞在叙事时增添了想象与夸张的成分,如:“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患殃。扶舍徙道,到来不久”(《小畜》之《大有》)将西王母之子想象成金牙铁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再如比,林辞善用比喻的手法,如:“季去我东,发栉如蓬。辗转空床,内怀忧伤”(《比》之《复》),句中“发栉如蓬”写出了女子在丈夫远去后无心梳洗打扮的情形。“敏捷劲疾,如猿升木。彤弓虽调,终不能获”(《泰》之《蛊》),将拉弓者的敏捷身手比作猿猴攀木,形象生动。再如兴,如:“凤凰在左,麒麟处右。仁圣相遇,伊吕集聚。时无殃咎,福为我母”(《讼》之《咸》),以“凤凰在左,麒麟处右”起兴,从而引出仁圣相遇时的非凡场面。当然,林辞中的比兴手法常常是联合在一起的,形成比兴的体式,如:“豕生鱼鲂,鼠舞庭堂。奸佞施毒,上下昏荒,君失其国”(《蒙》之《比》),作者用“豕生鱼鲂,鼠舞庭堂”起兴,引出“奸佞施毒”,同时又将奸佞比作豕、鼠,做到了比兴合一,增强了批判与讽刺效果。
《易林》的文学价值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宋陈振孙说它“皆韵语古雅,颇类左氏”[11]361。明钟惺、谭元春认为:“焦延寿用韵语作易占,盖仿古谣辞,如‘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之类也。其语似谶似谣,似浑似隐,似愚似脱,异想幽情,深文急响,取其灵警奇奥、可纯乎四言者,以存汉诗一派。”[12]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关注到《易林》的文学价值的学者是闻一多,他曾打算将其写进中国文学史,并对《易林》的文学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其云:“如果我说汉代文学不在赋而在乐府与古诗,想来是不会有多少人反对的。如果我又说除乐府古诗外,汉代还有着两部分非文学杰作,一部分在《史记》里,另一部分在《易林》里;关于《史记》你当然同意,听到《易林》这个名目,你定愕然了。《易林》是诗,它的四言韵语的形式是诗;它的‘知周乎万物’的内容尤其是诗。——这意见在我心里远十年以前就已确定了。”[13]61
晚于闻一多的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易林》的文学价值给出了更高的评价,他认为《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镬焉”[14]221。同时,钱先生还以独到的眼光在《管锥篇》中另立《焦氏易林》专题,对《易林》的文学价值进行大力挖掘,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论述了自《乾》、《坤》至《未济》等三十林林辞的文学价值。现代学者陈良运先生认为:“钱先生称赞《焦氏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镬’,确非虚语,他的阐述和慧眼独具的评点之作,给我们认识《易林》的文学价值大有启发。”[15]64-71
四、《易林》林辞的思想内涵
《易林》林辞常为四句韵语,偶有三句、五句、六句不等。每句四言,偶有三言。林辞原为焦氏解读卦象的解说辞,但内涵丰富,包含了从上古至汉代的神话传说、历史评判、社会现实、生命意识、人生哲理、男女爱情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神话传说
受汉代宗教文化及民间神仙观念的影响,林辞糅合了很多神话人物、仙草丹药等内容,指出了神能助人间摆脱愁苦与暴乱,恢复人世的平安:“众神集聚,相与议语。南国虐乱,百姓愁苦。兴师征讨,更立贤主”(《屯》之《节》);“十乌俱飞,弈射九雌。雄得独全,虽惊不危”(《履》之《履》)。林辞中所写到的神话内容,无疑与当时社会滋生并得以发展的养生文化观念分不开的。汉初,养生文化就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一股养生热潮。人们在狂热追求养生的同时,也开始热衷于求仙。武帝时期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5]1260。受社会上盛行的养生文化的影响,林辞描写大量的神话传说也就不足为怪。
(二)生命意识
受养生文化的影响,林辞除了描写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外,还涉及到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林辞对生命的来源进行了探索,认识到阴阳的结合才能产生生命:“阴阳精液,膏熟脱拆。胎卵成魄,肇生头目,日有大喜。”(《夬》之《小畜》)“鸑鸣岐山,鳖应山渊。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文王以成,为开周庭。”(《乾》之《井》)这些思想显然是对《周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思想的继承。当然,林辞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作者认为若使子孙后代旺盛,或能封侯晋爵,必须男女婚姻合配才行:“婚姻合配,同枕共牢。以降休嘉,子孙封侯”(《需》之《大壮》);“良夫淑女,配合相保。多孙众子,欢乐长久”(《旅》之《艮》)。
此外,林辞中还描写了人们对长生的追求。既写到了人们想延长生命的办法:“文山紫芝,雍梁朱草。长生和气,王以为宝。公尸侑食,福禄来处”(《同人》之《剥》)。同时也写到了延长个体生命,在于能更多地繁衍后代:“长生无极,子孙千亿。柏柱栽青,坚固不倾”(《比》之《泰》)。还写到了在饮食方面延寿的技巧:“白茅醴酒,灵巫拜祷。神嗜饮食,使君寿考”(《临》之《蒙》)。
(三)社会现实
林辞多层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一方面写出了朝廷的政治现实,刻画了盛世之后朝廷的昏暗与腐败,表现政治的危机:“君子失意,小人得志。乱扰并作,奸邪充塞。虽有百尧,期不可救”(《家人》之《履》);“郁怏不明,为阴所伤。众雾集聚,共夺日月”(《奚》之《噬磕》)。同时,林辞对穷兵黩武、战争的惨状以及战后的惨相也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两虎争斗,血流漂忤。城郭空虚,蒿藜塞道”(《同人》之《鼎》);“文巧俗弊,将反大质。僵死如麻,流血濡橹。皆知其母,不识其父,干戈乃止”(《讼》之《讼》)。林辞对下层人民艰难的生活也予以揭示:“国乱不安,兵革为患。掠我妻子,家中饥寒”(《师》之《旅》);“蝗啮我稻,驱不可去。实穗无有,但见空藁”(《豫》之《师》)。
另一方面,林辞对当时社会的商品经济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所展现:“范公陶朱,巧贾货资。东之营邱,易字子皮。抱珠载金,多得利归”(《兑》之《恒》);“逾江求橘,并得大栗。烹羊食肉,饮酒歌笑”(《履》之《大过》)。由于作者官微职卑,却“爱养吏民,化行县中”,有大量时间接触底层生活的民众,记载了大量的平民生活实例。林辞对社会现实的多层次刻画,为我们展示了汉代社会从上层到地方的社会真实面貌,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四)历史评判
林辞时而还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象”,对其进行评判,反映了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念。如:“兵征大宛,北出玉门。与胡寇战,平城道西。七日绝粮,身几不全”(《需》之《履》)。此韵语的内容出自汉武帝征讨大宛之事。汉武帝为了获取大宛的汗血宝马,在太初年间曾两次出兵大宛,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兵力、财力,而且过度的穷兵黩武导致了民生凋敝、骨肉分离的人间惨象。该林辞对征讨大宛的战争虽未加以褒贬,但末句“身几不全”既警示了统治者,也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感,对战争造成的悲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五)人生哲理
《易林》作者善于透过万物之象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张文江先生云:“《易林》本占筮书,如变象破执以读之,乃得哲理之用。”[16]223是得作者旨趣的。书中的哲理思想是丰富的,特别是在祸福相依相存方面,给了我们诸多的哲理启示,如:“鸱鸮破斧,邦人危殆。赖其忠德,转祸为福,倾危复立”(《坤》之《遁》);“方船备水,傍河燃火。积善有征,终身无祸。田福吉昌,永得安康”(《泰》之《履》)。《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福是矛盾的对立面,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可以互相依存,也可以互相转化。《易林》认为,常积善德,可以“转祸为福,倾危复立”,从而“永得安康”。
(六)男女爱情。
《易林》林辞涉及到较多的男女爱情的描写,写出了少女对爱人迎娶的期盼,已婚女性对外出丈夫的思念,以及遭遇恋爱婚姻不幸后女子的悲惨境遇等。
首先,写少女对爱人迎娶的期盼,主要写她们焦急地等待爱人来迎娶,在等待不到时又长吁短叹,泣涕涟涟。如:“三女求夫,不见复关。伺候山隅,长思忧叹”(《乾》之《家人》);“三女求夫,伺候山隅。不见复关,泣涕涟洳”(《坤》之《井》)。有时还写出了在嫁娶之日,少女没有等来迎娶的车船,但仍在痴痴地等待,以及在等待过程中的失望之情。如:“夹河为婚,期至无船。淫心失望,不见所欢”(《坤》之《小畜》)。
其次,写已婚女性对外出丈夫的思念,主要写出了她们对无休止的役使的谴责,表达出对外出服劳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如:“东山家辞,处妇思夫。伊威盈室,长服羸户。叹我君子,役曰未已”(《家人》之《颐》)。有时还写出了思妇因丈夫的外出而愁肠百结的情态,白天不梳洗,发乱如蓬;夜晚辗转发侧,难以入眠。如:“伯去我东,发扰如蓬。寤寐长叹,辗转空床。内怀怅恨,催我肝肠”(《姤》之《遁》)。
再次,写遭遇恋爱婚姻不幸后女子的悲惨境遇,主要写出她们嫁不出去或是去家庭后的悲惨、孤独的生活。如:“涂行破车,丑女无媒。莫适为偶,孤困独居”(《困》之《艮》);“冬生不华,老女无家。霜冷蓬室,竟为枯株”(《蒙》之《兑》)。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徐芹庭. 焦氏易林新注[M].北京:中国书店,2010.
[3] 王 俞. 汉焦小黄周易卦筮叙[A]//焦延寿.易林.清毛氏汲古阁影元钞本.
[4] 陈良运.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J].中州学刊,1998(4).
[5] 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张文智. 孟、焦、京易学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2013.
[7] 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8] 连镇标.焦延寿易学渊源考[J].周易研究,1996(1).
[9] 中国历代经籍典[M].台湾:中华书局,1985.
[10] 黄伯思.校定焦赣《易林》序[A]//焦延寿.焦氏易林.清嘉庆张海鹏《学津讨原》刊本.
[11]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 钟 惺.谭元春.古诗归[M].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闵振业三色套印本.
[13] 孔党伯.袁謇正.闻一多全集(10)[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4] 钱钟书.管锥篇(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5] 陈良运. 《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镬——钱钟书论《易林》述评[J].周易研究,2002(5).
[16] 张文江. 管锥编解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袁培尧]
A study of Jiao Yanshou and Jiao’s (Yilin)
CHEN Gongwen
(College of literature,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Jiao’s Yilin) was written by Jiao Yanshou, a scholar living in County of Liang in west Han dynasty. Jiao was learning from Meng Xi, who formed a group of Zhanhou and was good at the technique of Yin, Yang and catastrophe. (Jiao’s Yilin) created “Fen Gua Zhi Ri” method and 4096 BianGua were formed then, each of which made up a GuaCi (LinCi). (Jiao’s Yilin) imitated (LinCi), which is rich in its connotation containing of myths and legends from ancient times to Han dynasty, historical judgment, social reality, life consciousness and life philosophy, men and women love and so on being of high academic value.
Jiao Yanshou; (Jiao’s Yilin); LinCi
2014-09-06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商文化与商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12240045057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汉梁文化研究”(2012-ZD-08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代梁国出土文物研究”(2013-GH-62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胡培翚经学研究”(2014-gh-131)的阶段成果
陈功文(1971- ),男,安徽六安人,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研究。
I207.22
:A
:1671-8127(2014)06-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