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意义与措施
2014-04-10王晓璇
王晓璇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意义与措施
王晓璇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是社会服务、实践育人和体现公益性的重要举措。其含义是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设施资源、活动资源和学术资源,采取学校式、公共式、专题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种青少年教育活动。通过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实现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规范、组织、指导和援助。实践经验表明,高等院校要通过实践育人开展社会教育,要拓展与提升开展社会教育的途径与方式,逐渐促使高等院校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常规化和大众化。
高等院校;青少年社会教育;教育资源
高等院校是一个集知识储备与创新、高智力水平知识群体密集、先进文化传承与载体为一体的先进组织。国家设立高等院校其主要任务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的标准。本研究关注的是高等院校从事的社会服务,依托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历史经验,从高等院校服务社会这个视角,研究高等院校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意义、途径和举措。
一、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高等院校是一个知识群体的聚集地,有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包括教师群体和青少年学生群体。高等院校有形式多样的组织资源,表现于众多的知识组织、学会、研究会、学生社团等。高等院校有较为丰富的物质资源,知识物化设施和机构,诸如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艺术馆、体育场等。高等院校有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的社会实践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物质资源以及活动资源是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保障。
(一)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涵
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主要是相对于学制体系内高等院校的学校教育而言。学制体系内高等院校的学校教育,是学校对本校内青少年学生实施的有教育目的、有教学计划、有教学组织的教育。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指的是面向社会所有青少年所实施的教育,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活动资源、组织资源等,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以青少年教育群体为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通过高等院校教育的推广与扩充,实现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规范、组织、指导和援助。
(二)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改良社会,辅助解决各种青少年社会问题与矛盾,有助于为社会各阶层青少年谋取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与公平,有助于指导家庭教育和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助于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教育有助于实践育人。
教育部等部门于2012年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意见》中指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努力推动高校实
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这个《意见》是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政策依据。
首先,在开展社会教育实践中,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全面素质。高等院校参与社会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增长才干,锻炼学生的本领。许多杰出的人物在回忆学生时代时,都认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门读书是不符合高等院校精神的,对于人才的成长不利。
其次,在开展社会教育实践中,可以发挥高等院校知识群体的作用。高等院校知识群体由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学者组成,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锻炼自己,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高等院校知识精英参与社会教育实践是取得成绩的重要路径。
最后,在开展社会教育实践中,可以促进学校整体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扩充教育的实践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施展的舞台;另一方面,又为教学和科研充实内容;一方面通过社会教育实践,扩高等院校校的影响;另一方面,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会促进学校的建设。
二、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方式
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指的是高等院校面向本校青少年开展的社会教育;其二指的是高等院校面向社会所有青少年开展的社会教育。从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出发,综合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实际状况,通过调查,高等院校在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方式上,有如下三种实施方式:
(一)学校式推动方式
学校式推动方式主要指采用学校教育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如由高等院校开展的补习教育、家庭教育等。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中,高等院校的作用是根据自身的教育实力举办各种培训教育、补习教育等。
(二)社会式推动方式
也称公共式推动方式主要指利用公共场所和场地或利用社会各组织团体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如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传媒教育、社区教育阵地等组织青少年社会教育或利用社会各界组织机构团体开展教育活动等。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中,高等院校的作用参与指导和参加活动。
(三)专题式推动方式
专题式推动方式主要指利用现有社会的教育机构与设施,通过专题式的教育活动,来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这种专题式的推动方式,从目前来看主要有公开讲座、研讨座谈、咨询展览、举办活动等。
1.公开讲座
公开讲座主要指针对社会教育的内容,拟定主题,聘请学有专长或经验丰富的学校专家学者,对青少年做一次或一系列的通俗性、公开性科普讲座或学术讲座。
2.研讨座谈
研讨座谈是指针对某一问题、现象等,由学校组织学校相关人员,深入社会,集中某一场所或场合,进行讨论、研究、座谈的社会教育方式。
3.咨询展览
咨询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向社会,面向社会所有青少年施教,通过各种知识的、技能的服务,来实现学校对社会教育的指导。展览是通过各种展览品的陈列介绍,将所要表达的教育内容和信息,展现给参观者,以实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
4.举办活动
社会教育活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组织的行动。把它运用到学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实践之中,则是指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把自己的教育事业推向社会,通过学校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来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有学习活动、文体活动、道德教育活动、公益活动、竞赛活动等。
三、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人们逐渐认识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多元的,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同时,还要为社会服务,为文化传承服务,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使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增新,各种新的服务方式纷纷出现,大学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引起人们关注的。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学参与开展社会教育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在制约着这一事业的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一)大学“关门办学”的落后教育理念
大学“关门办学”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参与开展社会教育最严重的观念障碍,即在人们的认识中没有大学开展社会教育的概念。大学参与社会实践,大学参加社会服务,人们都容易接受。但如果说大学应该参与举办社会教育事业,大学的教育对象不应该局限于本校青少年,大学应该面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人们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
在传统认识中,大学的教育对象是本校青少年学生,以学制内青少年为主,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如果大学面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好象是不务正业,如有人认为大学开展社会教育不是大学的任务,没有这个计划;有人认为大学参与社会教育会影响大学的教育质量,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有人认为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没有什么好处,不能创收,而且要花钱;更有人认为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是自找麻烦,费力不讨好,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等。
(二)高等院校开放教育宣传不够,开放活动内容、形式单一
高等院校对中小学开放教育资源仅有政策支持和实施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取得中小学校的配合和广大中小学生的支持。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让中小学领导和师生了解参与的重要性,理解参加活动的必要性和参加活动的可行性。在学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有时间,有机会来到大学开放教育场所,在这样的开放场所,必须使中小学校和师生真正在活动中得到帮助,受到益处。
收敛性属性的不一致性修复,将包含p属性的记录按照O分为不同的记录子集,重复的有效时间就缩小有效时间区间。
大学必须进行宣传,提高开放的教育水平,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要使其丰富多彩,有助于中小学校的教育提升,有助于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中小学校教育的改进。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对中小学的开放,仅限于设施、场所和场地,仅限于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以及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提供,在开放活动内容上,也是以参观、阅览、自习、借阅,听讲解、参见体育活动等为主。
(三)中小学校主动参与问题严重
大学教育资源面向中小学开放其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青少年,所以,中小学的主动参与以及中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大学社会教育的开展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中小学校是否有参与的愿望呢?中小学生是否有参与的兴趣呢?从调查研究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重视。
1.学业压力影响参与积极性
调查研究结果指出,学业成绩与升学率依然是当今评价中小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迫于升学压力,学校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仍不够高。此外,还有评课压力、组织压力、包车压力、安全问题压力等多重压力下,使得中小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校外教育行为,主动配合大学对中小学开放的积极性不高。
2.政策得不到落实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但是,在落实上,一些学校将那些原本在校内上的课放到校外去上,课程形式、授课对象都是原状,只是改变了上课地点,学生并没有享受到政策期待的那种校外教育及其活动。
四、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措施
大学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民情和教育实际的一项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教育事业。这是我国近代以来大学开展社会教育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国外发展“非正规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启示,是我国推动终身教育发展,实现学习化社会应该采取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高等院校通过实践育人开展社会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校要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高校开展社会教育是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仅靠在校园里培养是很难实现的,即使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也很难有所作为。纵观世界各国实施推广教育的经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无不把实施推广教育看作是大学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院校拓展与提升开展社会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方式中,大学开展的方式最为重要,内容应该寓于丰富多彩的方式之中。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教育资源对青少年的开放,应该主动宣传、主动招生、主动服务,不要坐等“来客”。大学应该拓展自身教育服务的范围、内容,尤其在教育服务的方式上,要提升其服务的形式。
1.研讨座谈。通过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场所、场地,大学应该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小型研讨座谈、专题研讨座谈。
2.专题讲座。定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解,在开放的场所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讲座。
3.咨询展览。大学的咨询展览应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通过展览,通俗易懂的进行教育活动。
4.举办活动。通过开放的教育场所举办专业、学科活动,引导青少年的学习、娱乐、体育、文艺等活动。
(三)高等院校的社会公益服务要进行量化考核
教育部门要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和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及时表彰宣传实践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各高校要制订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高等院校要把实践育人和开展社会教育纳入考评体系,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学生的学业考核都要有量的要求,学分要求和学时要求。高等院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和专业特点的要求,分类制订开展社会教育的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开展社会教育的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学科的学分要求。
通过对高等院校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高等院校从事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是大学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大学开放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应该多样化,大学应该成为对成人和青年人开放的、具有多种目的的教育机构。应该立足于这样的教育观念,打破学历化社会对大学的束缚,让大学的社会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面向所有青少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7.
[3]马云鹏,王雷.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的审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7-9.
[4]王玉苓.社会艺术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51-655.
【责任编辑 赵 伟】
G40-052
A
1674-5450(2014)05-0148-03
2014-01-22
王晓璇,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