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精品课创新性探析

2014-04-10张萍

关键词:精品课精品课程英语专业

张萍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精品课创新性探析

张萍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教学的最基本课程,基础英语的改革在整个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直处于众人瞩目的地位。精品课是我国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的教学创新的模式,旨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创新,更加广泛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籍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与创新是并生共进的关系,发展必有创新,创新促成发展。

熊彼得创新理论;基础英语精品课;创新性

一、创新理论的定义

创新,对于我们当代人已是耳熟能详的词汇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高度科技化、信息高速化的时代,每天人们都在谈论创新、寻找创新,创新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创新,按照汉字的书面解释就是“创造新的事物”。创新,在我国最早的辞书《广雅》中释义为:“创,始也”;新与旧相对。“创新”这个词汇不是当代的流行词汇,在较早的中国典籍中就出现过,如《魏书》中有过“革弊创新”;《周书》中有过“创新改旧”等。与中文“创新”相对应的英文是Innovation,这也是个古老的词汇,它源于15世纪的古拉丁语Innovore,词义是“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或改变”[1];英文的 Innovate(动词)和Innovation(名词),按照剑桥国际英语词典1的释义为:改革、创新(tointroducechangesandnewideas)[2]。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的提出,是出自于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 (Joseph·A· Schumpeter)1921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他在书中将“创新”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而首次提出。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thesettingupanewpr oduct),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anewcombination)引入到生产体系中”,从而推动经济周期性的增长。熊彼特将“创新”这个概念扩展到成为一套对事物发展的一个客观评价理论体系。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不断扩充、发展、完善,并被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引入到管理领域,提出了“管理创新”;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将创新理论引入到技术管理领域,提出“技术创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新理论被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又产生了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理念;20世纪90年代又被引入到理论研究领域,从而又提出了理论创新、知识创新;进入21世纪,创新理论的应用几近“无所不用其极”的地位了,已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观念、知识、技术,政治、经济、商业、艺术,工作、生活、学习,以至于娱乐、衣、食、住、行、通讯等领域都在无时不刻地创造创新。

二、创新理论在精品课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里,创新,也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一直没停止过对教育创新的探索和寻求。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不啻于教育创新的大胆尝试。精品课旨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创新,更加广泛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籍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精品课建设工程拟在5年(2003年—2007年)时间里,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省市各自设立200—500门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根据各自学校的规划设立各学科的精品课程,从而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总数达数千门的精品课。精品课的范围几近覆盖所有教育学科。精品课不但面向本科,还要面向硕士研究生、高职、高专等不同的教育层次。

精品课程是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项创新,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于此,精品课程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完全可以用创新理论释义、建立、评价。本篇将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以省级精品课大学《基础英语》为例,探究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如果按照创新理论的原理释义精品课程的基本概念,那么精品课就可以定义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精品课这一新的教育函数,把五个一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3]的这些教学要素重新组合,引入到教学发展体系中,从而建立一门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开放性、有效性、互动性、示范性和可持续性为一身的新型课程。精品课的创新性要以教学理念的创新为基础、教学目标的创新为起点、教学课程设置创新为载体、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为保障,目的在于实现精品课的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创新的基础。只有更新了教学思想、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才能得以创新,才能真正体现精品课的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依循着“我教,你学”“传道授业”的观念,学生始终处于“跟着”老师学习的被动学习状态。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变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变教师由教学的灌输者为教学的引导者;变学生的单方学习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精品课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习意愿为本,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自的人格特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精品课的教学理念是:要基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建立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

(二)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创新的起点。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成效的基本尺度,教学目标可分为抽象性目标和实证性目标。抽象性目标是以通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获得本学科基本理论的普遍程度及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理解深度为表象的教学目标,其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理论性目标;而实证性目标的评价,基本上是在完成教学活动后,以学生的应试能力(如:学习成绩、达标考级水平、学位晋级率等)为表象的教学目标。抽象教学目标不易准确把握,实证教学目标则易于达到。由此,在一般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多是以实证教学目标考量教学成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精品课的教学目标要建立在抽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抽象教学目标为主导;以实证教学目标为支撑,科学、合理地融合抽象目标与实证目标,使之既不空泛又不偏颇。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精品课的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对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应用;对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进一步拓展、延伸;将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综合提高自身的学养和学识水平,从而将学生培养成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的创新

课程设置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创新的载体,精品课的创新需要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得以实现。要实现精品课程的创新就必须实现课程设置上的优化改革,使教学理念能通过课程实施得到体现,使教学目标能够通过课程实施得以达到。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不但要确保课程的顺畅延续,还要具有一定的梯度,并且与相关课程具有良好的衔接,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精品课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以夯实语言基本功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流工具,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运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均衡发展,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外语教学上,听说读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而达到母语和英语完美结合,完成中西文化的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这才是我们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与本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也是不容小觑

的,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报刊阅读、近现代世界史、英语辩论课等)的衔接与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4]。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精品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保证精品课创新的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施教于人的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唯一有效方式、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方法的施用者是教师,受用者是学生,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法得以在学生身上产生效用,教学法的直接作用者是学生。语言学家桂诗春先生曾说过:“外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身,这是外语教学的内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外语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篇课文有目的地、精心地设计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评估型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用这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境界[5]。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精品课的教学法的立意在于鼓励学生思考、探寻,培养他们不囿于传统理念束缚的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多视觉、全方位地看问题,并客观、理性地归纳、总结问题,进而能公正、准确地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讨论式、探究式和自学式为主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是实现精品课创新的保障。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保障教学成效的实现,促进教学成效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创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偏重学生学习成绩的甄别与学生晋级的选拔,以分数衡量教学成效的高低,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的优劣,“以分论成败、以分论英雄”,从而造成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创新精神。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精品课的教学评价体系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部分。形成性评估涵盖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记录、课堂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表现、书面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验情况等。终结性评估涵盖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客观地讲,形成性评估是学生日常学习的真实记录,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成绩与学习常态。而终结性评估则具有较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是学生学习非常态性表现,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形成性评估需要积累,要有时间的长度,是一个长期性行为,比较麻烦。而终结性评估,比较简单、快速,属于短期性行为。为此,不乏有些教师为了避免麻烦,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估。为了避免这一弊端,精品课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以形成性评估为主、以终结性评估为辅的原则基础上。以我们学院为例,我们采用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考核方法对课程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评估。对学生的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表现、参与课堂讨论情况、书面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成绩、期末的口语测试、期末笔试等。这样的评价加大了布置课外作业的力度,真正体现了课内外的紧密结合,要求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必须有课外作业,否则将被视为没有完成教学计划中的要求。但每门课程的目的与要求不同,其课外作业的内容与量也应不同。一般来说,知识性的课程,笔头作业应多一些,并有一定的深度;而能力性课程,口头作业多一些,并有一定的量的要求。笔头作业要有批改记录,口头作业要有检查备忘录。对教学成效考核、评估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梯度变化、相关课程成绩的提高、课外活动的效应等。

三、结束语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精品课作为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一种尝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学生们从中也得到了专业上的提升。创新是人类赖以胜出的不竭源泉,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永久话题,精品课的创新性研究仍将继续。

[1]王贵宪,孙桂香.论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J].双语学习:学术版,2007(7):12-15.

[2]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300.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5.

[5]韩艳莉.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2):11-13.

【责任编辑 赵 颖】

G642.3

A

1674-5450(2014)05-0112-03

2014-07-0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JG10DB120)

张萍,女,辽宁黑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精品课精品课程英语专业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传动系统诊断与维修》精品课建设
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精品课知识共享的研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