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10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习俗民族

黄 岚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文秘系,北京 朝阳区1001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依仗其强大的经济背景大行其道,并利用人们对西方生活的向往,通过西方节日活动、时尚潮流等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这样的状况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事实上,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要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因为文化也是一种竞争力和生产力,中西方文化观念的融合与斗争、渗透与反渗透的复杂关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崛起之路。让大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了解、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在生动活泼的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中正确引导大学生,可以提高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促使他们将个人健康成长的理想融汇进文化强国、民族腾飞的中国梦中。

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传统节日习俗的欢聚娱乐,可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情感交流与身心健康。传统节日习俗是全社会民众的情感交流与娱乐欢聚的途径,这是节日与节日习俗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南宋陈元靓说到传统节日起源时说:“有天之时,有人之时”,①立春、夏至等是“有天之时”,是在历法中有明确记载的日子,而重阳与端午等节日与季节变化无直接的关系,而是人们在特定日期的特定活动,是“因某日而载”,历代沿袭而成。为什么会“因某日而载”,宋代的项安则认为是:“俗言端午为屈原,七夕为女牛,皆附会之说也。大率人情每两月必一聚会,而月必用阳,日必重之,此古人因人情而立教,示尊阳也。是故正月则用一日。三月则用重三。五月则用重五。七月则用重七。九月则用重九。皆取阳月阳日。”②可见,传统节日既有农耕文明因时而作的特点,又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人们在节日里走亲串户、互送礼品,以此维持亲友乡邻之间的良好关系,维持对家族、村落等共同体的认同。可以说,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机制。虽然今天的社会生活空间比之古人已经大为拓展,但在节日活动里,人们同样会暂时忘掉现实中的种种羁绊,使生命激情尽情地释放,热烈地表达对亲友的祝福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这对于在现代生活中深感孤独与隔膜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抒发个人情感、沟通群体情感的绝佳方式。尤其是在当代,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使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等弥漫在人们的生活中,俗化了精神领域,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人文品格问题。而通过节日习俗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熏染教育,不仅可以使校园、家庭和乐融融,而且有助于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有效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教育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可以塑造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每一个民族的节日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最隆重、最热烈、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文化活动,每一个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都有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形态背景。[1]我国传统节日特别注重家庭团圆,讲究全民同乐,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例如,春节、中秋节时必须家族大团聚,重阳节时常携亲友一同登高,大家分吃重阳糕,这样的习俗既是祝愿亲友们健康长寿、生活步步高等美好愿望的表达,同时也是家族、乡党、民族凝聚力的培育。我国传统节日除了重视祭祀家族祖先之外,更有对历史上的先贤圣哲、传说人物的纪念追忆活动,如寒食节禁火禁食纪念介之推、端午节划龙舟纪念屈原、七夕节祭拜牛郎织女等习俗。研究已表明,其习俗的起源与所纪念的人物并无直接的关联,但能相沿成习成为民众的节庆活动,关键在于介之推的忠孝思想、屈原的忠直品格、牛郎织女的忠贞婚恋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因而这样的故事才能以节日传说的形式,表达着人们的崇敬与追思,表达着全民族的人格理想与人生价值追求。其实,节日习俗本就是民众的自我教化、自我传习的手段与方式,可以整合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理想、情趣与生活习惯。正因为传统节日文化的特质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活力与生命品质的反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将节日文化看作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与社会发展的生命源泉。因此,要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演变历史,认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把握传统节日的民族特征,尤其要通过让大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体认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培育民族精神。

要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首先就要让大学生们真正“过”节,要开展文化意蕴深厚且形式生动活泼的纪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去体悟节日文化。在近现代急剧的社会变革中,我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青年大学生之所以喜欢过洋节,主要是由于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够了解,而洋节则新颖娱乐,迎合了青年大学生好奇新鲜的心理。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习俗仪式就是节日本身,这些古老淳朴的节日仪式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必须充分重视节日仪式活动的文化意义,重视让大学生参加节日活动仪式的意义。传统节日古老淳朴的仪式蕴藏着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次,要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应当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推动传统节日仪式在传承中的创新。节日习俗作为民俗植根于民众的真实生活,其文化内涵与形式必将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所变革,这也正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虽然产生传统节日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迁,但“我们知道,乃至整个传统价值体系的要素,都已不再适合现在的法律、政治或道德的状况……倘若我们希望保护产生它们的信念,我们就要始终重视各种程式、象征、习俗,以及必须被不断重演和再现的仪式,这正是其原因所在。凭借着这种对传统价值的执着,昨日的社会以及社会进化过程中相继出现的各个时期才得以存续至今。”[2]要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应当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中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累积有着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是整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凝结,更是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承载,应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探索既有传统习俗的内涵又有新的时代精神的节日活动。

再次,要在高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外,整个校园都应该行动起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全方位、立体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如,在节日期间,将教学楼、学生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利用圆月、菊花等节日风物、用品等进行装点,能十分有效地烘托节日氛围。因为节日用品是器物文化,处于节日文化的最外层,在长久的节日传承中,被人们赋予了特定含义,寄托着相同的情感,表达着相同的追求,能迅速唤起人们的情感与记忆,融入到节日文化环境中去。而有关节日的起源、主题等的传说,反映的是节日主体的社会理想、人生追求、道德善恶、群己关系等价值观念,属于观念文化,是节日文化的核心,因此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加强宣传,使大学生们能了解、熟悉、认同。作为行为文化的节日习俗,是传承节日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当大学生们在观念文化上接受了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将那些历史久远的节日习俗作为节日观念文化的外在表现,自然而然地将节日习俗纳入到日常生活内容中,这些相对稳定的仪式性活动在传承节日文化方面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如,将学生参与制作的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网页设计、Flash比赛等优秀之作,在节日期间滚动播出,由此营造一个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环境氛围,必将增强传统节日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形成对青年大学生的熏陶与感染的合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滋养。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使道德人格受到腐蚀和扭曲。[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塑造人,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做人做事,人文教育就是教人怎样做人,人文素质高才能通达地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的问题,才能真正洞悉人生意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品格的教育熏染,强调修养,倡导以精神生活的完善超越不正当的物质享受,有助于人们内心和谐,有益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强盛梦的实现。

注释:

① 岁时广记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项氏家说: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刘魁立.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志[N].文汇报,2008-04-04(5).

[2]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M].毕 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7.

[3]柯佳敏.论社会发展维度下的公民道德建设[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0.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习俗民族
我们的民族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习俗
处暑
清明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