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路径分析

2014-04-10郭凯徐秀芹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公民动力

郭凯,徐秀芹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路径分析

郭凯,徐秀芹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高度凝练,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源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寻求核心价值观与公民精神建构的最佳契合点,将其内化为社会主义公民的价值观,导引主体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奉献行为是重点,而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创新路径是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精神动力;中国梦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探索公民精神动力形成与培育的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意义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认识上达到了一个崭新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公民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形成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过程,因为只有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并内化为主体自身价值观的理论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精神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状况为现实依据,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历史背景,结合复杂多元多变的国际与国内环境,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充分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经典性与大众化相统一的原则,它密切联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紧密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帮助并导引公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领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内涵,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明晰社会主义公民的价值取向,导引人们内化于心形成真知灼见,激励人们理论联系实践,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公民如何提升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问题,提出明确目标,激发其构建积极健康精神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动力的强弱源于人们需要及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精神动力则源于人

们的各种精神需要,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必然要求。“精神动力是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精神动力本质上是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群众的利益诉求、价值追求和主体地位;它不仅从国家、社会层面提出了价值目标,而且从个人角度细化了价值追求,为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提供了个体行为选择原则与价值标准。而这些规范要求与当代人注重追求个体进步及全面发展的内在精神需要是一致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激发公民精神动力的契合点

人们的精神世界要面对当代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网络媒体等剧烈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只有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公民精神家园的最佳契合点,才能激发出正能量的精神动力。

首先,只有将当代人承载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统一起来,才能激发其精神信仰的向心力,只有将当代人肩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契合起来,才能发挥其价值追求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众心所向,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并不断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十七大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写进党章。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目标明确提出,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取向高度凝练并加以倡导,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人们在追求理想、履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要面对体制改革带来的严峻挑战,要接受市场竞争带来的残酷考验,还会面临网络文化的剧烈冲击。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追逐理想的过程中会有抱怨、牢骚和犹豫,但是,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正确道路。因此,只有将实现中国梦与公民个人的理想追求契合起来,才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

其次,只有将当代人的事业追求与个人层面的行为价值取向统一起来,才能提升公民建构精神世界的生命力,只有将公民的理性认知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激发其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的大潮带来了多变的思想、多元的文化、多样的价值诉求,这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同时,社会转型及网络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给人们价值观带来冲击,导致部分人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导致部分人价值观扭曲,享乐主义横行;导致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自我意识泛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性要求融入公民个性化的思想观念,明确了人们自觉构建个体价值观中的精神需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路径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三个层面分析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培育路径

首先,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寻求构建国家价值目标与公民个人价值目标的契合机制,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的关系。核心价值观代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和方向,在公民生活中起着支配和统领作用,只有将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融入到公民群体生活的一般价值诉求中,才能成为当代人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才能充分发挥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作用。

其次,社会价值取向层面,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主要路径涉及两对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精神动力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理性的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实质和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标志。”[3]在对待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与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价值理念为主要内容的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关系上,我们既要深入分析研究西方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合理因素,更要明确二者在阶级属性、内在和具体要求上的本质性差别。由于任何社会文明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已有的文明基础,尤其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结合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寻求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将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紧密结

合起来,才能提升公民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才能导引其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民族传统美德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

再次,个体的价值准则层面,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路径主要是处理好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群体价值观的关系。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群体价值观是相互影响而又相辅相成的,个体价值观合并成社会群体价值观的朴素形态,群体价值观经过整合抽象后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导引和支持个体价值观。“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个体价值取向进入多样化时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使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不断弱化,出现了‘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等现象。”[4]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群体价值观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彰显了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从影响公民精神动力生成的因素分析公民实践养成的路径

注重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网络等对主体影响的一致性,建立起综合性、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使公民的价值观建构进入良性循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主体的人生价值观,并成为导引其实践行为的精神动力。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大众媒体是影响公民价值观系统的重要环节,如果政府职能部门与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直接作用与社会、家庭、大众媒体的间接渗透作用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就会形成公民价值体系建构的良性循环,否则,就可能损害其价值体系的结构,并导致恶性循环。

首先,优化社会环境,创新精神产品。倡导社会公德,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改革政府管理理念,强化法律和制度建设,力求廉洁公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等社会资源,确定符合国情、顺应潮流、适应公民要求的价值观教育的具体途径,努力廓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价值观念上的混乱与迷茫。不断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在内的社会环境,创造创新大量健康向上的社会精神文化产品。

其次,强化学校的全程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整个教育系统。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大教学实践环节,注重政治性与知识性、艺术性的统一,努力使其理念入耳、入脑、入心,真正让学生做到知真、信善、行美。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职业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动力。以素质教育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创新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受教育者价值观构建的精神家园。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并站稳网络媒体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教育的渗透功能,丰富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方法。一方面,着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水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感染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注重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辩证思维,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激浊扬清、抑恶扬善,全面分析社会和人生,提高行为选择上的观察能力、免疫力与判断力。

总之,公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是主体精神动力建构的内因,其行为选择源于内心价值观的自觉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社会主义公民只有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起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精神能量;同时,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教育是导引公民主体精神动力的外因,只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多方配合、协同作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浇铸人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促使公民精神动力构建进入良性循环。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2]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98-504.

[3]吴潜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13-07-15(07).

[4]涂成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作用[N].光明日报,2012-11-17(11).

(责任编辑:王友才)

本文系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公民精神动力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BSI32)的阶段性成果。

D64

A

2095—7416(2014)05—0085—03

2014-10-08

郭凯(1967-),男,山东章丘人,法学硕士,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秀芹(1978-),女,山东临沂人,文学硕士,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公民动力
论公民美育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