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014-04-10任玲艳
任玲艳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和教育资源的多样化,自主学习模式也日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要将医学生打造成专业过硬、技术精良的优秀医务人员,就必须使其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综合考虑观念方面的因素,更要综合考虑学习者的主体因素。本文就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作了如下探讨。
一、强化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所谓自主学习,笔者认为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能够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根据自身认知水平,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能作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1]。
自主学习与自学有本质区别,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开展自主学习的认识前提。从性质上讲,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观念,是一种抽象的学习指导思想,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如参与式教学来实现;而自学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操作方法。从含义上讲,自主学习不仅包含学生对待“学”的态度,而且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对待“教”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自学仅仅包含学生对待“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既可能是积极主动的,也可能是消极被动的。从操作主体来讲,自主学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以学生为主;而自学只涉及学生一个主体。总之,自主学习立足于培养独立的学习者,它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第一步。因为主体意识是个体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个原动力,学习者就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大幅提升。因此,教学中要实施开放式教学,运用开放性思维,调动医学生发展的原动力。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大量教学资料,充分了解所教内容的相关知识,然后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领会所学知识的意义和社会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促进自身发展并增强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讲授内容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空间,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如课堂上教师讲了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后,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宣传普及冠心病的有关知识;或者讲了癌症的发病机理后,要求学生课后思考攻克癌症及有效预防癌症的方法,以增强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绝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地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获得心理、行为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学中还应采取参与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展开讨论、辩论等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以批判的精神去处理不同的意见,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和判断。在这个思想大碰撞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亲身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习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正如董奇教授所说:“任何乐趣都来源于内心的体验。学习的乐趣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用脑思考,用心参与之后,才能真正得到它。没有心智的参与,你将永远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只能体验一种被拒之门外的冷漠与苦恼。”[2]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中由于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问题上存在着错位和倒置,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制,进而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健康人格的建构和形成。传统应试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创造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偏低。因此,认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思想保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传统的教育论基于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而着重改革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论则基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着重改善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学习过程的研究,在教学活动中不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主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教育思想对传统教学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形象转变为辅导和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科学真理的民主平等形象。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教师“教”的指导作用,同时更要认识到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是知识消极的接收器。教育影响和知识转化是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能简单地授予、移植到学生身上,更不能进行被动地灌输[3]。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逐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外部控制,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自主学习技能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提高学习质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需要教师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举,使医学生在持续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逐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策略水平。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对医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在入学教育和最初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帮助医学生适应新的环境,转变学习方法,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一系列基本的学习技能。此外,由于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大,所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尤为重要。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外,在学习期间教师还要加强监督检查,让学生及时反馈自主学习的情况,以便教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医学生自我认识的评价和调节能力,逐步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技能。
三、培育正确的职业观,满足医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本来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但是当前医疗环境存在诸多的不和谐,如医患矛盾尖锐、医闹事件不断,加上医生职业本身高劳动强度、高心理压力、高投入成本、高风险挑战的现实,这些都为医学生选择从医蒙上一层阴影,也使在校期间医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对医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引导他们坚定专业信念,理性面对当前的职业环境,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
职业关系到人的潜能开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关系到社会进步和发展,职业的选择对人的一生极其重要。职业成功的前提是需要拥有一份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个人职业理想的职业。而理想职业的拥有是在正确的职业观的指导下实现的。所谓职业观是指个人对职业范畴包括职业价值、职业意义、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的根本观点,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培育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开展实践活动,构建校园文化,强化日常管理,或用“朋辈教育”等有效途径实现。职业观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帮助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认识医学在社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追求远大理想,重视完善人格的陶冶;另一方面使医学生坚定学医的信念,使其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学习中定力十足,大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须确保医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得以实现。因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当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就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快乐、充实、热爱等。而肯定的情感体验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愉悦的情感可以驱使人积极地行动[4]。情感与学习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不同层次。马克思也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所以,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师不仅要热爱、尊重、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要善于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同时教师应采取有效调节策略,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使他们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此外,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强调知识背后的价值准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品质,激发医学生内心深处“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情感因素,挖掘积极的发展潜力,促进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让医学生成为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可以说,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情感,不但认识到知识的含义,而且意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之后,就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正是自主学习的目的所在。
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及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医务人员来讲,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医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患者的利益为根本,把患者的健康利益作为一切医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和促进患者的健康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分科分类更细,不仅范围更广而且工作更为深入,研究的时空尺度也越来越大。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的发展态势,未来20年或30年,我国医学呈现五大发展趋势:其一,医学的任务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其二,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将改变医学工作的方式;其三,医学工作的范围将从“出生到死亡”扩展为“生前到死后”;其四,第二次卫生革命处于攻坚阶段,主要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不断得到攻克,人类的预期平均寿命将突破100岁;其五,人类基因组学和神经科学,以及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学等新理论新技术将推动医学向前发展[5]。针对医学学科的特点和医学发展的趋势,医学生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并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这是开展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
学习医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医学生到医生再到医学专家,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实践。自2012年5月我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各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卓越医生培养模式。作为一名卓越医生,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素质是:恰如其分的诊断治疗、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无隔阂的国际化交流、较强的创新科研能力。对医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是:自主学习能力、岗位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研究能力[6]。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培养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首先,医学院校应建立开放型的医学教育生态系统,使医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接受课堂讲授的知识,更多接触外在环境,接触社会实际,接触先进的知识和事物,兼顾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实践中建构全方位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医学生发现问题,开阔思路,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次,学校还应当丰富和完善各种教学资源,开放教育中多种媒体教学平台,为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再次,学校开展入学教育时要对医学新生加强艰苦创业、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和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毕业之时引导医学生正确看待毕业,步入社会大学以后做好自主创新的准备。要明确医学领域前沿知识更新很快。今天学到的理论10年后可能被全部推翻。最后,学校要求教师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而且将创新教育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诸如实验课、见习、实习中,在实践中培育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既要从观念的角度深入渗透,更要从医学生主体方面去探讨适合自主学习的途径,使医学生在自我培养、自我探索中,按照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展开自主学习,使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具有超常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任玲艳.医学生自主学习观确立的必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5):101.
[2] 刘善循.快乐学习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1.
[3] 刘善循.高效率学习与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
[4] 阎金铎,等.学习生理、心理和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5-136.
[5] 巴德年.未来医学[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1(1):11.
[6] 刘国祥,等.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