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有效性

2014-04-10崔海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工科导师研究生

崔海英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促进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工科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据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素养的三级指标体系进行调研,针对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有效性。

一、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素养调研分析

影响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素质、环境因素和培养因素等三方面。个人素质细分为基本素质、创新素质、精神品质、思维能力、能力素质和知识储备等六方面;环境因素细分为硬件要素、软件要素及创新氛围等三方面;培养因素细分为导师要素和培养条件等二方面。每个方面又分别包括许多指标,共同构成了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素养的三级指标体系。本文依据三级指标体系,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工科类研究生和导师为样本对象,随机抽取310名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博士研究生)、47名研究生导师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对个别研究生、导师进行了个案深度访谈。调研分析结果可归结为三个要点。

(一)师生普遍认为个人素质对提升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具体观点不同

1.在基本素质中,学生认为,“意志力”最重要,其次为“责任心”和“道德修养”。导师认为,“责任心”最重要,其次为“意志力”“学术兴趣”及“治学态度”。对比发现,虽然导师和学生都认为“责任心”对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较强的重要性,但二者对“学术兴趣”的看法却不同。多数导师认为“学术兴趣”很重要,而仅有21.3%的学生认为其重要,还有2.3%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

2.在创新素养中,导师和学生的观点一致,都认为“创新意识”最重要,其次为“创新方法”和“创新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人格”是否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面,导师和学生的看法具有较大差异,有61.7%的导师认为其重要,只有34.8%的学生认为其重要。

3.在精神品质中,学生认为“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最重要,导师则认为“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最重要。在对“开拓精神”的认识上,有21.9%的学生认为其重要,有19.1%的导师认为其重要。可见,学生和导师都不重视开拓精神,这反映出研究生教育中开拓精神教育的欠缺。

4.在思维能力中,学生和导师都认为“发散性思维”最为重要,而对“收敛性思维”,只有54.5%的学生和40.4%的导师认为其重要。实际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一对思维组合,二者在创新能力要素中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导师和学生普遍不重视收敛性思维,必然导致在实际教学活动和科研过程中忽视培养收敛性思维,这显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5.在能力素质中,学生和导师一致认为,“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最重要。但是,二者对“记忆能力”的看法不同,仅有23.4%的导师认为其重要,而有51.3%的学生认为其重要。可以看出,虽然,导师和学生都不认为记忆能力是创新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而言,学生还比较重视记忆能力的作用,反映出学生在自身缺乏足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一定的记忆能力为深入科研工作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收集。

6.在知识储备中,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最重要,其次为“相关文献阅读”及“外语知识”;导师则认为“相关文献阅读”最为重要,其次为“自身专业知识”及“学位论文选题”。可见,自身专业知识和相关文献阅读是研究生知识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对“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对研究生成才的重要性看法不同,认为其重要的导师只有14.9%,而却有49.7%的学生认为其重要。

(二)师生普遍认为,“创新评价机制”及“实验室创新氛围”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1.在硬件要素中,导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参与课题机会”和“实验室仪器设备”最为重要。而对于“公司、科研院所的实习机会”的看法则师生各异,66%的导师认为其一般重要,28.4%的学生认为其很重要。

2.在软件要素中,学生认为“激励机制”和“创新评价机制”最为重要。导师则认为“创新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最为重要。可见,创新评价机制在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3.在创新氛围中,学生和导师一致认为“实验室创新氛围”最重要,其次是“校园学术氛围”。因此,如何以实验室为工作载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当前工科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学生对导师要素抱有较高期望,而导师对此尚缺乏认识

在导师要素中,学生对诸要素的认可度较高,分别为“指导方式”(80%)、“师生关系”(74.5%)、“学术魅力”(73.5%)、“人格魅力”(61%);而导师对此则持不同看法,认为其指导方式和学术魅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较大影响,人格魅力和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大。这凸显出师生之间存在认识上的明显差异。总体来看主要是因为近几年随着研究生年龄偏小、社会工作经历偏少以及功利化增强等趋势,使得学生对导师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而导师对此还没有充分认识,仅仅认为其指导方式和学术魅力对研究生成才有重要作用,却忽视了其人格魅力和师生关系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培养条件中,学生认为“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的影响性较大,导师则认为“师资队伍”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影响性较大。

二、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调研分析表明,个人素质、环境因素对提升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要素、培养条件、个人素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在导师要素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导师要素隶属于培养因素,是客观方面的要素,即外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导师是否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中,往往是简单地以完成学位论文和帮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性科研工作为主。通常,各高校研究生院都会制定关于研究生毕业的最低学术要求,导师或者实验室还会有相关研究领域的更高学术要求,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必须达到相关研究领域的更高学术要求才能具备申请毕业答辩的资格。因而,师生之间往往会在有关毕业的某些要求上不能达成共识,不能建立共同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导师的培养目标过于简单,即让学生按期毕业。在从事科研工作过程中,部分导师把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和私有财产,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劳动,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在培养条件方面,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制约着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条件也隶属于培养因素,也是外因。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方面,研究生课程的设置理念落后,基础课程处于系统设置阶段,由于条件有限,研究生在进行相关基础和应用知识课程的学习时,实验很少或基本不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研究兴趣、科研课题缺乏有机联系,忽视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学习,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灌输多、研讨少,缺乏启发式教学,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思想火花的迸发[1]。

(三)在个人素质方面,科研活动中忽视研究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个人素质是主观方面的要素,即内因。内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在选择研究课题的时候,抱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喜欢选择风险小、易出成果的课题,而回避风险大、需要时间长、创新性较强的课题。多数研究生不擅长发散性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综合运用,不善于从新视角研究和探讨问题,不善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往往因循守旧,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人云亦云,屈从权威和定论。另一方面,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大部分研究生都只局限于实验室研究,深入生产实践一线的机会很少,创造能力难以得到较好锻炼。很多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是根据导师设计好的方案实施,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性,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缺乏质疑、探求的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差,兴趣动力不能持久,不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有效性,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置于工科类研究生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生活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贴近其科研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于其科研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融入其科研生活[2]。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创新工作理念,在科研生活中设立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个人素质对提升工科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工科类研究生的主体性,创新工作理念,在科研生活中设立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首先,将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过程中,时刻与工科类研究生的科研生活紧密相联,依据工科类研究生群体的科研生活规律、不同学科背景以及学术研究的具体要求,分别设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

其次,工科类研究生来源复杂,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的差异性显著,科学研究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工科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次性。应该充分尊重工科类研究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与特殊性,对科研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分类管理”,依据学生个体的科研生活特点,设立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目标。

最后,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个体目标,都应该充分立足于工科类研究生的科研生活,都应该致力于提升工科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都应该把教育人、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切实帮助研究生解决科研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性提升工科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学运用规律,在科研生活中发掘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又对外部环境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必然发生和外界环境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当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目标相一致时,会加速教育过程目标的实现;反之,会阻碍教育过程的运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不断地对环境的渗透和影响进行反馈,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对环境进行改造,环境因此而改变[3]。工科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环境就是其科研生活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应该科学地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加强其科研生活环境建设中发掘提升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在加强工科类研究生科研生活的“硬环境”建设中,发掘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硬环境”主要指科研项目、科研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图书馆等基本设施。其中科研项目是关键,应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人才培养作用,在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中,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行为规律,充分发掘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在加强工科类研究生科研生活的“软环境”建设中,发掘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软环境”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创新评价机制”及“实验室创新氛围”。其中,“创新评价机制”是关键,应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规律,分别设立针对研究生主体的“教考分离”机制、“创新发明奖励”机制等,设立针对导师主体的“创新能力培养考评”机制。在具体设计和实施这些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掘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研究生科研生活提供良好的管理与服务。

最后,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的建设,都应该遵循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改变学校统得过死或放得过宽的弊端,改革现行科研生活环境中不合理的内容,给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既宽松又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提升工科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发挥导师的双重功能,在科研生活中运用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明确指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4]。因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导师肩负着学术指导和德育引领的双重功能,应该充分发挥导师的双重功能,在科研生活中有效运用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首先,在导师进行学术指导的过程中,运用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导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研究生从导师身上不仅仅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导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术作风,以及导师对学术研究孜孜不倦、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导师灵活地将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运用于学术指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对于科研实验的兴趣,增强研究生攻克科研难题的信心。

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不仅要教学问,更要教做人,在与研究生共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积极运用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有助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风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最后,导师是研究生心目中最亲近、最信服的人,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导师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因此,应加强对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导师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性提升工科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文爽.创造能力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观教学环境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55.

[2] 颜旭彪,孔 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7):91.

[3] 张耀灿,徐志远,梁建新,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7.

[4] 奚社新.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9):80.

猜你喜欢

工科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爱情导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