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农村教育问题把脉
——评《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2014-04-10畅广元陕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子女农户职业

畅广元 (陕西师范大学)

为农村教育问题把脉
——评《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畅广元 (陕西师范大学)

由于人类的生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目的性和计划性又来源于学习活动,因而生产知识是人类最重要、最基础的活动。学术所针对的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形成的学科,归根结底是要有效地提升人类对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认知。近读李锐等作者的《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总体感觉是,作者们通过入户调查,采用实证方法,把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鲜活地呈现出来,且依据社会学的学理,揭示出农户及其子女在现行社会结构中的困境,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农村教育,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认知。

该书作者们选择了中原大地、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三县六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尽管平原、山地和高原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同,农户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存在差异,但在相同的中华文化背景下,在同一的现代教育制度推行中,三地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共同的。(1)挤门缝:现代教育管理体制与农村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的问题。哪怕在只有很少子女考入大学的情况下,三县六村也有高达65%以上的农户都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2)圆凿方枘:学校教育知识传授体制与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知识太深奥”在三县六村中是农户子女学习不好的首要原因。农户子女从小在家庭接受的传统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学校教育中贯彻的工业文明思维方式,就像方榫头圆榫眼一样,两不相合。(3)“两头响声猛,中间受梗阻”的细腰鼓现象:现代职业教育的组织方式与农民获取非农生产技术的问题。我国宏观职业技术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农户的非农增收需求之间应该形成很好的效果,可是三县六村农户家中接受职业高中教育的孩子不到10%。(4)进站火车现象: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组织方式与农民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自发性的问题。培训对象对于农业科技无兴趣、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而强势的政府又大力倡导,这就使得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就像进站的火车一样,叫得凶,走得慢。(5)迷惘与焦虑:学校教育中的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冲突所造成的问题。在当前社会文化转型中,农户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将接受一种与其家庭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体现工业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也会受到那滚滚而来的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给农户子弟带来巨大心理上的冲击,引起迷惘、焦虑。

该书作者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系统地分析农村教育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村教育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非均衡的“反常功能”——“矮子困境”。(1)“回报必须大于投入”的务实态度,导致农户更多地选择让子女外出打工。(2)家族随着村委会力量的加强而弱化,仅作为情感支撑发挥作用,无资源支持家族成员子女接受各种类型教育。(3)作为“独立经济组织联合体首脑”的村委会为了获得村民的支持,更关注引进项目和解决打工问题,而无暇顾及农户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4)作为具体办学者的农村学校既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又承受着“升学率”评比的压力,无暇考虑农户子女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中等职业学校经历着机制转变的阵痛,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脱节,举步维艰,难有作为。(5)作为地方教育行政主管的教育局“避难就易”的行政理性,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均衡分布方面难有作为,也使得中等职业高中先天不足。在基础教育方面,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必然要集中精力办好重点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一方面,普通教育中原来办得过多的高中需要整合,另一方面职业高中又是发展的重点,需要支持,更重要的是把普通教育中的高中学校建制改变为职业高中符合经济原则。(6)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不愿意付出培养成本来支持非农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本来企业的技术水平就低,面临生存困境,更难在职业教育中有所作为。(7)涉农部门囿于职能的条块分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的合力不够;松散性的社会力量办学,只能解决极少数人的职业教育问题,很难形成阵势。农户在参与现代农村教育中处于弱势,既无更多社会资源又无法参与决策,他们处于抬巨石活动中的“矮子困境”:几个人抬一块巨石,如果身高一样,力量大小相近,协同得好,可以顺利抬走;而如果其中身高不同,力量大小悬殊,那么同时抬起,此时承重最多的就变成了个子最矮的人。

在这种格局下,农户在实用理性的作用下可能的选择是:第一,承受。如果子女有读书天分,就举全家之力支持子女读大学;如果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能够找上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农户即便是借贷也还是愿意让子女上职业学校;如果会有较高预期收益,他们也会积极配合农业科技培训,并响应号召,大胆试验。这解释了农户子女“挤门缝”读大学的现象,农户对于职业教育报有更多的愿望等现象。第二,退出。如果供子女读大学或上职业学校,或接受新的农业科技,觉得风险太大,自己缺乏承受的勇气,就会采用观望态度,选择外出打工。这也解释了大学生中农村学生比例下降,职业高中招生数量下滑,参加农业科技不主动的现象。第三,观望。由于非农职业教育是要收费的,因而他们始终观望着,尽量去发现那些能够解决就业的非学历非正规学校的培训,而不愿意考取职业学校。这也解释了社会力量办学尽管规模小,难以布成阵势,但还能生存的现象。所以,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在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户、家族、村委会、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都按照各自的实用理性,各自守住自己的利益底线,未能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当然就不能更好地为农户增收发挥作用。

该书作者们还进一步地揭示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与农户及其子女在教育中所处的“矮子困境”的相关关系。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结构理论看,健全而稳定的社会,要求具有各种动机和价值取向的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达成利益一致上的协议,并相互之间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化互动模式。但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强势的政府在分配公共资源问题上一直处于控制地位,因而“矮子困境”不是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达成利益一致的产物,而是政府为了推行赶超战略,集中有限资源以迅速现代化的制度设计的产物。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就是向城市集中、向重点学校集中、向高等教育集中,导致农户及其子女只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付出比城市多得多的努力,去达到跳出农门和增加收入的目的。很显然,农村教育中“矮子困境”的出现,正是农村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等诸多矛盾之间的结构失调问题,是一个包含着由微观主体博弈到宏观社会运行的机制性、适应性、发展性问题。

该书作者们还对平原、山地和高原地带农村教育进行了类型比较。不同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在众多力量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中进行的,中央政府的教育发展体制与政策、省级县级地方政府的财力与管理、农户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支持力量等都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所有这些因素目标一致、协作紧密、步调默契,则当地农村教育这块大石头就会被顺利地抬到预定的地点,否则就存在着“矮子困境”。同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农村教育又是整体农村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地区之间力量悬殊、差距过大,则出现宏观上的农村教育“矮子困境”问题,其特征就是农村教育发展相对于城市教育、相对于农村其它社会事业、相对于中国的整个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显得滞后和不和谐,不能承担起农村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该书最后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最优策略:从全局看,以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要责任者,以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为重要目标,通过法律和法规保证农村教育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导向,率先在国家级贫困县建立以12年义务教育为基本框架的农村教育结构,优化农村教育功能,使之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建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的机制。从区域看,作为农村教育组织者的县级政府,要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尽量方便农村子女上学,克服重点学校和中心学校制度带来的弊端,在完成基本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入校本教学内容。县级职教中心应办成一个具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功能的协调机构,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提高就业率。农户则要根据家庭收入、子女资质和市场需要合理投入。

总之,《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为我国农村教育把脉是准确而深入的,希望能引起关注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各界人士重视。

猜你喜欢

子女农户职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职业写作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