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韶关生态文化建设探析

2014-04-10肖娜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粤北韶关生态

肖娜

(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韶关生态文化建设探析

肖娜

(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共识。韶关的生态文化建设也在有序地推进之中,但又有别于其他各地区,韶关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些优势和特点。

韶关;生态;文化建设

韶关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自身优势,在保护自然环境、珍惜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经验,借鉴外来经验,勤于创新,勇于开拓,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一、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中各种对立因素会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而生态平衡的破坏,又会波及到生态系统以外的其他各系统,从而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永久的课题。

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了除自然生成以外的一切社会事物。狭义的文化是指语言、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生态的特性在于自然性,文化的特性在于属人性、社会性。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文化要求人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并能以制度来加以保障。生态文化的特点是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认识现实事物,理解现实社会和处理现实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及其基本观点,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社会实践,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逐步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

生态文化建设的提出是源于工业化过程中所造成的日益加深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由人类活动所诱发各种自然灾害和生态灾难,使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如果不彻底改变自己征服自然的态度,不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生产方式,不改变奢华的生活方式,不改变损害生态环境的社会体制以及不公正的国际关系体制,则不可能长期有效地阻止地球生物圈的加速退化,人类最终也会由于不适应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而在地球上消失。鉴于此,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不言自明。生态文化建设是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将经济增长、伦理道德、生态环境保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人民群众中普及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人们的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韶关地域风景秀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韶关地处粤北山区,横跨三江六岸,浈江(东河)和武江(西河)在韶关市区汇合而形成北江。这里常年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很高,如1999年韶关的森林覆盖率为70.2%,2004年又提高到71.1%,增加了0.9个百分点[1]465。这比全国其他很多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都要高得多,为韶关地域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韶关地域生态文化建设的优势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优势有地理优势、人文优势等。

二、韶关生态文化建设的地理优势

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基础,对生态文化建设来说绝对是有益无害的。而且,生态文化建设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基础之上,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基础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韶关在地理环境和生态基础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韶关市为广东省北部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五岭之口,当百越之冲”,北接湖南,东邻江西,南抵英德,西界清远,下辖乐昌、仁化、南雄、始兴、乳源、翁源、新丰七县和浈江、武江、曲江三区,总面积为18 594平方公里[2]2。韶关地处粤北山区,地势、地形、地貌十分特殊。整体地势北面、东面、西面高,南面低,乳源县的石坑崆海拔1 902米,为广东省最高峰。在地形方面,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台地五种地形兼备。在地貌方面,大致以京广线为界,线以东为丹霞地貌,线以西为岩溶地貌。韶关属典型的亚热带为主的季风气候区,雨水丰富,冬短夏长,春秋过渡迅速,四季分明。

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韶关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是全省最大的生物资源和再生资源宝库。野生植物有2 000多种,其中有用材植物园210种,药用植物852种,芳香植物79种,油脂植物261种,纤维植物57种,果树植物441种,栲胶植物28种,淀粉植物38种,绿化及观赏植物42种。野生动物中,两栖类有11种,爬行类有37种,鸟类有144种,兽类有85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就有20多种[2]4。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有广东始兴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广东乳源南岭自然保护区、广东乳源天井山自然保护区等。

韶关历史悠久,又地处粤北山区,山水奇特,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一踏入韶关境内,到处都能看到秀美的风光,如画的山水,有看不完的山川名胜、名刹古塔、溶洞奇观、温泉秀水、原始森林、历史名胜、珍贵文物和瑶族风情。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闻名东南亚的佛教圣地曲江区南华禅寺、乳源瑶族自治县云门山大觉禅寺、仁化丹霞山别传禅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仁化县丹霞山,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广东省八大风景名胜之一的乐昌坪石金鸡岭;闻名中外的“马坝人”、“石峡文化遗址”所在地曲江区马坝狮子岩;位于市区中心的“风采楼”,地下溶洞奇观的乐昌古佛岩;中国第一个水上漂流旅游胜地乐昌九泷十八滩;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必背瑶寨和南水水库旅游中心;南雄县的“岭南第一关”梅岭、“珠玑古巷”、“三影塔”;始兴县的“绿色宝库”车八岭原始森林;曲江区的小坑国家级森林公园、小坑温泉和南华温泉,等等。韶关已成为广东省的四条旅游热线之一,每年都能吸引和接待大量的外来游客,旅游业已成为韶关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

由此可见,韶关地域生态文化建设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也正是因为韶关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使韶关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韶关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韶关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三、韶关生态文化建设的人文优势

人文素质的高低以及人文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生态文化建设,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环境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支柱。如前所述,生态文化是一种由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所以对人文素质的要求较传统文化更高。特定区域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依托该区域现实的人文状况,因为现实的人文状况将会与该区域的生态文化建设一直相伴随,并影响到其建设程度的高低。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这么说,人文因素是生态文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构件。

韶关的历史极为悠久,十多万年以前,“马坝人”[3]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马坝人”头骨化石是广东省内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三国时期的公元265年,吴主设置了始兴郡,治所就在今天韶关市区的曲江城,这是最早的韶关立郡。公元589年,隋朝开皇九年设韶州。公元1547年,即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在曲江武水旁设置税关。清朝康熙年间将以前设于南雄县的太平关转移到曲江浈水边,后来又在曲江县城北门外增设了税关,韶关之名便由此而来[2]2。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和石峡文化的发源地,人杰地灵是韶关的特点之一,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宋朝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均来自韶关,六祖惠能和尚之所以选择韶关为其禅宗南派的发祥地大概也是因为韶关的这一特点。

韶关地域是广东省内少数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区,这里有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如瑶族民俗中的长鼓舞,在节日喜庆和嘉宾来访时,瑶族同胞都会跳起长鼓舞。在瑶族同胞的传说中,盘古王女儿莎十三妹和人间小伙结为夫妻。然而,有一恶人却想害死那位年轻人而霸占十三妹。盘古王得知后便把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莎十三妹便告诉她的丈夫,只要到南山上去砍一棵琴树做成长鼓,待到盘古王婆诞的那一天击鼓并跳360圈,就能够到天庭和她团圆了。此后,瑶族同胞每当盘古王婆诞的那一天就会跳起长鼓舞。在很多的粤北民族歌曲和民族风俗中,处处洋溢着粤北人民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美好情结。

韶关地域广大地区使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粤方言、客家方言以及潮汕方言。韶关方言主要是客家方言,在广大的城乡地区都被普遍地使用,并且成为瑶族等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在韶关市区、乐昌以及仁化县城普遍使用粤方言(即广州话),但普通话在市区和各县城以及工矿区也在普遍使用。当然,在一些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和闽南方言、北江船话与粤北土话的也不少。韶关地域的瑶族同胞普遍使用瑶语,而畲族同胞则已放弃了自己民族的语言,转而使用汉语。

韶关地域的风土民情具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又各具特色。汉族同胞聚居区在农业生产上,主要按照二十四节令的自然规律来安排农事。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起早贪黑和请亲朋好友帮工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在粤北山区还有春天栽种田基豆和冬天放野牛、打横塘和检油茶的习俗。而经商贸易则常常讲究择吉开张,还有赶墟和赊销等风俗。在居住上,粤北广大的农村地区多以姓族聚居,重风水,择地而居,主要有檐街屋、围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和“小康房”等住宅。在饮食上,人们普遍重视节日饮食,吃“团年饭”和“团圆饭”很有讲究,特色年节食品主要有糕点、炒米饼、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在婚俗上,粤北一些农村依然保存着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瑶、畲等少数民族同胞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婚庆、禁忌、起居饮食以及衣冠服饰等各方面都具有当地的民族特色。韶关地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如粤北采茶戏、粤曲、狮舞、师公戏等等。这些均为韶关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韶关人文基础厚重,民风纯朴。这里地处山区,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在山靠山吃山和爱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速和自然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今天,人们更是希望将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迫切祈盼政府能够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出台更多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

四、韶关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是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生态文化建设是在传统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生态的意义,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义,合理抑制人类理性的过渡膨胀,在生态文化的角度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地域因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在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具体措施、建设的方式、方法上均会有很大的不同。韶关作为广东省比较有特色的地级市,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而且也应该有所作为的,因为其优势也是主要集中在生态文化方面。以“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和“建设经济发展、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环境优美的新韶关”为目标[1],可谓“合情合理”,是从韶关的实际出发的。在韶关,生态文化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生态文化建设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但生态文化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在我国古代许多典籍中早已有之。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对于这些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韶关生态文化建设才不至于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其次,要立足于韶关的实际。韶关的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后发优势明显。如前所述,韶关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原材料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韶关地处粤北山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相较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均要好得多。这一切均为韶关的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再次,要勇于借鉴外来经验。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生态文化建设在国内各地区的蓬勃开展,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韶关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借鉴这些经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借鉴国外生态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特别是生态文化建设管理方面的科学经验。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比我们起步要早得多,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最后,打造好品牌,勇于创新。丹霞山申遗成功,是韶关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里程碑,也是韶关发展史上的新篇章。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打造好这一品牌,向世界展示韶关的美丽,向世界推广韶关。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要敢于推陈出新,勇于创新。闻名于华南地区和东南亚的南华禅寺,也是韶关的亮点和品牌,只要打造得好,利用得当,对于韶关生态文化建设来说也是有益的。

总之,为了建设美好韶关,为了韶关的生态文化建设,只要是有益的经验,只要有好的建议,我们都要积极地吸收和采纳。

[1]李石保.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韶关——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C].韶关:韶关市政府,2006.

[2]韶关市档案馆.韶关大事记[C].韶关:韶关市档案馆,1994.

[3]王林书.粤北文化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9.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Shaoguan

XIAO Na
(Department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has gradually becomes the consensus of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 Shaoguan also ordered in advance,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regions.Shaoguan possesse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wemustmake good use of thes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Shaoguan ecological;cultural construction

G12

A

1007-5348(2014)09-0091-04

(责任编辑:陈景增)

2014-08-26

2012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韶关地域生态文化建设研究”(Z2012015)

肖娜(1968-),男,湖南邵东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科技哲学与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粤北韶关生态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生态养生”娱晚年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追寻足迹 不忘初心—红军长征过粤北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