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居住景观设计策略

2014-04-10袁培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镇化景观

袁培培

(苏州科技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经济与管理

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居住景观设计策略

袁培培

(苏州科技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现代居住景观是影响人们心理和精神最深刻的物质空间之一,也是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浙江某现代居住景观为借鉴,并结合对许多实践的总结,从居住景观的文化表达设计、交往功能设计和自然化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居住景观设计策略,希望对居住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城镇化;居住区;景观设计

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行了 30多年, 城镇化水平已超过 50%。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居住区作为小城镇中的重要空间形态,也在逐渐影响着城镇的建筑形象 、环境景观和 地 方民俗特色 ”[1]。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城乡统筹的新背景之下明确提出要进行“新农村建设”,该政策实施以来,虽然提高了农村土地使用效率, 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但呈现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譬如随着部分农民“被进城”、“被上楼”,原有村庄风貌和社区格局也随之“被铲平”、“被打破”, 而新型社区又出于 “城市偏好”,使 原 有 风 貌 和 乡 土 文 化消失殆尽。[2]为 避免文化缺失和“城市病”等问题,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让城市居民“记得住乡愁”被首次提出。在此新的政策背景之下,如何认清居住景观规划中乡村风貌保护、乡土文化传承的现状水平,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借鉴较为成功的规划案例,为今后的居住景观规划开拓思路,值得思考。 笔者选取杭州保元泽第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居住区景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一、我国居住景观设计发展历程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历程

现代居住景观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真正引起大陆建筑师和规划师注意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我国近代居住景观设计起源于上世纪 50年代,当时的居住区设计只是以保障基本的居住为目标,仅有的设计理念不外乎照搬欧美的 “邻里单位”规划理论。 这主要是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们尚未意识到居住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进入 20世纪80 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居住区设计中开始出现景观设计的身影。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居住景观设计风格开始多变起来,但其中大部分设计难逃“欧美风”的潮流影响,对欧美建筑风格简单抄袭、大量拼凑的结果使城市风貌不伦不类,每个城市都缺乏特色,集体陷入面目难辨的困境,这对现在及将来的建筑和规划师来说都是不小的难题。21 世纪伊始,随着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和政府工作重心向精神文明建设的偏重,以往单纯追逐经济效益的建设原则频频遭到质疑,人们开始关注居住区设计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景观设计不再只是单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开始关照居民对归属感、交流沟通、审美和文化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居住区中,未来居住区将承载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而由于居住区是人们平时使用时间最多的物质环境,它将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巨大土壤,所以城镇化进程中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十分必要而急迫的课题。

(二)存在问题

1.地域文化“失语”现象

城镇化尽管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城镇化的景观文化建设上却呈现出“小城镇建设的大城市 化 ,大 城 市 建 设 的 欧 美 化 ”[3], 各 地 的 居 住 区 景 观

风貌也被消除了地域化差异,大批地方本土的民居、民俗特色在千篇一律的规划设计后“被铲平”、“被隔断”。 取而代之的是习惯性地套用 “欧陆风格”、“江南造园”的设计手法,造成居住景观形象迷失和景观错位,造成地域文化“失语”现象。

2.景观中的交往缺失

现代居住小区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追求形式美感式和花园式的景观,却往往忽略了景观规划的核心——人。 现代小区中邻里之间缺乏交往、关系淡漠的现象正逐渐增多。缺乏邻里间交流攀谈的情景,这种设计精致的居住景观也只能满足视觉审美需求,却难以从心理需求方面满足居民对“家园感”的渴望。

3.景观过度人工化

中国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大量标准化的居住区。 整齐排列的住宅、方格网的道路设计、沥青和混凝土板进行的人工步道铺装,像这样出于机械化、标准化的设计,在与多种多样地域的自然和风土的协调方面几乎没有进行任何考虑,从而造成居住景观单调、缺乏亲切感、远离自然等问题。

二、实例分析

(一)项目概况

新城·保元泽第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北临世纪大道, 西临东湖南路, 项目占地面积约为 7.13万平方米,景观占地面积约为 4.5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9 万余平方米,以低层住宅为主,辅以小高层、高层住宅和商业街区。地块原为古东湖遗址,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密布的水网已经逐渐淹没,但该地仍富有深厚的中华水文化历史渊源,“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生活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二)总体定位及思路

项目总体定位是重现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居住建筑,它既要反映地域性特色,又是能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人居住行为需求的现代居住景观。它不是简单照搬江南园林的既定元素,而是重塑江南水乡生活独有的情节。项目最终期望达到“老年人看 了怀 旧,年 轻 人 看 了 时 尚 ,外 国 人 看 了 中 国 ”[4]的境界。

(三)场地空间规划

新城·保元泽第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将空间作为场景时空的载体,避免空间被孤立看待。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首先,将场地汇总的水系、地形及周边环境与景观所形成的有机体系作为景观整体的骨架;其次,场地中的建筑及其他构筑物的布局、功能场所的定位等组成居住区景观的血肉;最后,在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服务于同一主题的前提下,通过保留或重读的一个个场景则是居住区景观的毛发。

(四)以水为魂的规划思路

在本案中,“水”成为了贯穿全局的灵魂,凸显了“先有河后有房”的设计理念。 项目设计尊重了水乡河溪脉络,并以蜿蜒交错的水体承载整个小区的平面布局,将住区自然的分割。 因借水系,努力还原和重塑自然状态下完整的水系结构,为了打造更为理想的景观效果,在设计中特意使部分水流环绕建筑蜿蜒而行,部分又隐于自然水岸之中,使观者的视线富于变化,获得一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富于想象的观景体验。

(五)地域化的用材策略

1.取材地域化

项目从设计之初便确定尊重材料使用价值的原则,对于可以保留并重复利用的材料,最大化地去延续其使用价值。例如,本项目中对河坊街旧砖的回收利用以及对古桥的迁移保留。其中百年古桥保元桥的迁移保护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居住区内景观的历史感和延续感。

2.用材地域化

首先,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尊重其在当时当地的开发使用方式。例如,保元泽第项目中各种休憩设施和平台选用的粗糙的接触面、不同做法的驳岸和池壁、本土植物的栽种,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来水乡生活的用材方式。 其次,材料的使用服务于景观的“中心思想”。 本案中在项目主题确定为“重塑 专 属 水 乡 西 塘 的 文 化 记 忆 ”[4]后 ,将 这 一 “ 中 心 思想”落实为视觉、触觉甚至听觉的感知实体,如,在保元桥边放置一艘乌篷船,辅以亲水平台和植物配置,重现一目久远的情境,带给居住者舒适安逸的西塘水乡生活体验。

三、居住景观设计策略

(一)地域文化的表达策略

1.塑造地域化风格

景观设计应注重地域化风格的塑造。在经历了“地段-配套-环境”等发展阶段后,房地产发展的最高形 式必然是居住 文 化[5]。 例如,保元泽 第 项目将原先“欧陆风情”的设计方案全部推倒重来,实地调查总结当地居住景观风貌特色,在建筑风格和景观打

造上力图重塑一段专属水乡西塘的文化记忆,为营造有水乡地域特色的景观打下良好的空间基础。现代居住景观设计应从当地本土的居住文化出发,保留、吸收、再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居住景观。 这种内涵提升在价格上升空间日益缩小的市场中,也是一种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

2.运用地域化材料

景观设计应最大化地实现地域化材料的运用。一方面,选用具有当地自然人文特色的材料,才能最直观贴切地表现地域化景观风格。这样不仅更容易保持色泽的统一感,而且能带来与当地植物、建筑的协调感。 另一方面,选用具有年代美的旧物,如附着青苔的砖瓦、有悠久历史的古桥等,能够将天然风化酿成的年代美融入居住景观,创造耐人寻味、安逸雅致的居住空间。

(二)景观交往功能设计

1.促进运动人士交往的设计

首先,在居住景观设计中为跑步、散步等运动铺设鹅卵石步行道,铺设路线应做到既考虑人车分流,又贯穿小区主要景观,引导居民在欣赏室外景观的同时增加邻里交流。其次,在步行道及健身器械、健身场地周围适当增添公共交往空间,合理设计场景的私密性,既具有一定的外部可视性,又具有一定的围合感,为邻居间偶遇攀谈提供机会。

2.促进儿童及家长交往的设计

现代居住区的交往模式中,儿童和青少年对邻里关系的和睦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很容易形成邻里间交流的氛围。首先,居住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以儿童视线高度为标准进行设计,如,绿篱高度应设置在儿童身高范围以下;其次,设计方便家长交谈的景观空间,在注意活动场地的安全性设计的同时,考虑陪同家长的歇息交流需求。

(三)景观自然化设计

1.带来亲和感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注重人性化空间尺度的景观设计。 传统村落、民居的尺度,均与人体自身尺度相协调,这尽管是由于受当时生产力的约束所制,但也恰恰形成了尺度宜人的石墙高度、村落社区大小等,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舒适性也由此形成,这些都值得现代居住景观设计学习借鉴。 另一方面,鼓励最小人工干预的设计。 在自然村落中,大量的人工干预是“用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劳动力达到一定水准以上的结果”[3]的设计。 例如,对 排 水 口 下 的 土 地容易 被 冲 坏部分设置散石铁网进行保护,而对其余不易被侵蚀的地方采用自然河道状态。这种节能环保的景观设计,彰显了朴素舒适的景观特质。

2.生态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首先,允许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交织共存。 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往往是多种土质、植被类型交织存在的,这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这值得现代的居住区景观借鉴。例如,绿化中疏林地和草地混合,有助于藤蔓植物群落出现,作为层次不明显的群落丰富景观效果。

其次,设计富有变化的地形。 居住景观或者是在原本就平坦的土地上形成的,或者是在人工改造成平坦地形的基础上形成的,这虽然是出于工程安全性的考虑,但与自然状态下多变的地貌相去甚远。 在打造景观时,适当进行地形的变化,可以引起水分条件和日照条件产生相应地变化,在这种基础上生长的动植物多样性也相应增加。

最后,增强表面渗透性。 增强居住区内道路、铺装的表面渗透性可以让雨水进入自然界的水循环系统,而土壤等多孔质的表面具有保水功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天然补水作用。石块垒成的石墙中的缝隙可以供藤蔓植物自由生长,也可供麻雀等鸟类筑巢。这样才能真正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可持续景观。

四、结束语

居住景观是由人创造,并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的物质空间。我国居住景观在长期的景观错位和复制后,亟须创造满足居民文化自豪感、归属感和生态健康追求的景观设计。 在“以民生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下,促使传统居住风貌及文化内涵在现代居住景观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对城镇化文化内涵建设将具有重要贡献意义。

[1]文剑 钢.小 城 镇 环境 与 景 观 研究[M].中国 建 筑 工业出 版 社 ,2012:253.

[2]文 剑钢.新 型 城 镇化的 基 本 问题探 讨 ——以 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 貌保 护为例[J].现代 城市 研究,2013(6):8~19.

[3][日]进士 五十 ,铃 木,一场 博幸,等.乡土 景观 设计手 法:向乡村学 习的 城市环 境营 造[M].北京 :中 国林 业出版 ,2008.

[4]许 华林.结 合 保 元泽第 居 住 区景观 设 计 谈地 域 性 场 景重塑[J].山西 建筑,2012(21):14.

[5]彭春 芳,付元奎.江 南水乡 融合 现代居 住模 式——杭州 余杭“贝利.保元泽第”项目创新纪要[J].城市住宅,2008(7):96~98.

(责任编辑 卞建宁)

TU984.12

:A

:1671-9123(2014)04-0092-03

2014-10-24

袁培培(1989-),女,河南三门峡人,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城镇化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