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经》语词考释

2014-04-10邹伟林

社科纵横 2014年12期
关键词:音义同义

邹伟林

(长沙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湖南 长沙 410003)

《生经》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一部本缘部佛经,收佛说宿世因缘事凡五十五件。此经故事性强,语言通俗质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汉语口语的面貌,是研究该阶段汉语的重要语料之一。考《生经》全文,有些词语不易索解,辞书亦多未载,给阅读带来诸多不便。本文所释的一些疑难词语既包括单音节词也包括多音节词,或冀能利于佛典之解读,补辞书之不足。

一、博掩子

彼博掩子,落度凶暴,佯作沙门,欲欺诈卿,窃取财物。众人答曰:“卿性仓卒,不问本末,便下须发。今所取物,在于独处。”博掩子俱,而共食饮,以知在彼,恐不禁制,默声内恼。(卷1,T03,p0072a)①

按:“博掩子”乃用欺诈手段窃取他人财物的人。《汉语大词典》[1]“博掩”:古代六博、意钱一类的博戏,角胜负以取人财物。泛指赌博。慧琳《一切经音义》:“博掩,博戏也。用六箸六棊谓之六博,掩,围棊也。《綦文》云:扑掩,跳践戏也。俗谓之射意,一曰射数,又博戏掩取财物也。”用此解释《生经》中的“博掩子”不甚准确,《说文·十部》:“博,假借又为搏。”朱骏声通训定声:“博,假借为搏。汉书货值宣曲任氏传掘冢搏掩。”搏掩,击人取物,犯姦成富。“我道中被贼失衣,当助我乞衣,若旧比丘言:汝如饿乌脚不能住,谁当助汝,正是沽酒家搏掩家劫汝。”(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9,T22,p0302c)且此处搏掩与掩取意近,“掩取”,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后汉书·酷吏传·黄昌》:“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又“时和难见可信可保,不观内态,不复狐疑,信之如一,以诸衣被及钵震越诸供养具,皆用托之,出外游行,意中安隐,不谓作态,悉敛衣钵诸供养具,驰走藏窜,独在一处,与博掩子,俱共饮食。”(卷1,T03,p0072a)此“博掩子”并非靠赌博来取人财物,而是佯作恭顺,敬奉佛道,夺取人信任后,窃取人财物。

二、参宜

仙人告曰:“卿为学人,当知进退,彼国王者,是吾等子,存待爱敬,同食坐起参宜,云何一旦骂之凶咒乎?卿之罪重,当相诛害。(卷1,T03,p0078a)

按:“参宜”,参议。《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云“宜=谊”,《经律异相》:“仙人告曰:卿为学人当知进退,彼国王者是吾弟子,存侍爱敬同食坐谊,云何一旦骂之凶咒子?罪及诛害。”(卷11,T53,p0056c)此则故事正出自《生经·佛说五仙人经第十一》,即例二所在经卷,“同食坐谊”当为“同食坐起参宜”之减省。《韵会》:“谊,通作议。”汉《董仲舒传》“论议考问。”《字彚》注云:“谊,鱼羁切,音宜,见议字注。”《一切经音义》:“道谊,今作义,同宜寄反。《礼记》:‘谊者,宜也,制事宜也。谊,善也,善义理也。’”《生经·佛说审裸形子经第二十七》“人健论谊,其言流溢,阿脂王闻其迦邻王,以财利故及其名称,发意所趣。”《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云“谊=议”。例二出自的第十一篇“佛说五仙人经”,“参宜”一作“参议”,如:“梵志答曰:一无所欲,唯求二愿。一曰:饮食进止,衣服卧起,与王一等相须,勿有前后。二曰:参议国事,所决同意,莫自专也。”(卷1,T03,p0077b)

三、下使

于时世尊,即为梵志及妻子仆从下使,讲说经道,开解其心。(卷4,T03,p0100c)

按:“下使”当与“仆使”同义,乃佣工,地位与僮仆相当。《经律异相》:“有清信士,其妇端正威德无伦,言语辩才众人所敬,夫婿不重亦不喜见,反爱仆使。妇见婿心,谓夫言:卿不喜我,愿听出家。”(卷40,T53,p0213c)此故事出自《生经·夫妇经》,此两处“下使”与“仆使”同义。又如“譬如有人为他下使,羁羁作役,终无休闲,不得自在,然后得免脱为良民。”(东晋竺昙无兰《寂志果经》卷1,T01,p0274b)“下使”是听人使唤,供人役使之人。与“下使”同义的词有很多,如“人客”,“多为善事,孝养父母,常好布施,以等禀与门室亲属,知识交友,人客下使,教以上法。”(西晋竺法护《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卷1,T12,p0024a)“知识”与“交友”同义并举,“人客”与“下使”同义并举。“人客”,李维琦考释为“雇工”[2]。又如“下人”,“而见妇与奴为奸,怅然怀憾,为之结气,颜色衰丑,臣见如此,谓行道消瘦,马厩安之。夜于厩中,见王正大夫人与马厩下人私通,心乃自悟。”(西晋竺法护《诸经要集》卷14,T54,p0134a)“下使”的“下”当指“下人”,“使”当指“仆使”,系同义并列复合词。和“下使”构词法相近的又有“作使”。方一新考释“作使”为“佣工、打工者”[3]。

四、驰迸

新学比丘,复取衣钵,取主比丘,挝捶榜笞,就地缚束,犹系其口,将无所唤,人闻其声,即于其夜,驰迸行走。(卷5,T03,p0104a)

按:驰迸,疾走,逃奔。驰,急走。《慧琳音义》卷二十二引《慧苑音义》“湍驰奔激”注。《说文》:“迸,走也,散也。”“驰迸”乃并列结构复合词,意义为“快速地逃跑”。又如“畏于弊兽,而驰迸走。”(西晋竺法护《佛说离垢施女经》卷1,T12,p0091c);“心自念言:十人百人见我驰迸不敢当也,吾常奋威纵横自恣,况此沙门独身而至。”(西晋竺法护《佛说鸯掘摩经》卷1,T02,p0509a)

五、隆崇

时天小热,俱行欲洗。诣流水侧,凶众遥见,即生恶心,淫意隆崇,欲以犯之。候比丘尼适脱衣被,入水洗浴,寻前掣衣。(卷4,T03,p0100a)

按:隆崇,(情感欲望等)强烈。“淫意隆崇”即“淫欲强烈”,又如:“入沙竭国有陶家女,见此学志姿貌姝好,欲意隆崇即自投之。”(梁僧旻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8,T53,p0042b);“其多欲者恩爱隆崇,犹如五谷草木茂盛种类布散不适一处。其多欲者怒恨炽盛,如野火燃烧炙草木。”(西晋竺法护《佛说如幻三昧经》卷1,T12,p0143a)“隆崇”无褒贬之分,泛指情感欲望等强烈,与“炽盛”义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毒箭深入,愁火炽盛。”炽盛,原指火势猛烈旺盛,引申指情感、欲望等强烈。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八:“《尔雅》:隆,盛也。”又泛指程度深,《吕氏春秋·序意》:“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以日倪而两望知之。”《汉书·扬雄传上》:“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万物权舆于内,徂落于外。”隆烈,表示气候的极度寒冷。隆崇本指高耸貌,在此引申表示情感欲望的极度浓烈。

六、流盈

心欲变悔,还作白衣。学道积年,勤务不休,然心冥冥,不知所趣。本在人间,数蒙说议,口舌流盈。今在山中,复无所获,进退无宜,不知所凑,不如脱衣还就吾业。(卷4,T03,p0099b)

按:流盈,充满。“数蒙说议,口舌流盈”此句是说数度听人说道议,道议充满口舌间。“流盈”是“某流盈满”的缩略形式,某流可指水流、泉流、清流、微流等,此处指道意之流,是一种比喻用法。佛经中多处散见“某流盈满”,如:“第一清净水流盈满,彼种种水,远离醉过,善业因缘,其水则有无量种色。”(元魏瞿昙般若流支《正法念处经》卷42,T17,p0248b)“峰有水泉忽然枯涸,归烧香咒愿清流盈满。”(隋灌顶撰《国清百录》卷2,T46,p0805a)“宝多罗树列植道侧,无量香河微流盈满,一切宝华以为波浪。”(东晋佛驮跋陀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4,T09,p0677a)“或有清净池沼澄潭泉流盈满,诸佛称赞可以建立曼荼罗场。”(唐般若共牟尼室利《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9,T19,p0566b)“流盈”经多次组合在一起使用而凝固成词,从而能独立在句中使用,即词汇化,词汇化主要是通过结构关系的改变而形成的[4]。“流盈”本来分别是“某流盈满”中主谓成分的一部分,当“流盈”置于名词之前或之后时,其句法功能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个谓词性词语,能够充当谓语,带宾语,如:“阿耨达泉出四大河,四门流盈不伤生苗,泉水清彻亦如虚空之色。”(姚秦竺佛念《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卷6,T10,p1011a)“四门流盈”即四门充满。“犹去村不远,有好浴池,清泉流盈,翠草被岸,花树四周。”(东晋瞿昙僧伽提婆《中阿含经》卷48,T01,p0726c)“清泉流盈”即清泉盈满。“道意聪叡演法布化,流盈十方各得其所五力也。”(西晋无罗叉《放光般若经》卷4,T08,p0026a)“流盈十方”即充满十方。

七、虚欣

佛时便笑,阿难问佛:何因缘笑?至真世尊,终不虚欣,唯说其意。(卷4,T03,p0099a)

按:虚欣,毫无缘故地欢喜。虚,与实相对,有空无所有之意。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无实云虚。”入阿毘达磨论上曰:“欣谓欣尚,于还灭品,见功德已,令心欣慕,随顺修善。心有此故,欣乐涅盘。与此相应,名欣作意。”即“欣”是对于“厌”而言的,即令心欣慕功德之精神作用也。虚与欣结合在一起构成偏正结构的词,又如:“佛未尝虚欣笑,笑必有故,唯愿敷演散告未闻。”(后汉支曜《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卷1,T15,p0455b)“叉手问佛:向者所笑为何变应,如来至真未曾虚欣。”(西晋竺法护《佛说无希望经》卷1,T17,p0776a)

八、顽騃

“卿等顽騃,贪嗜狂水,既不得贼,复亡失儿。”(卷2,T03,p0079a)

按:顽騃,愚蠢,痴妄。顽,愚妄无知。《广雅·释诂一》:“顽,愚也。”《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十:“凡夫愚痴,无知无见,无信无解,无聪敏行,顽嚚贪着,流转生死。”《广韵》:“騃,五骇切,上骇疑”。《广雅·释诂三》:“騃,痴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引《仓颉篇》:“騃,无知之貌也。”顽与騃同义连文。此词词典未收,于佛典中始见于竺法护所译经文,“顽騃闇夫,不肯笃信”(竺法护《正法华经》卷2,T09,p0075a)。后世佛典中仍有多处用例,玄奘《瑜伽师地论》:“而性愚钝顽騃无知,又复瘖痖以手代言。”唐义净《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如此顽騃金刚性,气尽泥犁遭猛火。”《生经》中与“顽騃”同义类似的词还有“愚騃”,如“愚騃之子为下士,治行求财,或正或邪,积累财宝,一旦命尽,财不随身,由如彼鸟名我所者,见荜茇树及诸药树,且欲成熟,叫唤悲鸣,皆是我所,人遂采取,不能禁制。”(卷1,T03,p0073c)“愚騃”则在中土文献中习见。

九、殃舋

从来阔别,积累年载,惭愧羞耻,踧踖无颜,故遣贡遗,愿恕殃舋。原其罪过。(卷4,T03,p0097c)

按:殃舋,罪过。《广韵》:“舋,许觐切。”有罪过之意,南朝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值天光烛幽,神照广察,澡舋从宥,与物更禀。”“殃”有败坏,为害意,此处作名词,“殃舋”乃并列结构名词。“愿恕殃舋”与“原其罪过”虽是同义,但并非语病,这与前文“惭愧羞耻,踧踖无颜”同义反复是相呼应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殃舋”这一词多次出现在竺法护所译的经文中。如:“将护情态积三帑藏,舍众殃舋弃众邪见,一切诸释渴仰一乘,奉敬尊长。”(《普曜经》卷1,T03,p0486a)“佛知现在地狱众生所犯殃舋,罪适归此其所因由,从其中出,当所生处。”(《大哀经》卷6,T13,p0439a)“断绝休息生死患难,信遵圣教而秉一心无有犹豫,志于同归无有殃舋,是则名曰决尘欲律。”(《宝女所问经》卷1,T13,p0457b)“其羸劣者劝立忍辱,其蔽藏罪令不匿过,常怀羞耻列露殃舋奉敬现在诸过去佛。”(《阿差末菩萨经》卷6,T13,p0605a)

注释:

①本文佛经主要采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同时辅助以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与中华佛学研究所提供的电子佛典数据库。括号内“T”指大藏经册数,“P”指页数,a、b、c分别指上、中、下栏,凡引文来自《生经》都不再注明作者及经卷名。

[1]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2]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方一新.东汉六朝佛经词语札记[J].语言研究,2000(2).

[4]陈秀兰.敦煌变文词汇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音义同义
Dale Carnegie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日本《金光明最胜王经音义》与异体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