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研究

2014-04-10包福存张小华李忠信

社科纵横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同辈亲情群体

包福存 张小华 李忠信

(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数量在逐渐增加。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并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或需要其他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1]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探讨和关注较多,随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也从生存状况层面转向情感需求层面。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和感受。[2]杨梅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实际,提出了改进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建议。[3]周兴国、林芳结合留守儿童案例,指出教师要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意义。[4]熊薇以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两大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与满足情况。[5]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全国儿童的20%左右。[6]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父母的外出,亲情的缺失,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他们不能像非留守儿童一样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值得关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对于塑造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培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的6个县进行实地调查,并在每个县选取乡镇,每个乡镇选取行政村的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支持状况,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6份,有效回收率为88%,其中,男生82人,占46.4%,女生94人,占53.4%,年龄7-10岁的有67人,10-12岁的有47人,12-16岁的有58人。此外,课题组还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深度访谈,力求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获得了翔实的研究资料。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

随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也从生存状况层面转向情感需求层面,他们的情感需求值得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亲情的需求,与同辈群体平等交往的需求,自主成长的需求,表扬和鼓励的需求等。

(一)安全感的需求

安全的需要体现在人们希望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没有恐惧和不安等。[3]就儿童而言,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稳定、人身安全的需求;完整的家庭结构、亲密的家庭关系是儿童建立安全感的首要条件。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的占28.4%,偶尔感到孤独的占59.1%,从来不孤独的占12.5%;说明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内心感到孤独,虽然有爷爷奶奶或临时监护人的照顾,但留守儿童依然感到孤独,有压力。对于生存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如爱、安全感和在家庭生活中不孤独感等的缺失,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中都能发现,并且成为留守儿童各种问题行为的学理层次原因。[4]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经常感到烦躁不安的占23.3%,偶尔感到烦躁不安的占64.8%,从来没有的占11.9%;感觉压力比较大的占29.5%,一般的占53.4%,没有压力的占17.0%,留守儿童从小缺少关爱,就会缺乏安全感,霍妮的焦虑理论指出,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的儿童,就容易产生不安全感。[7]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照顾,监护人无力监护或监管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忙于家务和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到位,留守儿童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充满不安全感。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或人身伤害”,有时受到别人的欺负或人身伤害的占54.9%,没有的占37.1%。“受到欺负或人身伤害的原因是”,2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没有人保护自己,认为自己胆小怕事的占19.0%,别人故意挑衅的占27.7%,其他原因的占26.3%。留守儿童不仅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还牵挂着对父母的安全。笔者在访谈中设置的问题是:“父母在外打工,你最担心什么?”留守儿童这样回答:“父母的安全,最怕父母受伤,父母的安全保障。”;“父母的身体状况,父母的衣食住行,生活各方面能否适应?”;“担心父母不回来,担心父母不要我了,我就成了没家的孩子。”“父母不回家,开家长会时,总是担心请不到父母。”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回答中体现出他们安全感的缺失。

(二)亲情的需求

亲情的需求体现为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主要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被父母呵护来实现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亲子互动不足,缺少父母的呵护,无法体验到亲情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一些孩子对亲情呵护的需求超过了对物质的渴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相分离,外出务工的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时间和机会很有限,大多数父母都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调查的问题:“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联系一次?”,调查发现,希望父母每天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38.1%,希望父母一周以内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39.8%,希望父母一周到一个月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17.6%,无所谓的占4.5%。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爱的缺失。63.6%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有时想念的占33.5%,不想念的占2.8%。44.0%的留守儿童“有心里话最想对母亲说”,其次是父亲(16.6%,),临时监护人、老师、同学、邻居分别占12.6%、1.7%、17.1%和8.0%;说明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陪伴,对亲情的需求非常强烈,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在访谈中设计的问题是“你最希望父母做什么?”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希望他们和其他的父母一样每天陪着我,希望父母打工的地方离我很近”。“父母能和我说说心里话,父母多来看看我,经常回家,多一些情感沟通,多关心、多理解。”“希望父母留在我的身边,关心我的学习,照顾我,在我需要的时候关心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建议,多一点关心呵护。”正如有学者所说,父母与留守儿童亲子交流较少,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和亲情的呵护、关爱。[5]

(三)与同辈群体平等交往的需求

同辈群体指那些在年龄、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比较相似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群体。[8]在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中,那些在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比较接近的同龄人,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有与同辈群体平等交往的需求,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在同辈群体中获得满足和认可。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交往需要的满足能够减轻其与父母长期分离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家庭情感交流功能的不足,同辈群体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在交往中,进行角色扮演、人际互动,讨论分享感兴趣的话题,缓解压力,释放负面的的情绪。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需要与同辈群体分享自己的快乐,宣泄内心压抑的情绪。调查显示,35.8%的留守儿童会向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委屈、烦恼,25%的留守儿童选择向外父(母)亲倾诉,可见,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平等交往的需求较为强烈。

(四)自主成长的需求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就会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留守儿童一方面渴望父母的亲情,与家庭成员保持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过分依赖父母。在访谈中,一位留守儿童是这样说的:“爸妈每次打电话都会说,好好学习,把学习抓紧,唠叨的次数多了,就会烦……我也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会安排,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希望爸妈在身边,但不要唠叨,重复那些话。”

(五)表扬、鼓励的需求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赏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鼓励和表扬,渴望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可和赞许。调查显示,“你觉得老师关心你吗?”选择非常关心的占29.0%,一般的占61.4%,没有的占9.7%。赏识需求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使人更加自信,在生活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更富激情和创造力。

总之,父母的外出使家庭的情感功能减弱了,要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就必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亲子互动,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

在儿童的社会化中,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家庭给与个人亲情的呵护和温暖是最多的,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和表达,能否理解爱,能在接受别人爱的同时,也能给予别人爱的回报,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家庭环境的影响。[9]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学习较为关注,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较少。父母要转变观念,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呵护的需求超过了对物质的渴望,留守儿童对亲情的需求非常强烈。在访谈中,一位留守儿童这样说:“爸妈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买一些衣服、零食,我最希望父母陪在我身边,关心我、鼓励我。”调查显示,父母亲与留守儿童联系时,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学习情况、安全问题和吃穿住等生活问题,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因此,父母要转变观念,不要将学习作为孩子的全部内容,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定期回家看望孩子,注重亲子的互动和交流。为了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政府要提供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外出父母的培训服务,定期为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父母提供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增强留守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

(二)加强学校的建设,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校和教师在儿童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不但要传递科学知识、技能,而且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加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尤其是一些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教师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但要帮助留守儿童在住校期间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且要关注留守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的变化,给予留守儿童真诚、平等的关爱,促进留守儿童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健康成长。

(三)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的合力,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

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亲子互动不足,留守儿童的心理落差及情感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引导,需要依靠家庭网、学校网以及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网等社会支持力量,就必须建构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10]“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要求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建立联系,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的合力,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通过宣传,引导农村社区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要吸纳社会力量,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吸纳专家学者、志愿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离退休人员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

[1]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魏萍.当代大学生情感需求及其情感教育[J].前沿,2007(3).

[3]杨梅.从需要层次理论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4]周兴国,林芳.爱的缺失与补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象学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5]熊薇.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与社会服务——一个质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中国留守儿童逾6000万对情感需求远大于物质[EB].2013年07月06日,来源:中国广播网.

[7]张庭辉,张进辅.家庭教养环境与幼儿人格特点的关系探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9).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10]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同辈亲情群体
永不凋零的亲情
消失吧!同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大学生英语写作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