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衰退还是重拾增长?
——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4-04-10王庆浩
王庆浩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33)
步入衰退还是重拾增长?
——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王庆浩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33)
我国文献传递服务已从高速增长的阶段步入缓增长的调整期。本文从实际工作经历出发,通过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思考寻找我国文献传递业务新的增长点。
文献传递 调整 发展
1 文献传递发展进程和现状
公元前200年,自亚历山大图书馆向别伽摩图书馆出借了第一批图书起,文献传递活动就载入史册。我国在明朝末期,崇祯年间进士曹溶就提出了“有无相易,精工缮写”来流通图书的方法。可以说,文献传递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是伴随着图书馆的诞生而衍生的一种信息服务,其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最古老的文献传递形式是以书信的方式通过抄写文献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换信息的双方甚至不知晓对方的馆藏资源信息。到了上世纪开始有统一印刷的馆藏联合目录。这是文献传递工作的第一个阶段。1975年在美国的《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趋势》等学术期刊上对“拥有”和“获取”的理论展开激烈讨论。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时间、技术方面的障碍,如书目信息加工时间太长、远程获取成本太高、获取终端设备太少等原因,“获取”理论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当时的文献传递速度慢、成本高、受众小。这是文献传递的第二个阶段。
现在我们通常所指的文献传递工作,是指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中基于网络的文献信息传输共享。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查询馆藏信息,并提交请求,图书馆处理请求,传递文献。无论是传递量、传递范围还是服务对象都有了飞跃。在我国,1997年国家图书馆成立了文献提供中心,2000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2004年全国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机构CASHL/CALIS诞生。2005-2010年,我国文献传递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这是文献传递的第三个阶段。然而自2010年以来,文献传递量进入了缓增长期,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
笔者结合多年来文献传递一线工作的经历,总结了文献传递服务得以发展的原因以及现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稳增长、调结构、服务转型的对策,以期文献传递服务可持续发展。
2 文献传递服务快速发展期的动因
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我国文献传递工作发展迅速,笔者总结有以下原由:
2.1 资源支撑
早先国内文献传递服务可获取的资源过少。文献资源整体存量匮乏,一些期刊与图书,尤其是外文书刊资源订购严重不足。而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环境的变化使馆藏资源建设发生了改变,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价格不断上涨,使单个图书馆的收藏能力明显不足。网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图书馆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各图书馆联盟纷纷成立,借助本馆资源和外馆的虚拟资源,使可获取的文献资源大大增加,另外随着教育部文献保障项目的启动,如文科专款项目等,使得我国文献资源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文献传递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
2.2 经费支持
由于文献传递服务一方面使图书馆服务更为经济有效,另一方面又能扩大文献获得范围,更重要的是,文献传递服务可以迅速改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各图书馆对这项服务日渐重视,加大服务经费的投入,文献传递成为图书馆建设的一个增长点。教育部也投入了很多经费支持,实施资源集团采购计划,与此同时加强了文献传递的配套建设。例如CASHL项目,教育部投入经费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供文献保障,要求享受文科专款的高校为全国高校提供文献服务。以上原因推动了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
2.3 技术支撑
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些文献传递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升级开发。在检索端,一些网上联合目录使得馆藏定位更加便捷。在事务处理端,一些自动化功能得以开发,传输文献的方式也从单纯的电子邮件发展到多种网络传输并用。同时,各大文献服务机构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文献传递信息系统对多个平台的集成成为可能,如高校文献传递平台CALIS信息管理系统已对上海图书馆、NSTL等平台实现部分集成,读者可以通过这扇窗发现更多的资源。
2.4 费用降低
对图书馆而言,通过文献传递,可以将利用率较低的文献资源进行调整,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对读者而言,由于文献获取渠道增加、通讯传输成本降低等原因,单篇传递费用总体上持续降低。以复旦大学为例,单篇传递成本从2002年的47元,逐步下降到目前的8元左右。较低的获取费用促进了读者使用这项服务的动力。
2.5 专业技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
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文献传递工作人员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文献检索技巧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多个文献提供机构的平台的使用更为熟练。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各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源,比如印刷版文献的扫描文档等,通过对这些文档分类整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国内图书情报界每年召开各种以文献提供服务为主题的交流、培训会议。通过同行间的互相学习讨论,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
2.6 着力宣传推广,加大补贴力度
作为图书馆的一项文献服务,我国读者原先对文献传递服务的认知较少。随着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建设和各图书馆的宣传推广,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到该服务极具便捷性,读者慢慢接受和体验文献传递服务带来的喜悦。此外,为激发更多的读者了解和使用该服务,各图书馆还加大了补贴力度,据了解,各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在不同程度上给予读者优惠补贴政策,刺激了读者的文献传递需求。
3 文献传递服务面临衰退的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文献传递服务正在步入缓慢增长的状态。经过分析,原因主要有:
3.1 数字资源数量的增加
高校图书馆由购买印刷版资源逐渐向购买数据库过渡,数据库商回溯数据库不断完善,各图书馆自己所拥有的馆藏得到了大量充实,使得一些图书馆所保留的特藏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同时各校自建数据库不断增加,使得文献自给率明显提高。
3.2 潜在的文献获取途径多样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前通过查阅书刊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大比例地被网络搜索所代替,图书馆作为信息提供中心的地位正受到一些IT巨头们的挑战。当代读者更多优先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而不是通过图书馆。基于强大的运算能力,如Google等搜索引擎的检索速度与信息量是单个图书馆不能比拟的。网络论坛、博客等新媒体的发展也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业务。许多文献资源以帖子的方式发布在各网络论坛、博客上,读者有着很多的信息资源来源。此外现今各出版商除了出售整册书刊外,还使用了单篇文章付费下载的方式,读者个人获取文献的费用降低,分流了部分文献传递需求。
3.3 文献传递与版权问题
现今文献传递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复制书刊的内容并通过网络进行传递,此行为具有极大的侵权风险。当前模式下读者可以直接获得电子版文件,其对文件的使用也难以受到制约,进一步的复制与传播非常容易,图书馆文献传递业务对文献的复制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也难以确定。而在国际上,西方一些文献传递服务机构更是已受到了大量起诉。
3.4 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要求与从业人员的能力限制
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方面,读者自身的检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这几年的实际工作感受来说,读者提交的传递请求中,能够快速简便地查到文献的请求逐年减少。另一方面,读者的要求与日俱增,要查的文献资料越来越难找,同样的时间,原先能做几十笔的现在有时做不到十几笔。文献传递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也正面临着考验,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具备查找文献的检索能力、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工具的熟练运用、对不同语种的学习、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的提升、对文献传递系统的全面应用,还要具备与读者的沟通能力以及对数据库和文献资源的熟知度。若相对读者而言,图书馆信息功能正在弱化的话,其服务受到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
4 摆脱衰退,重获增长的途径
尽管当前文献传递服务面临着挑战,我们仍可以有所作为以克服困难:
4.1 强化图书馆情报信息功能,彰显图书馆专业优势
尽管通过Google和Google Scholar等搜索引擎,读者可以一站式快速便捷地查询到大量信息。但是其所揭示的文献信息并没有完全涵盖所有的文献信息。以实际文献传递的工作经验来看,超过50%的文献在Google中无法快速找到,只能提供简单的参考信息。而且,对于被检索到的文献,Google大多仅能提供部分信息,如文摘、收录数据库等,读者获取全文的意愿并没有满足,实际的文献提供方仍需是收藏书刊实物及订购有下载权限的图书馆。不少图书馆拥有着独特甚至唯一的馆藏资源,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外的资源”,文献传递工作仍有繁荣的空间。各大出版机构与数据库运营商多为商业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较难推出统一的文献提供服务平台,各文献信息仍将分散于数据库内,图书馆的文献中介服务仍难以替代。要提高文献传递量,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开展多方合作,扩大中介范围;另一方面是发掘自身的特色馆藏,比如学位论文、古文献等,在解决好版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揭示报道馆藏资源,以盘活存量资源,从扩大资源提供的广度和深度来促进传递工作的发展。
4.2 改变宣传策略,从推广服务的使用向推介资源过渡
对服务的宣传推广仍是吸引读者的主要手段。对于宣传推广,可以分层进行。针对普通读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培训,提升用户数量;针对教学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资源的推介来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更深入、多样化的宣传仍能发掘许多潜在的用户。
4.3 加大补贴力度,收费模式革新
文献传递服务能够弥补馆藏不足,降低因满足小众需求而订购资源昂贵的成本,图书馆可以用节省的订购费用补贴本校读者,让读者充分分享服务的经济性。当今各出版商除了对图书馆打包销售,同时也面向读者销售单篇文献,文献传递必须具备经济优势才能吸引读者。
从实际工作经验看,我国读者对文献传递价格的需求弹性很大,低价的公益性道路是实现此服务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4.4 文献传递信息系统的整合和完善
面临着主要搜索引擎挑战的文献传递信息系统应做相应的改良。首先是集成化。现如今我国的主要文献资源分散于CALIS、CASHL、NSTL、公共图书馆等多个系统,通过对各个平台进一步的集成,充分利用云技术,使读者真正实现一个界面检索全国目次、一个账号全国获取。要开发信息系统更完备的数据统计功能和提高处理事务的自动化程度,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
4.5 网络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所传递的文献进行使用限制。比如可以对文献文件加以有限打开次数的密码,通过限制文件的打开次数限制传播;设置文件第一次被打开时锁定计算机,使之无法在其他的计算上被打开等。另一个方法是将传递的文献放于特定的服务器上,读者根据收到的链接实现在服务器上对文献在线阅读,并无法直接下载或打印。
4.6 服务内容的根本改变,向信息传递的转型
当前我国文献传递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仍较多地停留在程式化的工作中:接受请求,检索目录确定馆藏,对外发出申请/获取文献,转发给读者。这些工作其实仍是程式化的工作,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开发交给计算机完成。文献传递工作人员需向复杂劳动转变。被计算机自动化解放出来的文献传递工作人员的工作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4.6.1 对文献传递数据做日常化的统计分析
文献传递工作人员不再大量介入程式化的传递工作,而是跟踪所传递文献的种类、内容,读者的信息,从读者、文献、费用、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汇总。文献传递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各个动态,为图书馆资源订购、读者服务等方面做出决策支持。
4.6.2 通过各种新媒体与读者实时交流,了解读者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革新,读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已大为拓展。作为信息中介,文献传递工作人员也应与时俱进,掌握各种信息传媒技术,与读者多方面地互动,实时了解读者的想法,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4.6.3 将传递内容从单纯的文献传递,转为全面的信息传递
要使文献传递工作的繁荣得以延续,最终的方式就是将文献传递的形式从单纯地传递某一书刊上的某一文章,转向涵盖整个信息域的信息传递。除了传递读者精确指定的文献外,还应允许读者提交不完整的文献信息,图书馆通过自身的信息专业能力提供最符合要求的文献。此外读者甚至可以自由填写其所要的信息,既可以是关于某一课题的相关文献,也可以是基于某些主题的知识,甚至可以是为有留学计划的学生收集其意向院校的招生要求,以及其他各种网络及书刊上的各类信息。图书馆文献传递的传递内容将分为三个方面:书刊上的文章、广泛多样的信息、专业的学科信息。这要求文献传递员首先具备出色的检索能力,不仅要会查询图书馆数据库,而且要具备全方位的信息搜索能力,包括能从书刊中查阅读者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而为了实现快速、准确的学科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学科背景也将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文献传递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图书馆情报学的专业优势。从我国文献传递发展的历程来看,当前文献传递与参考咨询的结合度尚不高,文献传递工作人员的学科专业背景参差不齐,跃进式的发展暂存在难度。可以先采用渐进的方式,即可以让文献传递工作人员与学科馆员协作提供服务,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将两者结合,然后再过渡到将文献传递、信息传递和学科咨询的完全整合。
5 总结
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公益情报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是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核心。要以“云”服务的理念把图书馆打造成缤纷的知识世界,而文献传递服务则是通往广阔知识世界的知识之窗。让进入图书馆的读者可以畅享全世界的信息,文献传递服务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 陈力.数字时代的馆际互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3):54-58,79.
2 陈清文,曹艳.德国版权法中有关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新变化及其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3):57-60.
3 张晓林.从文献传递到知识传递:面向未来的模式转变[J].图书馆杂志,2010(2):2-5,26.
4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5 Ahmad M.Konnol,Jocquelyn Burkell.Addressing Uncertainty:When Information is Not Enough[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2011(4):384-396.
6 Mónica Colón-Aguirre,Rachel A.Fleming-May.“You Just Type in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Undergraduates'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vs.Wikipedia[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2(6):391-399.
7 Avril Patterson.Resource Sharing for the Future:Building-blocks to Success—A report of the 10th Interlending and Document Supply Conference,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29-31 October 2007[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08(2):120-122.
王庆浩,复旦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