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措施研究

2014-04-10孙启耀郑玉荣

关键词:术语督导硕士

孙启耀,郑玉荣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15家教学单位为翻译专业硕士(MTI)试点培养单位,经过几年的发展,MTI的招生院校已达158所。MTI作为新生事物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识、认可,报考MTI的考生也逐年增多。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外语界研究生培养的单一模式,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职业型、实用型人才。MTI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培养单位及社会各界对MTI培养的不正确认识,培养单位在培养大纲、培养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等,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MTI培养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于外语学习的认识误区

多年来,人们对外语的认识还停留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上,认为学外语就要掌握这五项技能。这里面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五项技能并列,就使得教师及学生用同等的时间及精力学习这五项技能,其结果是五项技能哪一个也没有掌握好,哪一个也不突出。二是虽然人们意识到学习英语要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但是几乎没有人把英语当作技能来掌握,而是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其后果是人们谈起英语知识来滔滔不绝,但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却困难重重。仲文明也认为“社会各界对翻译专业人才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如将翻译看成是与‘听说读写’并列的一项基本技能,将外语人才等同于翻译人才;认为翻译人员能够包揽一切文本的翻译等等[1]。”

2.MTI培养单位的培养误区

传统上,我国高校大部分外语院系都开设翻译课,一般设在三、四年级。“与MTI相比,其翻译量不足,实践时间不够,培养程序不严,职业化特点不明。许多外语专业的硕士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专业的翻译工作[2]”,这也是我国外语院系存在的通病。

基于以上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一些翻译界的学者们就致力于呼吁开设翻译专业硕士,以改变以往重学术、轻实践的弊端。截至2007年,获准开设翻译专业高校扩至7所。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15家教学单位为翻译专业硕士(MTI)试点培养单位。截至目前,MTI的招生院校已达158所。从所了解到的情况看,很多培养单位在为翻译专业硕士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时,还存在着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内容相似的情况。大部分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虽然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但是授课形式仍然沿用学术型课程的老路,教学活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缺乏互动。理论和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理论课时占了多数时间,练习很少或者没有,没有完成大纲规定的翻译数量及质量要求,处于任课教师任意发挥阶段。而MTI大纲明确规定笔译翻译量为不低于10万字(包含教学课堂作业与课外练习、实践以及毕业翻译项目)。“有些学校甚至完全忽视了翻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翻译实践能力较差,毕业后多数只能担任生活翻译[1]。”

穆雷认为翻译专业硕士与传统语言学硕士翻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区别在于:传统语言学硕士翻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在于掌握研究方法、熟悉翻译理论;而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在于提高翻译实操能力,成为职业译员[3]。

3.督导的认识误区

1995年,全国人大颁行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督导制度已成为我国教育基本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目前各大学均设有校内督导办公室或称教学督导委员会,其宗旨是监督、检查、指导、评估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在现行体制下,督导的选拔还不尽人意,年龄偏大,大多数督导年龄在70岁上下。从年龄可以看出,督导队伍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入学的老教师,不可否认,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曾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他们很多人知识陈旧固化,结构也不合理,同时对新事物接受较慢,结果形成了对新事物排斥的心理。基于此,他们对MTI的教学督导往往采用“学术型督导模式”,即用评价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的标准来评价甚至干预翻译专业硕士教学活动,使得翻译专业硕士教学又走上了学术型硕士课程教学的老路。

二、MTI的培养应以实践为导向

很多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在设置翻译专业硕士课程时,受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影响,多以理论课为主,使得“学术型”翻译人才培养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界限不够分明,两种培养模式差别不大。事实上,“作为新设置的职业型专业学位,它与我们已有的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点设置的翻译方向偏重理论和研究,旨在培养能够娴熟地运用英语,独立从事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些研究型、学术性的人才,招生对象大多数为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相比,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侧重于实践和应用,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导向。旨在培养具有在各个领域较强的实际翻译操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MTI的招生对象不再限制在外语专业的学生,而是鼓励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以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以培养正规化、职业化、现代化的高级人才[4]。”

由于MTI是个新事物,设置课程时可以用来借鉴参考的不多,大多数院校一般都参考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研究方向,如“翻译理论与实践”“科技英语翻译”等的课程设置来安排课程。虽然大多数院校都已经注意到MTI的教学应该特别注重实践,但由于受到学术型课程的影响,MTI的课程设置没有打破学术型翻译课程的符咒,而是与学术型翻译课程相类似,如翻译理论、翻译流派的介绍等。有些课程貌似实践型,如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翻译工作坊等,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对MTI的实质认识得不够深刻,讲解这些课程时,多介绍理论和翻译技巧,而实践量少甚至没有。仲文明认为“MTI则重视实践和应用,侧重于培养具有较强翻译实际操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导向。长期以来,在国内翻译领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1]。

李朝、吴影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虽然MTI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是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化,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带有“学术化”的影子,使其培养的人才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和效果。MTI专业硕士与市场需求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对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培养MTI的质量以及教育定位提出挑战。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审视现有的培养方案及教育定位并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5]。

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MTI培养者(包括MTI管理人员、教师、督导等)的观念,认识到MTI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在设置MTI课程时,应首先考虑如何体现MTI课程的实践性,多安排翻译工作坊、英汉、汉英翻译的实训课,让学生有机会投身翻译的海洋,大量接触翻译实践活动。另外,MTI的培养应该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实践为主。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争取翻译课题,开展多方面的翻译实践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科技等文体的翻译;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机场港口,尤其是外资、合资公司等翻译需求量比较大的地方做翻译实习,争取多一些的翻译实践机会,培养能够独立翻译文本的能力。

三、MTI的培养应突出所依托学校的专业特色

截至目前,我国可招收MTI的院校已达158所,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已成为很多院校要考虑的大事。国内可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的院校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外语类院校;二是综合类院校;三是理工类院校;四是师范类院校。根据马燕红的调查,北大、北航、北外、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福建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各类院校在开设翻译专业硕士课程时,都结合自己学校的优势学科来开设一些课程。如北航开设了航空航天概论、科技英语写作;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了民族文化对外翻译、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等[6]。

要想在如此众多的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办好MTI,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办学特色(“三海一核”),先后开设了海事文献翻译、应用科技翻译(以船海文献为主)等课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理念。“请进来”是指邀请造船、航海、核科学领域的专家给学生讲授造船、航海以及核科学方面的知识。“走出去”是指外语系安排学生到有关航海的实验室以及造船厂等单位参观,获取有关造船、航海方面的感性知识。外语系老师同“三海一核”专家配合,选取造船、航海以及核科学方面的英文文献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针对专业词汇,老师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给出专业术语的译文,然后由其他学生提出审定意见,最后由专业教师与外语系教师共同定稿,以保证术语的翻译质量。译文的翻译过程也大致如此,学生感到收获比较大。另外,不仅仅在课程安排上突出专业特色,在毕业论文的安排上也要求学生尽可能翻译与船、海、核有关的文献,使学生达到足够的翻译量,确保学生对专业英语有比较好的掌握,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MTI教师在传授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同时,要针对翻译内容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翻译练习材料,既有课堂上用的翻译练习,也有课后翻译作业,以保证翻译活动不断线。

为使研究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还为研究生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让学生熟悉两个翻译软件,一个是雅信,另一个是trados。初次使用这两款软件进行项目翻译时,需要构建相应的翻译记忆库(用于篇章及段落记忆)和术语库(用于术语及词汇记忆)。鉴于软件的自动检索记忆库功能,记忆库和术语库中存入的内容越多,进行相关项目翻译的速度就越快。同时,软件具有翻译项目管理功能,在联网状态下,翻译项目的负责人可以使用其权限将翻译项目分割成若干份,平均交给下属翻译人员,翻译人员完成相关部分后,可以上传给负责人进行整合。在各个译员的翻译过程中,可以不断将词、句、段上传入记忆库,由全部人员同步共享。在校对方面,软件有较强的译文质量检测功能,可以针对翻译中的标点、语法及其他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统一检测。

另外,考虑到英译汉翻译过程中的术语定名是翻译界的难题,为学生开设了术语学课程,由系专门攻读术语学方向并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主讲。术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与翻译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学习术语学课程,学生初步了解了术语学的知识、术语学定义的方法以及术语的标准化等问题,为其今后在英汉翻译中术语的界定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1] 仲文明.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6):148.

[2] 黄忠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更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15(08).

[3] 穆 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77-82.

[4] 车晓睿.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课程建设调查分析[J].大家,2012(1):181.

[5] 马燕红.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93-195.

[6] 苗 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66.

猜你喜欢

术语督导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