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视域下研究生责任教育SSP信息共享框架研究

2014-04-10荀明俐张文喜徐晔

关键词:范式现代性研究生

荀明俐,张文喜,徐晔

(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现代性视域下研究生责任教育SSP信息共享框架研究

荀明俐,张文喜,徐晔

(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现代性视域下社会责任意识趋向碎片化、纪律化与计算化,而研究生责任教育的薄弱极易导致危害性社会后果。信息共享正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研究生责任教育的理论深化与视角拓展。SSP范式是基于结构(Structure)、制度安排(System)与绩效(Performance)三重维度,探讨政府、高校与社会对研究生责任教育的“责任共担”与信息共享机制。这是立足现代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对研究生责任教育机制的一种积极探索,实现对传统研究生责任教育主体、机制以及价值取向的多重超越。

现代性;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共享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研究生教育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也对它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如何做到研究生责任教育与时俱进,是各教育机构面临的一项新的难题。

一、现代性视域下对研究生责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作为国民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这场竞争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近些年来研究生教育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高校相对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尤其忽视研究生的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问题理应成为现代性视域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为基础的高度个体化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以民族国家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治社会。现代性进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陷入自由与责任、个人与他人以及自我与社会之间冲突的社会进程。依照鲍曼的话来讲,责任处于一种“漂浮”状态。吉登斯进一步阐释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指出“现代性动力机制派生于时空的分离及其形式上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使社会生活出现了精确的时空‘分区制’,导致社会体系的脱域;并通过不断影响个体与团体行动的知识的输入,对社会关系进行反思性定序与再定序[1]。”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思性定序与再定序”中,人们越来越依赖知识这一抽象象征,社会责任意识趋向碎片化、纪律化与计算化。

现代性视域下责任公共性的缺失在研究生层次表现得尤其突出。就研究生教育现状来讲,人们一般将其定位于培养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强调研究生应该具有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的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不可否认,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正在或将会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对研究生批判精神与责任意识教育的疏忽与匮乏,极易导致危害性甚至严重的社会后果。爱因斯坦曾经意味深长地告诫道:“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2]。”在关注研究生专业技能锻炼的同时,侧重其社会责任感培养与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从而抵制现代性视域下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研究生群体的侵蚀,这是国家对高校尖端人才培养的深切期望,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保障。伴随着责任这一现代社会重大的基础性问题,对研究生责任教育的研究将成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二、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共享体系的理论背景及其研究依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世界范围来看,研究生责任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罗斯林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政治排斥》一书中提出当代研究生教育忽视对政治责任的培养。戴继天在《论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独立建构》一书中将责任作为研究生德育理论的一个要素,提出要侧重对研究生群体进行责任、权力、廉洁统一观的教育。刘顺厚在《研究生德育绩效及其评价》一书中将责任尤其是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理想导向,并与舆论导向、目标导向、行为导向相结合构建研究生德育的导向机制。还有一些学者集中研究了责任教育实效性问题,认为实效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后产生的实际结果,是一种被人们所感知所认识的客观存在。它反映某一地区、学校在某一时期的责任教育工作的达成度,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沈壮海认为,人类有效意识的发展、演进既规定着同时也呈现了我们探讨实践活动有效性问题时应该把握的基本内涵,即实践活动有效性首要的是结果的有效性问题,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

综观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生责任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内容、导向以及实效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不可否认,当前对研究生责任教育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首先,从研究内容与层次上讲,理论支撑不够,缺乏体系化建构与深层次反思。其次,从学科视野上讲,局限于德育学视角,缺乏哲学、政治学层面的理论基础与深层反思,欠缺对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时代发展对研究生责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的敏锐把握,尤其欠缺对社会责任缺失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在研究生群体身上的映射性研究。再次,从研究方法上讲,过于倚重从课程的理论构建研究来解决问题的研究范式。最后,在培养主体上,忽视高校以外主体在研究生责任教育问题上的积极能动作用,欠缺从高校以外的路径研究教育体系问题(如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协同教育)。总体来讲,当前研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层次上都远远不够,需要学界努力实现对研究生责任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化与视角拓展。

教育信息共享视角正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前沿视域对研究生责任教育问题的拓展性研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化改变着研究生责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流程,也改变着研究生责任教育的传递纽带与研究内容。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中最明显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共享性。当信息作为服务于大众的资源,将不同终端的数据通过网络在公共场所展示时,它就会成为一种共享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了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对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体系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高校与政府、社会建立教育信息共享体系的研究,更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三、建立SSP范式的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共享系统

建立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共享信息系统,实际上是寻求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路径与方法的多维协同机制。这一协同机制至少涉及责任教育信息结构(Structure)、责任教育信息制度安排(System)与责任教育信息绩效(Performance)三重维度。SSP范式是基于Structure、System、Performance三重维度,从高校与政府、社会的信息共享出发探讨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问题。SSP范式从概念、学科、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机制、价值取向上实现对传统研究生责任教育研究的多重超越。

首先,在主体结构(Structure)上,实现“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对“高校”这一维主体的超越。

长期以来,在研究生责任教育问题上,仅局限于高校的封闭式教育信息,政府和社会力量很难介入,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弊端。SSP范式就是要建构研究生责任教育不同信息主体的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这一范式可以提高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在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的重复浪费,从而达到节约社会成本、合理配置研究生责任教育资源的目的。

其次,在教育制度安排(System)上,实现“协同机制”对单一理论教育构建的超越。传统的研究生责任教育,不外乎在研究生课程中进行“点缀”式引申,或者偶尔开展专门性理论宣传。这些做法不仅信息量贫乏,而且信息源滞后,很难真正打动学生内心,从而难以实现预期目的。SSP范式讲求以实践能力和情境结构化整合为契机进行研究生责任教育,以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开放性的实验项目、参与式的情景体验,丰富研究生责任教育的信息面,提升信息层次,使研究生能够在反思批判和自主学习中强化责任意识。

再次,在教育信息的绩效(Performance)上,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实现对传统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单纯的超越。以公共性为研究生责任教育的根本价值尺度,是对以往研究中过分强调教育活动数量、形式的片面倾向与思维定势的突破。以公共性价值尺度来衡量研究生责任教育,实质上意味着应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与为他人负责的担当行为。这一方面意味着研究生“能够领悟责任主体与客体间的客观关系,并在领悟中明晓应然的观念和准则”“真正的责任关系,只有在主体之间的责任交往关系中,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3]。”另一方面,还意味着现实的担当,将这种社会责任意识行为化。研究生在以自我为主体的同时,“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把对方也作为主体,在责任交往的基础上完成主体间的责任互动。为他人负责实际上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回应对方的呼唤、满足对方的需要。”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范围之内,而是融入到自我与他人共同构筑的广泛的责任领域中去。

从目前对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分析来看,目前鲜见将SSP范式应用于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中。这一范式得以架构的前提,不仅在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和传输技术的提高,更在于研究生责任教育的信息标准化与规范化,即用机制建构的形式予以保证。SSP范式强调研究生责任教育信息体系是一项“协同”的系统工程,力求各教育主体单元(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在“结构-制度-绩效”多维中有机共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研究生责任教育研究的深度与有效性。

[1]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3.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宜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3.

[3]荀明俐.政府管理责任公共性诉求的基本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2(2):37-40.

Study on the Framework of SSP Information Sharing in Postgraduate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XUN Ming-li,ZHENG Wen-xi,XU Y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The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ends to fragmentation,discipline and computer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Postgraduates are weak of responsibility,and it can easily lead to harmful social consequences. Information sharing is theory deepening and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The SSP paradigm is to explore“shared responsibility”of graduate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nd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hree dimensions——the government,universities and socialist,which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system arrangement and performance.This is a positive explor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based on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achieving multiple transcend surpassing traditional subject,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modernity;postgraduate;responsibility education;information sharing

G643.1

A

1672-9617(2014)01-0095-03

(责任编辑 祁刚)

2013-10-20

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JGXM_HLJ_201202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D081)

荀明俐(1979-),女,黑龙江安达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政治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范式现代性研究生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浅空间的现代性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