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海峡两岸张其昀史地学研究
2014-04-10杨婉婷
杨婉婷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近三十年来海峡两岸张其昀史地学研究
杨婉婷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张其昀是近代学界亦官亦学的闻人,不仅承继浙东学人经世致用的务实风格,而且吐故纳新,在史学、地学、哲学、教育、国防建设、中外交流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近三十年来海峡两岸关于张其昀史学的研究成果颇丰,呈现出以下特征:台湾研究者和成果多于内地;记叙其生平成就的回忆性文章居多,学术论文偏少;专题性的著述居多,综合性的文字偏少;对张其昀史学的不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同时表现出一些不足,尤其是大陆学界对张其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面较狭窄,评价不够中肯等等,从中可以管窥将来学界的研究趋势,即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相关学科的研究;促进研究方法多样化等等。
张其昀;史学;地学;史地教育;史地施用
张其昀(1901-1985),字晓峰,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中央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干事兼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评议员,浙江大学史地学系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长、史地教育研究室主任、文学院院长、训导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考试院考试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1949年6月,渡海赴台,又历任“总裁办公室”秘书组主任、“中央宣传部长”、“中央改造委员”兼秘书长、“中央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长”、“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国防研究院”主任、“国民大会”代表兼主席团主席、“总统府资政”、台湾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等,并创办中国文化大学。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对张其昀的生平、思想、学术活动等展开了多元研究,尤其史地学研究涉及张其昀的著述、史学贡献、地学成就、史地教育思想等诸多学术领域,成果颇丰。这里的“史地学”指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而是指史学和地学。现将近三十年来海峡两岸对张其昀史地学研究成果的线索梳理如下。
1.以史地学师承学谊为研究线索
以张其昀史地学师承学谊为主的研究始于1982年,这些撰述以张其昀生平为基线,考证了其家学、师承、学谊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这方面台湾的成就远丰硕于大陆。著作方面,潘维和主编的《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是张其昀研究的最早史料,全书收入5篇对张其昀的庆寿序辞、104篇张其昀的自序自述、12篇传记资料、41篇人格风格研究文章、54篇思想学术研究文章和63篇志事与功业研究文章,较全面地反映了张其昀的生平履历和学术成就。1985年张其昀逝世后,由其创办的中国文化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纂委员会”,先后编辑出版了《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以张其昀的友人、同事、学生等所作的54篇纪念文章为主,以一些报刊等新闻单位所发表的社论、特稿为辅,此外收集有家属祭文、挽诗、挽词、挽联、挽幛等。《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由宋晞作序,同样以50余篇纪念文章为主体,此外还收集了10篇论文,正文前置数幅照片,后附纪念诗、画等。最先为张其昀先生作传的是1979年由美国的包华德主编的沈自敏译的《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一分册(第24-26页)中收录的《张其昀传》,此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出版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的一部分译稿,因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后张其昀的弟子宋晞所作的《张其昀先生传略》,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张其昀的生平行谊。王永太的《凤鸣华冈——张其昀传》,集中撰述了张其昀的家世、师承学谊、成就等,全书附有张其昀部分学术著作年表和大事年表,对后人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论文上,硕博学位论文方面,如郑素燕《继承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记张其昀的生平及其言论》,系统地回顾了张其昀的生平师承与主要思想[1],张白丁《张其昀现代化思想研究》,围绕张其昀的师承学谊和生平经历,探讨了其现代化思想的各个层面[2]。学刊论文方面,大陆学界关注张其昀的生平师承和学谊交流较多,着墨程度不一,如郑素燕的《1949年前张其昀的人际网络》网点式分析了张其昀的师承学谊,何春晖、胡岚的《竺可桢与张其昀交谊考》直接论述了张其昀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关于南高学派、史地学派、学衡派、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思想与时代》等等的专题文章中也有部分论及张其昀史地师承与学谊,如许小青的《张其昀与南高学派》就考察了张其昀就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的学术活动和思想师承[3],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上》,分析了南高史地学派的形成,论及张其昀作为史地学会最早一批会员,对该学会的贡献[4];其《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下》,通过分析史地学派的人员组成和学术旨趣,探讨了张其昀在学术团体中的重要地位[5]。沈卫威《“学衡派”史实及文化立场》,论及张其昀参与“学衡”团体学术活动,并主持《国风》和《思想与时代》两份学刊的事迹[6]。彭雷霆、罗福惠《人文与科学并重:〈国风〉抵抗日本侵略的救亡主张》,论述了张其昀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国风》杂志的贡献[7]。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认为《思想与时代》月刊作为一份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人刊物,它得以创办并维系相当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张其昀个人在学术道路上缔结的人际网络,特别是同重要政治人物的良好关系,赢得了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并进一步反思了现代学人与国家权力之间如何协调以谋共生的问题[8]。此类专题性文章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2.以史地学术为研究线索
在总体论述张其昀史地学成就方面,钱茂伟在《现代浙东学人张其昀的史地学成就》一文中指出,张其昀写史,重视以“思想”驾驭史料,他把宋代看作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并以修中国通史为己任。在中国文化的系谱上,张其昀把孔子、孙中山、蒋介石列为一系,他的历史人物研究中,所下功夫最深、着墨最多的就是这三人,钱茂伟认为张其昀的主要研究方向以1949年为分水岭,此前以地理为主,此后则以历史为主[9]。宋晞《张其昀先生对国史研究的贡献》,提出张其昀在史学上受益于柳诒徵教泽最多者有三,一是方志学,二是图谱学,三是史料学;总结了张其昀国史研究的特点,即重视地理学知识,时空合一,主张历史演变与地理分布相结合;重视文化史,尤以思想史为重心;重视世界史,认为研究中国史,必须兼及世界史;国文并茂,以增强读者对史实的了解[10]。倪渭卿《记华冈兴学的张晓峰先生》,认为地缘与人才的分布有一定关系,张其昀循浙东学派的渊源,师承柳诒徵,而后成为历史学家不是偶然。文中还将近代史学划分为四大派,把张其昀与张荫麟、吕思勉等人一起归为“从历代史实与制度予以探索”的制度派[11]109-112。潘重规《追怀创办人对敦煌学之启导》,追述了张其昀早在西北考察时即开始从事于敦煌学的经历,后又在文化大学设立敦煌研究所,大力推进敦煌学的发展,及至首创的《敦煌学》杂志得以刊行,遂成为国际敦煌学的先驱[11]38-41。贺忠儒《业师张晓峰先生对中国地理学术的贡献》,认为张其昀的地理思想一直引导着中国地理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他提倡区域地理、钻研历史地理,开拓中国政治地理学、推广地理教育、与竺可桢等人发起中国地理学会,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和发展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对中国的地理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448-458。韩光辉《张其昀及其历史地理学贡献》,把张其昀誉为继张相文、竺可桢之后,在近代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对其历史地理学学术思想和贡献进行了总结,而且在周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其代表作之一《中华五千年史》并非旧式史著,应属其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成果和结晶[13]。
在史学思想方面,宋晞《张其昀先生对台湾文化与教育上的贡献》,指出张其昀一向注重台湾本土文化和精神,曾撰写《台湾史纲》,以文化层来划分历史时代,于修史中彰显台湾精神[14]。王瑞《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怀:以探析张其昀学术思想为中心》,认为张其昀在传统分崩离析的20世纪担负起了传承道统的重任,更推动了中西交汇的时代机遇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15]。另外,王瑞《新人文主义史学研究》,概述了张其昀的史学思想、治史体例和治学方法,结合文本细致地梳理了张其昀史学思想的渊源和发展,并着重从《中华五千年史》分析张其昀著史体例的特色,指出张其昀治学重视会通、务实、笔削、左图右史、专注,并十分注重资料的搜集工作,认为张其昀既汲取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又牢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土壤[16],但西方新人文主义理论的“选择”“克制”“平衡”并不完全适用于分析张其昀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礼”“中庸”,在史学思想的梳理上过于求新,要基于原著文本,用整体的、长时段的历史观来解析张其昀的学术思想历程和历史活动。
在具体著作方面,关于《中华五千年史》,邓景衡《张晓峰先生之地理学思想》,指出该书的特点在于以时空为经纬,以思想史为重心,以世界史为背景,综合史料,取精用宏;内容繁富、条理井然、体例新颖,认为该书的重大贡献在于“对历史地理之究明”[17]1009-1046。王成圣《游踪万里心怀天下》,指出该书效仿春秋笔法,“为我民族建立大是大非的准则”。文中还提及较少为研究者关注的张其昀的都市史研究,罗列其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著述,总结出其史地兼治的风格[12]402-421。关于《遵义新志》,王永太《张其昀与〈遵义新志〉》,指出该志中关于土地利用调查工作和相对高度的研究,属中国地理研究中的两项首创,在编纂规范上也有较多值得借鉴之处。此外,参与该志编写的学者后来大多成为某学科领域的开创者或专家,如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侯学煜、任美锷、熊毅、施雅凤、陈述彭、毛汉礼、陈吉余、谭其骧、谢义炳、涂长望十人,使该志成为专家修志的典范[18]。关于赴台以后张其昀主持编纂的《清史》《金史》《中华民国地图集》《世界地图集》等典籍,王永太《凤鸣华岗——张其昀传》就张其昀的编撰过程、体例、时人评价以及当时学人对《清史》编撰问题的质疑进行了论述[19]。
3.以史地学的施用与教育为研究线索
在史地学施用方面,沈卫威《对民国时期建都问题论争的回顾》,论及张其昀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者对民国建都问题长达20年的关注[20]。何方昱《学术、媒介与政治——论20世纪40年代〈思想与时代〉月刊社关于建都之争》,探讨了张其昀关于首都的地略思想,指出当时发生在历史学家钱穆、贺昌群和人文地理学家张其昀、沙学浚等人之间的讨论,是基于谋求国家均衡发展的共识之上的学理性质的讨论[21]。任美锷《学贯史地、博学勤奋、谆谆教导、万世师表》,指出张其昀以顾炎武、顾祖禹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为指导,成功地完成了1934至1935年的西北人文地理调查;并于1941年发起徐霞客逝世300周年纪念会,出版纪念论文集,开中国徐学研究的新纪元[12]188-193。郑素燕《张其昀与东北问题述论》,提出东北问题是张其昀高度关注所在,张其昀通过实地考察东北在中国所占地位,用历史地理学理论剖析了东北沦陷原因,提出了解决东北问题的基本原则,并在1946年提出东北重建方案[22]。在国防建设方面,郑素燕《国防问题丛谈——浅论张其昀的国防思想》,概括了张其昀作为一个史地知识分子对中国国防出路的思考,综合性地归纳和总结了张其昀的国防思想,并对史地学与国防思想的结合施用作了创造性的说明[23]。赵继刚《抗战时期张其昀国防建设思想研究》,分析了张其昀的国防建设思想的产生与内容,尤着重对教育与国防关系的探讨,并对张其昀的国防建设思想进行了较为中肯的评价[24]。
在史地教育方面,区志坚《人文地理学与地理教育学的发展:张其昀的贡献》,着重张其昀“人文”“地理”“教育”的“知识资源”分析,探讨了张其昀人文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思想,并运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史料,论析了张其昀地理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发展[25]。徐圣谟《张创办人与华冈制图事业》,论述了张其昀不仅认为测量制图与地理研究关系密切,而且非常推崇孙中山的一些“实学”观点,如地理、地图是经济建设之基础。正是在张其昀的努力下,华冈制图事业从无到有,渐具规模,文化大学地理系也形成了自己重视测量和制图的特色[12]438-443。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提出张其昀在地理教学中把当时国际上水平最高的学术著作引入课堂,培养学者型的人才,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研究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将其誉为中国当代人文地理学创建者之一,指出他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政治地理、历史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皆有突出贡献。此外,张其昀早年编写的《高中本国地理》,在当时与林语堂的开明英语和戴运轨的物理教材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中学教材[26]。王骧《张其昀编写的地理教科书》,总结了这本教材行文流畅、广征民间谣谚和文人诗句的风格,而后来王骧本人广泛搜集地理谣谚,撰文《地理谣谚谭》,就是由于学生时代受到该教材的影响[27]。颜士之、许为民《张其昀史地结合思想与浙江大学史地系办学特色》,回顾了张其昀创设浙江大学史地学系的历程,并通过该系与同期其他大学相比,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产出、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大后劲的事实,来说明通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并反思了当前高等教育体制造成了人才过分专业化与当前社会对复合型通识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28]。
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张其昀史地学的研究大体呈现如下特征。
1.从研究者来看,以台湾学人居多,大陆学者偏少。这可能与张其昀后半生一直在台湾生活、工作有关。在20世纪80年代,从事张其昀研究的基本上为台湾学人和海外学者;90年代,大陆学者才逐步重视张其昀研究;自本世纪以来,该研究在海峡两岸均有所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张其昀的学术思想价值越来越为大陆学者所关注,张其昀作为一位著名的现代浙东学者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然而从总体来看,大陆的相关研究与台湾相比,在量上仍有一定的差距,这点从两岸有关张其昀研究的著述的比重中不难看出。但这也表明了大陆张其昀研究的潜力和价值。
2.从体裁上看,在张其昀史地学研究的著述中,以记叙其生平的回忆性文字居多,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性的学术论文偏少,大部分学术论文皆系大陆学者所作。这两种体裁的文字作为张其昀研究的著述的组成部分,对后人的相关研究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和作用。记叙生平的文字重在叙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学术论文重在分析比较、评价论述,更具有规范性、独创性和理论性,为后人进行该项研究提供了不同层面上的参考尺度。
3.从内容上来看,以专题性的著述居多,综合性的文字偏少。在专题性的著述中,学界对该项研究中不同专题的关注程度又是不尽相同的。毋庸多言,张其昀在现代学术史中以其史地学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名世,这是当前颇为一致的看法,因此在专题性的著述中,以总结张其昀的史地思想、教育理念以及他在地学和教育上的成就和贡献者居多;纯粹研究其史学者次之;文化及其他在数量上又次之。
4.从不同领域内的侧重点来看,在史地教育方面,当前大陆学者尤为关注张其昀在浙大史地系的教学实践,如浙大档案馆员毛文婷《张其昀与浙大史地研究所》,以校史档案的形式简要说明了张其昀在浙大创办和建设史地研究所的教学实践[29]。台湾学者则更为关注张其昀在台湾的教育实践,且不限于史地方面,还有对整个台湾教育发展的贡献,如建设高校、建立联考制度、施行免试升初中、一手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等等,如李俊霖《张其昀之教育思想与实践》,专门探讨张其昀至台湾后的教育思想和实践[30]。在地学方面,张其昀的史地合一的历史地理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史学方面,学者更多地关注张其昀生平最满意的著作之一《中华五千年史》,尤其是张其昀时空结合的思想。
对于近三十年来的张其昀研究,应肯定已取得的成果,但仍要看到其未涉足的领域及研究中的不足。回顾张其昀研究的学术史,张其昀研究的趋势可以从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中管窥。
1.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通过回顾,可以清晰地发现当前学界在张其昀研究中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构成了该研究的主体部分,研究范围仍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地。比如当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地理、历史、教育和文化四个方面,把这四个方面作为对张其昀以千万字计的著述的概括和归纳显然是不够的,而在史地学研究方面则要更加注重其在张其昀学术上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如作为中国战略学的开创者,他的军事思想和国防观点亦不容忽视,因而在张其昀史地学施用问题研究上还有余地。此外,透过他的宏富著述,应该去思考他的治学态度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他的史地学术思想的渊源、发展、形成、完备和后学影响的过程梳理,以及他作为一个参与时政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具体历史事件中所产生作用的多角度评价等等,不要把张其昀台湾和大陆的史地治学与实践割裂开来,要根据时代学人关于史地学方面的交谊和争鸣,全面地评价张其昀这一人物的史地学术和实践。总之,要不断挖掘资料,扩大研究的范围。
2.深化相关学科的研究。以史地教育为例,学界多关注张其昀在部分高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但是并没有将其学承、治学和教学以时空关系进行坐标式的梳理总结,在时间上的先后方面仅关注某一领域的梳理,而没有对其具体著述上进行时代背景的分析,从而得不出多领域的影响和变化发展;在空间上的转移梳理,现在的研究呈现出割裂式的一花独秀特点,仅仅以包含张其昀的区域学术团体为研究对象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重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可以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时段或时间点来挖掘他与这一时期的学人的交往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带来的史地教学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这种梳理工夫是极耗时耗力的工作,但对张其昀研究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中,仍然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纵深地挖掘。
3.研究方法可以多样化。文献分析法是当前进行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要通过广泛搜集、考订和分析史料来实现观点的建立和理论的完善。但文献的选择和引用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的选择、思维和判断过程,需要综合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统计学的计量理论可以在宏观上归纳、分析张其昀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研究他的史地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等,通过教育学的大学教育理论来分析张其昀在不同高校不同时段所呈现出来的史地教育思想的应用和发展等等。同时要在稳步创新的基础上,挖掘张其昀史学研究的社会意义,既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现实感,又有严谨敦实的学术价值。
[1]郑素燕.继承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记张其昀的生平及其言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张白丁.张其昀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3]许小青.张其昀与南高学派[J].近代史学刊,2010(第7辑).
[4]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上)[J].东方论坛,2006(5).
[5]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上)[J].东方论坛,2006(6).
[6]沈卫威.“学衡派”史实及文化立场[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7]彭雷霆,罗福惠.人文与科学并重:《国风》抵抗日本侵略的救亡主张[J].安徽史学,2007(2).
[8]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96-110.
[9]钱茂伟.现代浙东学人张其昀的史地学成就[J].浙东文化研究集刊,2005(2).
[10]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0:99-116.
[11]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编纂委员会编.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
[12]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张其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0:448-458.
[13]韩光辉.张其昀及其历史地理学贡献[J].中国科技史料,1997(1).
[14]宋晞.张其昀先生传略[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0:55-92.
[15]王瑞.“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怀——以探析张其昀学术思想为中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5.
[16]王瑞.张其昀的新人文主义史学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17]潘维和主编.张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
[18]王永太.张其昀与《遵义新志》[J].中国地方志,2005(2).
[19]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30-158.
[20]沈卫威.对民国时期建都问题论争的回顾[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1]何方昱.学术、媒介与政治——论20世纪40年代《思想与时代》月刊社关于建都之争[J].求是学刊,2008(2).
[22]郑素燕.张其昀与东北问题述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4).
[23]郑素燕.国防问题丛谈——浅论张其昀的国防思想[J].安徽史学,2008(4).
[24]赵继刚.抗战时期张其昀国防建设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13:4.
[25]朗文香港教育.中国的自由教育——五四的启示[M].培生教育出版北亚州有限公司,2001:199-223.
[26]刘盛佳.张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学术成就[J].地理学报,1993(4).
[27]王骧.张其昀编写的地理教科书[J].民国春秋,1994(1).
[28]颜士之,许为民.张其昀史地结合思想与浙江大学史地系办学特色[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29]毛文婷,张淑锵.张其昀与浙大史地研究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0]李俊霖.张其昀之教育思想与实践[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3.
A Review of Chang Chiyun’s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Yang Want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ang Chiyun, a swell in politics and academia, both inherits the eastern Zhejiang scholars’ pragmatic style and makes new achievements in historiography, geography, education, philosophy, national defense, foreign exchange and other fields by exhaling the old and inhaling the new.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research regarding Chang Chiyun has appeared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more related researchers and works in Taiwan than on the mainland; there are more articles narrating his lifelong achievements and correlative memories than academic papers; there are more monographs than comprehensive ones; there appear diversified perspectives of the research of Chang Chiyun in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Meanwhile, the research shows some disadvantages that scholars, especially mainland scholars, pay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research of Chang Chiyun with too narrow a research scope and too incomprehensive and subjective an evaluation, from which the future trend in the research of Chang Chiyun can be expected with a view to further broadening the research field,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etc.
Chang Chiyun; historiography; geography;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education;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application
2014-09-25
杨婉婷(1990-),女,湖北荆州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2级硕士。
K207 K90
A
1008-293X(2014)06-0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