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古典诗词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美育的思考

2014-04-10马银华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陶渊明苏轼美育

马银华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关于古典诗词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美育的思考

马银华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悠久而灿烂,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可谓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许多名篇佳作不仅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而且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人格和道德的感召力。古典诗词人格美育就是从中选取能体现我们民族优良人文品格的经典性作品并挖掘提炼出其有思想价值的人格元素,在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心灵净化。

中国古典诗词;大学生;人格美育

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大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作品都体现着时代的良心和人类精神的光华,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家,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大都关注现实,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人格精神的光华。像屈原正道直行、独立不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陶渊明归隐南山、耕种田园、东篱赋诗、自甘淡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杜甫忧国忧民、“愿天下大庇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苏轼屡遭贬谪、依然高唱“大江东去”、“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怀等,都展现出了人类高尚的精神人格。他们的诗作美,人格更美。他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面对人生磨难并不甘消沉的乐观旷达,在污浊黑暗的现实面前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对我们今天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铸造其思想人格的有力精神武器。

面对中国古典诗词这份独特的思想文化资源,在组织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时,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诗词艺术鉴赏课,也不能仅仅把它作为诗词知识课,而是要从大学生人格成长这个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格美育。因此,如何从中国古典诗词当中选取能体现我们民族优良人文品格的经典性作品并通过对这些作品思想内涵的提炼和分析来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健康人格便成了当前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话题。下面主要就近年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格美育情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思考。

一、从大诗人身上提炼最有思想价值的元素进行人格美育

古典诗词作家身上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格,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教师首先应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对作品展现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怀进行深入挖掘,给予精确提炼。下面主要以陶渊明、苏轼这两位最具传统文化品格的诗人代表为例,展示一下如何从古代诗人诗作中挖掘提炼最有思想价值的人格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1、陶渊明:委运任化、真纯恬淡的自然人格

陶渊明一生经受住了贫穷的考验,抵挡住了功名富贵的诱惑,超越了文明异化之苦带给人的悲情,扑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山水田园。在他的田园世界里,有人间烟火味而无社会的嘈杂喧闹,有浓浓的人情味而无官场的世俗气,他用带着无限爱意和纯真的心灵倾听到来自自然田园的天籁之音,并用他生花的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净化人类心灵的田园之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饮酒》)[1]

(p247)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1](p461)

读着他这些悠闲愉悦的诗句,我们和诗人一样也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悠闲超然,什么是怡然自得。陶渊明拒绝乘坐载满血与火的文明列车,顶住了来自社会文明的诱惑,特别是历代文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欲望,毅然决然地斩断了功名富贵这一役心之物,梁启超先生说陶渊明“一生都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2](p278)。为了精神不受损伤,心灵不受污染,诗人宁愿忍冻挨饿,固守穷困。正如在《感士不遇赋》所说:“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血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韫袍之为耻?”[1](p433)在他看来有比饥饿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人格尊严,宁肯身体饥饿,不能精神残缺。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固穷守志的品格,对我们这些在名利面前精神日益变得虚空浮躁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味不错的清醒剂。

文明代表着人类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只顾一味的向外追求财富和功名,恰恰忽视了生命内在的本质特性,因而在文明进程中变得日益孤独无据、焦虑仿徨,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宿感。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境界正好为人们灵魂的皈依提供了一个庇护所,成为人们心灵家园的寄托。

因此,讲解陶渊明其人其诗时,我们不过多分析他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而是重点强调他的人生经验及其委运任化、真纯恬淡的自然人格对我们今天经济时代的人性异化、精神残缺的修正弥补作用。

2、苏轼:随缘自适、忘怀得失的诗性人格

在讲大诗人苏轼作品时,也不过多强调他诗才词艺,而是把重点放在提炼他身上不计得失的旷达胸怀方面。在中国诗词文化史上,苏轼的人格心理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仕途名利场没有把他同化为汲汲功名、虚伪弄权的俗吏政客;长期的流放贬滴生涯也并未使他退化为“万事不关心”、只求一己之安的避人弃世的散人隐士。他“居庙堂之高”,则解危济困,为君分忧;“处江湖之远”,则关心民瘼,泽惠于民,无论在朝在野,穷达祸福,他的报国之情都未曾有所减损。苏轼的一生以自己独立不惧的人格力量藐视逆境,以旷达的胸襟达成对苦难的超越,最终完成了对一己人格操守的完善。

诗词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与其精神融合,那么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过各种人生境况的一种力量,可以让人从中获得一种坚毅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担当精神。文革中蒙难而死的张志新烈士在被迫害时曾反复默念苏轼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诗句,以此来自我激励,她相信自己的清白,把这两句诗作为她在人世最后日子里的精神支柱。张志新烈士临死前默念这两句诗出自苏轼南贬北归时所写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3](p153)诗人年老投荒,以六十二岁之身被贬斥到僻远的海岛,过着“食无肉,医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甘泉”的寡淡日子,但苏轼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战胜了种种磨难,超越了生死祸福,终于迎来了北归的诏书。当他乘船跨渡大海,穿越雷州海峡北归时,他的心犹如天地明月般清明澄净,此时,他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与自然合一、荣辱不惊的天地境界。“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两句诗就是他这一心境的自然流露,表现了这位老人虽历经忧患而依然胸怀坦荡的人生态度,这种由内在的生命修炼和体认带来的一种理性的成熟和智慧的通达,就是人们称之的“人文英雄”。

因此,我们在讲授苏轼的诗词作品时,要让学生透过作品的思想境界,感受苏轼身上那种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险而不惧的忠正刚直的人格情怀,学习他不计个人利弊得失、在磨难面前不惧不馁、不悲不弃的胸襟气度,从而培育大学生关心现实、积极用事、于逆境中奋起的精神品格和耐挫能力。

二、采用主题设计单元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格美育

1、五大主题设计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紧扣大学生人格美育这个教学目标,打破原来诗词发展的历史线索,并超越中学作家作品赏析式讲解,采用主题设计单元的方式,即结合当代大学生人格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从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提炼出数个相关的主题,并以这些主题为中心选取作家作品。经过多次反复深入探索,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提炼出爱情相思、家国情怀、理想信仰、自然山水、人生感悟五个主题,且每个主题单元一般选取两位最能展现这个主题的作家作品进行教学,在讲授作家作品时尽可能让学生感知诗人心路历程,走进诗人人生。

如:

爱情相思单元选取了李商隐的爱情诗与爱情观以及李清照的相思词与爱情生活;家国情怀单元选取了《橘颂》与屈原的人格精神以及辛弃疾英雄情怀和爱国词;理想信仰单元选取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忧患诗歌以及李白的自信与悲愁;自然山水单元选取了陶渊明的自然生活和田园诗以及王维的山水诗和山居生活;人生哲思单元选取了李煜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歌与苏轼的人生磨难和生活情趣等等。

2、以现实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考虑到诗词这门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美育,而不是单纯地鉴赏诗词作品,它最核心的部分并非了解过去,而是与古人的精神世界实现沟通,进行对话:学生只有将自己尽量地融入进去,打破时间的隔阂,把解读经典作品和联系自我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实现古今之间的对话,才能得到来自诗词文化的精神滋养,获得人格、品位方面的真正提高。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内容编排的过程中特别设计了一些问题,供学生课上课下讨论思考。每个单元设计几个当下大学生较为关注并贴近他们当下思想心理的问题,引发他们探讨的积极性,以便能在学习中尽快地融入自我,消除古今隔膜。如我们在讲到第一单元爱情相思主题时,会让学生思考讨论:今天的你们如何谈恋爱,什么样的爱情让人历久弥新?第二单元家国情怀主题,会让学生思考讨论:今天该具有怎样的爱国情怀?第三单元理想信仰主题,会让学生思考讨论:今天是否需要信仰,如何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第四单元自然山水主题,会让学生思考讨论:今天该树立什么样的自然山水意识?第五单元人生哲思主题,会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打击,如何使生活更有情趣?

这些思考讨论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人生社会、理想信仰以及自我价值等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有的学生还撰写了相关论文,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三、抓住诗歌艺术的特点进行人格美育

1、营造氛围,启迪学生心扉

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在教学中,承传中国“诗教”传统,通过名家吟诵,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通过多媒体动漫,声画观赏等审美活动,营造诗词意境,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浸染其中,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开启心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陶冶和人格美育。

2、创设“心理场”,引发情感共鸣

虽然多媒体已成为大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在塑造灵魂的人格教育中,不能用以取代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教育者。一个优秀的教师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讲课艺术创造一个活生生的、富有创意、充满感情的、洋溢着热烈气氛的“心理场”。在这里,教师恢弘的人文情怀,独立的思想观点,开阔的视野,宽容的胸襟,从容与亲切的教态,优美的气质、风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不自觉受到这个磁场感染,随同教师同感共振,一同进入诗词艺术境界,自然而然,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3、多元对话互动,尊重个性成长

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提供较多的机会如发言、讨论等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尽可能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使他们见解共享、情感交流、行为合作,使其在诗词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秘诀,进而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摸索,我们的课堂授课方式实现了多元的对话互动,其中有讨论形式的、辩论会形式的、报告会形式的,学生发言踊跃,积极性较高,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下还写下发言稿和心得体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想品格成熟和个性心理成长。

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决非一门课就可以完成得了的。中国古典诗词人格美育只是其中的一个试点,光靠这样一门课对大学生进行人格美育、人文素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多个人文学科的共同协作。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丰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挥好传统文化对实施大学生人格美育的积极引导作用,为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刘乃昌.苏轼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

(责任编辑:张希宇)

G633.3;G641

A

2095—7416(2014)01—0138—03

2014-01-02

马银华(1965-),女,山东莘县人,文学博士,山东管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陶渊明苏轼美育
你好,陶渊明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陶渊明 饮酒》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