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背景下高职院校知识女性的素质建设

2014-04-10何晓丹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工中国梦素质

何晓丹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工会,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国梦”背景下高职院校知识女性的素质建设

何晓丹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工会,福建 福州 350007)

在“中国梦”背景下,高校女教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好高校女职工的素质建设呢?要加强领导,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满足需要,加强人文关怀为着力点;以科学管理,加强校风建设为支撑点;以岗位成才、帮扶青年为侧重点;以争先创优、建功立业为突破点。

中国梦;女教工素质;制度建设;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引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激发了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教育担负着强国富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落实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从每个小小的梦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数量较大的群体,她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追求,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养成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中国梦、教育梦”的传播与推动。为此,工会女工组织要以人为本,引导女教工把“中国梦”最大限度地融入生活与工作中,关注自身的各方面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品位,与时俱进,在新的生活中创造出新的自我、新的成绩,做新时代的女性,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一、充分认识提高女教工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时代的进步为女教工提供了展现才能的机会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要使学校充满活力,就必须激活女教工这支重要的人力资源潜能。女教工能否实现自身的发展、体现社会价值,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要充分认识提高女教工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全面提高女教工素质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女教工在学校占有重要位置,已成为教学骨干或中坚力量。她们自强不息,锐志进取,以骄人的成绩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着”半边天“作用。女教工素质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女教工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是实现学校事业梦的重要保证。

(二)全面提高女教工素质是个人自我价值体现的需要。当前,广大女教工有幸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随着高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益凸显,也给女教工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务中,为获得尊严,求得发展,谋得幸福,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素质树地位,以素质求平等,以素质求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女教工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三)全面提高女教工素质是迎接新挑战的需要。面对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推陈出新,每位女教工在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增多的同时,也将承受随之带来的新挑战,新压力。为此,提高女教工的文化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女教工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迎接挑战,增强竞争能力,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高校女教工成长发展的制约因素

高校是女性人才集中的地方,她们以知识性女工的自身优势在教学、教研、管理等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证明了女教工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岗位上的女教工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受到了制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制于传统观念,缺乏内驱力。高校女教工虽然整体素质高于其他行业的女性,但“男强女弱”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由于接受过高等学校教育,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且就业比较安稳,容易安于现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提高学历、晋升职称的期望值逐渐下降,缺乏竞争意识,自我成就动机偏低。

(二)自我角色定位不清晰,导致生活失衡。作为高校女教工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兼任多重角色,追求多角色的完美和谐是高校女教工的角色理想和价值理想,他们在各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不同角色的期望值与现实中相互矛盾,造成生活失衡,身心疲惫。

(三)受自身特点制约,职业倦怠出现。高校女教工随着“幸福感”观念的理解和增强,把家庭作为最温馨的港湾,家庭化倾向较重,青年女教工一旦步入孕育期,时间的分配的重心中则转移到家庭,教学受到影响,科研工作也随之搁浅,工作中只求过得去,甘居中游,不求进取,因而业绩突出者不多,职业倦怠出现。

(四)受高校发展环境影响,容易产生挫败感。高校是先进知识的发源地,追求更高、更快、更新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永恒主题。青年女教工在教工队伍中属于资历较浅,加之经验不足,工作中处处小心谨慎,获得的发展机会较少,在各种项目的申报评比中经常处于劣势,挫折感因工作满意度的降低而增强。

三、提高女教工素质,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高校女教工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新形势对高校女教工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塑造女教工的崭新形象,展示女教工的巾帼风采是当前高校女教工工作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以下四方面有所突破:

(一)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增强更新现代意识能力,树立新观念。学习是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高校女教工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在学习中增长智慧,提高本领。当前党的十八大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在思想和观念上应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发展,按照时代的要求,及时转变观念,通过学习培育和确立起与学校发展改革相适应的新思路、新观念,树立和强化与新时期相适应的主体意识,通过学习不断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二)坚定信念,增强自身承受能力,确立新境界。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高校女教工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要务,进一步提高促进发展的自觉性,坚持个人理想、个人追求同学校的发展相结合,把工作岗位当成奋斗的舞台,勇当先锋,敢挑大梁,不断提高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在紧张工作中保持敢打敢拼的精神状态,克服传统的脆弱、胆怯、求稳怕变等心理状态,以素质树地位,不断追求人生新境界。

(三)开拓创新,增强岗位竞争能力,实现新跨越。高校女工具有传统女性的特征又拥有现代女性的特质,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又呼唤创新型、技能型女工。必须坚决破除安于现状、自甘平庸、甘当配角的传统思想,视事业为生命的一部分,热爱教育事业,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去,适应科学最新发展需要,牢固树立唯有创新,敢于开拓,才会发展的理念,始终保持创新的激情和创造的灵感,充分发挥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优势和多种潜能,靠与时俱进求得不断发展,努力实现人生新跨越。

(四)传承文明,增强人格魅力展示能力,塑造新形象。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女教工不仅是有知识,还应有美丽、有能力、有魅力,她们在工作中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为准则,展现出教育者的高尚言行、完美品德的教师之美,同时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包容理解,夫妻和睦,展示出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女性之美,她们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教育的发展,女教工还必须成长为精神的强者、师德的楷模、学生精神成长的导师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所以要塑造现代女教工新形象。

四、全面提高女教工整体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职工队伍的素质建设是学院的一项基础工程、一项根本性建设、一项长期性工作。女教工组织要在学校与女教工之间寻求有效结合,把素质建设工作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探索提升女教工素质的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

(一)以“加强领导、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要将女职工素质提升作为工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摆上党委年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科学的教育培训、科技创新、岗位练兵及劳动竞赛活动的长远规划及分年度的实施意见,结合女教工的特点和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实际,分门别类地建立一系列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和奖励机制,同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女教工的学习权利、发展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的落实,为女职工的素质提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引领职工个人与学院“一起追梦共建共享”。

(二)以“满足需要、人文关怀”为着力点。女职工组织应从满足广大女教工的意愿、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出发,一方面积极维护女教工的政治权利,通过宣传发动,积极引导女教工主动参与单位的各项政治活动,优化女性参政环境。另一方面,主动关心女教工的身心健康,从细微之处入手,体现组织人文关怀,给予女教工特殊保护(安排妇科检查,发放卫生费,提供孕期休息室,婚、产假期享受在职工资福利待遇等),尽可能地为女教工健康愉悦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郊外踏青,礼仪培训,花艺培训,健美操,瑜伽训练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化解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及时调整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三)以“科学管理、校风建设”为支撑点。女职工素质提升活动依托于学院的校风建设之中,学校的校风建设其核心内容是教育者的素质建设,女职工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工作态度,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作风建设内容则是女教职工综合素质的体现。校风建设是学院的一项基础工程,它有着科学的总体建设规则、制度规定、系统安排、保障体系,其根本目的是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干部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团结、奉献、务实、创新成为学院文化主旋律,以特色鲜明、措施有力的专题系列活动带动教风及服务能力建设的全面提升、深化。引导教师找到归属感与自豪感,由此形成一种责任感与荣誉感,表达心中的全部设想,焕发出工作热情,发挥出聪明才智,展现出自我价值与魅力,汇聚职工正能量,引领职工个人与学院“一起追梦共建共享”。

(四)以“岗位成才,青年帮扶”为侧重点。素质提升的任务最终落实在岗位成才方面,树立人才是办好一所高校的第一要素的观念。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实际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女教工自身从教专业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教育能力。制定“双师”素质培养计划,实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工作,对中青年教师加以重点培养,实行导师制度,老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要做好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对新教师实行完全的岗位培训,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缩短成才周期。引导职工思考如何去脚踏实地去追求和实现梦想,激发他们参与“中国梦”的热情。

(五)以“争先创优,建功立业”为突破点。把“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有机地融入到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工作中,组织开展以建功立业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劳动竞赛活动,结合职业院校实际,开展课件制作、说课比赛、机关公文写作比赛等,在广大女教工中努力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升女教工的岗位技能和服务水平,掀起“比技能,提素质”热潮。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方式、丰富载体、强化激励、树立典型等有效措施,保证“创争”活动的顺利开展,传递敢于梦想、勇于追求、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使职工形象直观地认知“中国梦”,共圆“中国梦”。

女教工的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高校女工组织以“紧密配合教育教学,提高科研业务水平”为根本宗旨,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女性素质、挖掘女性潜能、激发女性活力为目标,不断创新女性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机制,全方位营造有利于女性素质提升的氛围。用先进的典型启迪女性,用时代精神激励女性,用真诚扶助关爱女性,把广大女教工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学校发展建设主战场上来,从而进一步促使其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1]刘兴民.高校知识女性职业能力问题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04).

[2]赵红.影响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02)

[3]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蒋明霞.高校知识女性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2).

[5]赵树勤,张晓辉.关于我国高校女性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

(责任编辑:王友才)

D442.6

A

2095—7416(2014)01—0029—03

2013-12-25

何晓丹(1970-),女,福建浦城人,大学学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工会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教工中国梦素质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