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失衡中折翅
——苏联解体的两制关系视角解读与反思

2014-04-10张亚尹利平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解体斯大林

张亚,尹利平

(1.武警警种学院基础部,北京 102202;2.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政法研究】

在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失衡中折翅
——苏联解体的两制关系视角解读与反思

张亚1,尹利平2

(1.武警警种学院基础部,北京 102202;2.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苏联在两制关系问题上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必然代替而忽视必须利用,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艰难困苦,经济失力;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在实践上滑入单纯注重必须利用而忽视必然代替的泥潭,这直接引发苏联上层建筑领域的波动,导致政治失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深刻汲取苏联的教训,在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平衡中壮大自身。

苏联解体;两制关系;必然代替;必须利用

二十二年前,曾经盛极一时的苏联被永久地埋在了历史的冬天里。此后,关于苏联建设问题的种种讨论、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种种反思就没有停歇过。近两年,就有政论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专著《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两项重量级成果出现。本文拟从两制关系角度,运用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辩证统一规律,对此问题进行解析与探讨。

一、斯大林至契尔年科时期:片面强调必然代替,忽视必须利用,导致经济失力

1924年,列宁去世,继任者斯大林在当政初期严格秉承着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和开放政策。他指出: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在“一五”期间充分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从西方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并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后来,斯大林在与布哈林的争论中错误地否定了后者关于商品、关于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正确观点,引致苏联逐步走上了闭关锁国之路。1936年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并反复强调,苏联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能用自己的力量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一国建设”理论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在处理社会主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也包含了一些不正确的因素。

一是对自身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估计过于乐观。他认为苏联可以在与世隔绝的条件下按自己独特的蓝图建设社会主义。在一个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受到全世界无产者支援的国家里,是能够而且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1]此后,斯大林开始在理论上忽视并忘记列宁关于努力创造外部的经济、物质条件的论述,在政策上做空直至废除新经济政策。

二是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估计过于悲观。斯大林认为,“单是苏维埃国家的存在对帝国主义来说就已经是致命的危险了”,“只要苏维埃国家存在于世界上并且日益发展,帝国主义的任何成就都不会巩固”[2]。因此,斯大林严重看低两制合作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长期性。虽与美国一道筹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但却因顾虑而拒绝参加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

三是对两制之间的依赖性估计严重不足。斯大林虽然有时也正确地指出苏联经济与资本主义“相互依赖”的观点,但他更多的时候却是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会使苏联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附属品”[3]。为使苏联不致被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系中去成为它的辅助企业,应使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发展起来;只有在欧洲革命胜利时,才把苏联从独立的经济单位“转到把我国纳入社会主义发展总轨道”。[4]在此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论,把苏联排除在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最新科技进步成就之外。

其前期基本上执行斯大林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两个世界体系”论,主张逐步建立一个旨在加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控制的按统一计划调节的世界共产主义经济。此后的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依然没有突破原有的框框。长期脱离实际并过分地强调代替资本主义而忽视利用资本主义,使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失去活力、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依靠国家积累和巨额投资推动实现了表面上的高速度,但是其实质性的低质量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而斯大林以后,完全失去世界经济大循环活水滋养的苏联经济越来越步履蹒跚,连速度都保持不住了。国民收入增长从1966-1970年的7.8%,逐渐下滑至1971-1975年的5.7%、1976-1980年的4.3%、1981-1985年的3.2%[5]。契尔年科时期,苏联经济已经处于事实上的停滞状态,民生更加暗淡。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递减,而且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卢布的购买力和汇率的下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斯大林强调必然代替,举国倾力,构筑了苏联国民经济之基,但忽视必须利用,导致封闭僵化,使国民经济失去腾飞之翼。

二、戈尔巴乔夫时期:片面强调必须利用,忽视必然代替,导致政治失向

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联东欧各国在“两制关系”上长期采取“左”的政策,但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又开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闭关锁国到仰人鼻息,从夜郎自大到崇洋媚外,采取全盘西化政策,从害怕外来渗透到主动请求西方“和平演变”,从而把改革变为“改向”,断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

一是虚化马克思主义——雅科夫列夫的《一杯苦酒》。雅科夫列夫是苏共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长,著有《一杯苦酒》。1985年12月,他向戈尔巴乔夫进言:“在我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它屈从于专制政权的利益和它任性的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主义的阐释,其危险足以使任何创造性思维甚至经典思维都毁灭殆尽。它就是魔王,必须在理论上做出这样的突破,才能制止极权主义和对自由、创造的蔑视,才能结束意识形态的单一化问题,不仅仅是除掉斯大林主义,而是替换掉千年沿袭下来的那个国家模式。”[6]虽然这个文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敢公开发表,但实际上后来苏联的改革正是按照这个思路来搞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也正是按照这条逻辑向下延伸的。

二是弱化阶级斗争——马特洛克的《苏联解体亲历记》。马特洛克是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亲身经历了苏联解体的过程,著有《苏联解体亲历记》。他提出,考验戈尔巴乔夫的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而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马特洛克“注意到了逐渐修正或废除这一理论的种种迹象”[7]。当戈尔巴乔夫1988年12月在联大发表讲话,宣布把全人类共同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后,马特洛克放心了,因为他完全确认:戈尔巴乔夫已“明确无误地抛弃了阶级斗争观念”[8]。

三是淡化两制对立——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雷日科夫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早在苏联解体前,他就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路线并为此愤而辞职。苏联解体后,他深入思考,总结教训,著有《大动荡的十年》。雷日科夫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在于淡化了两种制度的对立,戈氏“集中力量准备对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根本变革,其目的不仅要使苏联共产党脱离对国家所有生活领域的日常领导,而且要使苏共从政治舞台上完全消失”。[9]

戈尔巴乔夫单纯强调“必须利用”而淡化“必然代替”的舆论引导以及随之而来的积极进行的靠近西方、融入西方的实践行为,引发了苏联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全面混乱,也给西方各国提供了向苏联灌输资产阶级思想的绝佳机会,它们从多个方面加强了对苏联的和平攻势,为苏联东欧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势力助威加油。苏联8.19事件发生后,“美国之音”自由电台秘密散布谣言,煽动群众,为反对派打气。戈尔巴乔夫在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时写到,敌对势力不择手段,耍尽诡计,抓住共产党犯过的错误加以夸大,制造流言,蛊惑群众,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发起攻击,他们用尖刻的、幸灾乐祸的口吻谈论过去的违法行为,搞的是攻击,使群众得出这样的结论,全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错,应该改变这种制度。[10]

三、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在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平衡中壮大社会主义

“一球两制”、“两制并存”已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其间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关系几经演变,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教训。放眼未来,“一球两制”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现实。社会主义赶超资本主义是历史进程的必然,对此我们要有充足的信心;社会主义赶超资本主义的进程必然漫长,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时,不仅阐述了“两个必然”,而且强调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只要当代资本主义还没有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就还得和资本主义在同一个地球上并存下去。

因此,科学认识与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和国家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坚持“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有机统一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违抗的一条规律。在具体的实践层面,社会主义国家应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当前利用与长远替代的关系,坚持在两者的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当前利用是长远替代的基础和前提,长远替代是当前利用的目标和牵引,当前利用的水平、效用和质量标准决定长远替代的进程和节奏。经验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谋在前才能走在前,就是要求我们在利用资本主义抓建设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前瞻思维、长远眼光,预见性地做好工作。二是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坚持在两者的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科学对接,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三是正确处理依靠外部条件与挖掘自身潜力的关系,坚持在两者的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或环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事物的进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要学会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因和外因的综合效用。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把引进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与重视积累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刻汲取苏联的实践教训,把握好“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关系,坚持在辩证统一中形成政策导向、发挥优势,注重以政策导向带动社会主义建设上台阶。当然,在坚定利用资本主义的同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和“度”的把握,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1][2][3][4]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71.48.247.247.

[5]陆南泉.如何评价苏联经济建设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23.

[6]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0.

[7][8]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164.176.

[9]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65.

[10]周新成.必须尊重历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3).25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责任编辑:王友才)

Folding Wings in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Inevitable Replacement and the Necessary Use——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flection from the Two Systems Relationship Perspective of the Soviet Union’s Disintegration

Zhang Ya&Yin Liping

Soviet had been in a long-term imbalance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wo systems:Stalin stressed inevitable replacement one-side and neglect necessary use so that the Sovie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et hardship and loss of power in economy;in Gorbachev era,the Soviet Union in practice slid into the quagmire of focusing on necessary use but neglecting inevitable replacement,which directly led to fluctuations in the Soviet superstructure,leading to political failure.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learn profound lessons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keep growing in the balance between inevitable replacement and necessary us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relations of two systems;inevitable replacement;necessary use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特征研究”(项目号:2009JJD840011)。

K512.5

A

2095—7416(2014)01—0104—03

2013-11-11

张亚(1977-),男,山东枣庄人,法学硕士,武警警种学院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尹利平(1977-),女,山东济宁人,法学硕士,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解体斯大林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娃娃亲”因两家发展不同而解体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有关1991、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民意调查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