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转型的必要性和路径探析

2014-04-10朱建忠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德育生活教育

朱建忠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 215021)

学校德育转型的必要性和路径探析

朱建忠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 215021)

生活是道德的起点和赖以生长的根基,也是德育的归宿。对生活德育作理性的分析和建构,使学校德育走出传统德育的困境,将德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德育转型,提高德育效益。

德育转型;生活德育;德性培育;学会生活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德育往往远离社会生活,尤其是远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强调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德育应从传统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型,让德育真正担负起历史使命。

一、德育转型的必要性

(一)传统德育的主要弊端

1.德育内容的知识化

传统德育是知性德育,往往将德行知识化与科学化,将德育专门化与课程化,将道德知识真理化,要求学生掌握。此时,道德知识己经失去了和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联系,缺乏鲜活的人文气息和生动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德育只能在学生心中留下点“道德知识的痕迹”,不可能让学生理解道德的要求和原则,更不可能提升和内化为学生今后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境界。

2.德育方法的灌输式

传统德育普遍采取刻板的灌输方法,教师一言堂,一味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强制学生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德育教育的内容远离生活,形式又强硬灌输,不仅让德育索然无味,也无法和学生的情感互融,更无法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做到统一。

3.德育过程的封闭性

传统德育无意或有意远离生活,封闭德育过程,希望实现其“理想”的德育效果。一方面夸大课堂传授的作用,忽视社会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支撑和巨大能量。另一方面“阻止”学生与社会接触,以免受到负面的影响。教师和家长“联合”,学生几乎“两点一线”,灌输的都是“纯净”的理念,对于社会的热

点问题乃至社会矛盾,一概不讲。孩子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其他生活经历,不难想象,这样“去生活化”的封闭德育会有怎样的教育效果。

4.德育目标的理想化

德育是一个针对知、情、意、行全面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从小处着眼、从身边做起逐步积累的过程,但传统德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假大空”的内容太多,甚至带有功利性的倾向。过于理想化的目标使德育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过于功利化的目标则导致德育功能过分突出德育的外在功能,忽视德育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内在功能。[1]

(二)生活德育的基本特征

生活德育并不是对传统德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德育新需求所进行的创新,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主体性

生活德育的培养对象是现实生活的主体,是具体现实且有个性的人。生活德育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生活,关怀人的生命发展。因此,生活德育是主体性的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德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人,而是对人性的唤醒与尊重。[2]

2.和谐性

生活德育强调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全过程是师生双方交流互动、情感传递、共同提高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即实现师生的和谐和教育的和谐。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愉悦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效益。

3.真实性

现实生活是真实的,也一定是复杂的,生活内容既有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也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活德育认为社会是真实的、复杂的,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和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和反思,在引导中内化和提升。当然在面对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时,教师和家长应该用客观全面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和引导,并且通过德育矛盾或冲突,帮助学生进行德育反思,引领学生检验自己的言行,从而在对比反思、引导积淀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形成。

二、实施生活德育的主要路径

(一)深厚的校园文化启迪人

校园文化是一种愿景,体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方向和追求;校园文化是一种认同,通过对师生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内化为大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是一种践行,通过师生的实践、体验、反思和感悟等方式,外化在与思想倾向和价值追求相一致的师生行为中。

1.文化校园

校园里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的丰富,都应该彰显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对学生精神发展的启迪引领,如场馆长廊等墙面文化、雕塑绿化等景观文化、理念“三风”等价值文化潜移默化的。通过教室布置、班级文化巡礼、主题班会等,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比赛或展示活动,形成校园浓烈的读书氛围和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2.节日文化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宝贵的精神力量。学校可根据自身资源,结合节日特点举办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个性化的舞台,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在展示中收获自信和喜悦。

3.榜样引领

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阶段,是非观念还不清晰,模仿性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学校应当重视周围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成长。一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正能量引领学生;二是同学的辐射作用,由于同学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历,那种无形影响更为明显;三是身边的感人故事,平凡的生活不一定经常涌现出英雄来,但是让学生走进社区,通过平凡的生活发现和挖掘感人的故事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会激励学生去明白是非、辨析美丑。

4.以爱育爱

爱,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无穷的教育智慧。爱,是关心帮助,是倾听互诉,是理解尊重,但不是大包大揽,不是一味友好,不是只有温暖。教师应该以自身的“爱”育出他人的“爱”,以奉献、陪伴和鼓励的教育之爱,给学生以成长、独立的力量,教导学生有

承担责任的勇气。

(二)丰富的主题活动感染人

德育是要有主题的,因为德育是引领和提升的过程。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现代德育不再靠灌输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

1.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事立人之本。学校可以设立“荣誉考场” “荣誉自修室”等,让学生在真切的学习生活场景中,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思考和检验自己的道德要求,并且将自己的行动和意识内化成道德品质。诚信不是知识,更不能靠背诵,诚信教育要置于生活情景和实践体验之中,要回归德育的本真。

2.关怀教育

学校可以举办“成长心连心” “爱心奉献” “生活体验”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目前享受的幸福生活来自父母、教师等辛勤的付出而换来的,使他们从内心萌发感激之情。活动的内容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点,依凭他们的生活体验,通过与父母和教师的真诚交流,反思自己获得的各种关怀。经过自己的反思,使学生意识到要向需要的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并通过他们将关怀带给更多的人。

3.使命教育

人类的延续与发展就是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这是你我的使命与责任。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志愿者日走进社区服务社会、初中学生上团课、高中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培训、十八岁成人仪式、暑假到革命老区献爱心和实践体验等,就是要告诉学生,你们是家庭的传承者、社会的担当者,你们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也成为学子迈上成人之路的新起点。

(三)多元的社会实践引领人

如果说以各种规范为参照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主要是为培育学生的道德共性,那么以学生兴趣为依据的实践活动则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个性。生活德育强调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反思与内化。

1.“今日我当家”

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让学生全权主管和处理家庭的日常事务,当一回“家长”,包括安排一日三餐、消费品的购买、家务劳动、开支结算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

2.“我是一滴水”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可以开展“我是一滴水”之类的活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参观自来水厂或水务公司,使学生通过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的知识,明白悠长的江河、浩瀚的湖海是由无数个小水滴汇聚而成,每一个小水滴都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3.“守法小公民”

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有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以组织“守法小公民”的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模拟法庭审理活动,邀请法官、律师、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来校作法制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图片展,观看《走向深渊》《纸飞机》等影片,让学生理解规则、尊重规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4.“环保小卫士”

关注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意识,利用三月份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争当环保卫士”的活动,使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宣传节约水电、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开展水资源污染调查,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回收废旧电池等环保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动中增强保护环境、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生活德育作为一种德育理念,虽然早已被提出,但其被接受、推广的程度远没有跟上时代要求。我们应该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需求出发,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教育的机会、内容和路径,才能让德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提高德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1] 陈均土,黄鹏红.从知识德育走向生活德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8):107-109.

[2] 王蓓.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4):1-4,10.

(责任编辑:宋现山)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Necessity and Approach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ZHU Jian-zhong
(SIP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Suzhou 215021, China)

Life is moral values’ starting point and root for growth, and life is also the ultimat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aper makes a rational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living moral education, leads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ut of the dilemma of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and relates moral education with real life, so a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results of mo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morality nurturing;learn to live

G623.15

A

1008-7931(2014)05-0102-03

2014-05-30

朱建忠(1967—),男,江苏苏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管理。

猜你喜欢

德育生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