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特点与《世界当代史》教学

2014-04-10洪共福

史志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史观世界历史

洪共福

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特点与《世界当代史》教学

洪共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当代史教学应抓住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特点,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

世界当代史 全球化 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界标,一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历史称为世界当代史。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历史呈现出前新的特点与新内容。笔者多年从事《世界当代史》教学,以下就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特点与《世界当代史》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特点

笔者认为,战后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世界经济飞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战争结束后,大多数国家都把恢复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美国自身经济发展也深受其益。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制订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也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二次大战后,整个世界较长时间保持了和平的环境,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战后20年时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总产量超过此前200年工业产量的总和。1950—1970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4.9%,远远高于1870—1913年的2.6%和1913—1950年的1.9%。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由工业化时代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森严的关税壁垒被逐步取消,世界性经济组织纷纷成立。二战后期,盟国开始对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进行规划和筹建,建立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该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统一性趋势的增长,加速了全球化进程,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逐步超越国界,世界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各国之间经济上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提高。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交通和通讯技术革命,又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变成“地球村”。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的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2.科技革命空前高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科技领域。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曾发生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二战后爆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合成材料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从40年代末开始,60年代不断高涨,80年代初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至今仍方兴未艾。这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两次的是它持续的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更大,是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引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阶级结构以及物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而言,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3.世界政治显著进步。

二次大战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股潮流,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政治民主化首先表现在国际关系方面。战后,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政治上取得独立,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新独立国家逐渐形成第三世界,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这和战前的强权政治、殖民主义相比,显然是一个大的进步。

战后,世界各国国内的政治民主化也不断向前推进。经济与政治不能分割,不同类型的国家在进行经济改革时,都涉及政治民主化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民主化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也吸取沉痛的历史教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许多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也进行了民主改革,肃清殖民主义残余。

当然,当今世界仍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人干政等现象,政治民主化将是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4.思想文化异彩纷呈。

战后世界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同时也表现在思想文化层面。思想文化的发展既折射出当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它本身也是现代世界文明不断前进的组成部分。

战后世界文化高度发展,各种思潮、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相互竞争,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此外,新科技革命创造了更高的社会文明,人们可以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介物中得到各种文化信息。据统计,从1945年到80年代末,全世界平均每年发表科学论文500万篇,平均每天约1.4万篇。7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平均每分钟就有1本新书出版。当代世界思想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最普遍的人类观念到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从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理念到各类学术思潮,从文学艺术到宗教,不同类型的思想文化交融碰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统一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又展示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多样性的统一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5.全球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问题是指关系全人类利益、涉及全球范围、对整个国际社会都构成威胁的消极事态,它需要世界各国一致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此概念由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罗马俱乐部将全球问题又称作“人类困境研究”,专指那些可能导致现在和未来“人类困境”的若干重大问题。全球问题的特点是全球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例如人口爆长、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生态恶化等等。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使全球问题日益引起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强烈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靠个别国家或组织,只有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前苏联学者马克西莫娃认为,全球问题具有如下性质:具有真正的全球的、全世界的性质,涉及一切民族、所有国家及国家集团的切身利益;具有对全人类的威胁性,如果不能求得解决,或将导致文明的毁灭,或将引起人类生活条件的退化、生产力的倒退;具有紧迫性,要求解决,不得延误;具有协作性,要求所有国家、民族、全世界共同努力、协同解决。

二、世界当代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只当作国别史、国际关系史,还应注意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受苏联教学观念和我国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国高校对于世界当代史教学长期只注重国别史、国际关系史,教学内容侧重于: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等国战后的发展演变;美苏冷战的形成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第三世界的发展进程。这样,就把世界当代史变成了国别史加国际关系史的综合。

由于世界当代史时期发生的事件与现实密切相关,很多内容就是当前世界发展的现实,因而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世界当代史不是一门学科,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范畴。这种看法也影响了世界当代史的教学。实际上,世界当代史与国际政治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此,彭树智先生指出:“国际政治学着重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比较直接地为国家现行的对外政策服务……历史学(包括当代世界史)是通过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帮助人们理解过去和现在,并预测未来。当代世界史与国际政治学不同之处在于从历史基本规律方面提供论据,而不是直接从理论上提供论据;在于较强的教育性,而不是强烈的资政性;在于求系统、深入的探讨,而不是及时性、敏锐性。”

世界当代史除了讲授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战后发展演变外,不能忽视战后世界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影响。战后科技革命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内容、新特点,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当前,重大科技发明、科技发现不断涌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战后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也不断加深;战后各种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层出不穷,指导了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思想文化也出现许多新潮流、新变化,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思想文化的繁荣,学生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和切身体会。笔者在授课时,除了用专门的章节介绍战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在讲述有关国家时,也注意阐述相关国家科技、思想文化的概况及影响,如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的科技政策,西方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新流派等。而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概况更是授课时的重要内容,如苏联的经济恢复、美国的经济调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等等。

2.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当作各地区、国家、民族历史的简单相加,应从宏观视角进行整体分析。

二战结束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史学家开始以全球眼光来反观人类社会的进程,形成了以整个人类或全球为研究视角的“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由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首倡,是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种观点提倡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中,要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平等地考察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的历史,同时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宏观和联系的角度进行考察。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的:“世界历史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研究世界历史所形成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所形成的观点。”

但当前我国世界当代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体系总体上仍较为陈旧。世界当代史的教学,主要仍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大体系、三种力量、各个地区和国别的发展演变,而从全球角度来考察和论述当代世界显得相当薄弱,对于全球性问题涉及很少。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变和世界当代史教学的现状,使得用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建构教学体系成为世界当代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以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指导世界当代史教学,首先必须抛弃“欧美中心论”,把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放在平等地位,置于全球和世界整体视角之下。因此,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不能否认欧美发达国家在战后世界历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但更要看到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其次,要从整体史学思想出发,不能仅讲述纵向的时间演变,还要考虑横向的联系,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比较,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冷战后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样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的作用等。第三,要重视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并从全球视角阐明世界各国共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当代史教学中,除了关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传统内容外,对当前影响人类生活甚至生存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环境灾难等全球性问题应予以重视,并从全球视角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分析了科学发展所造成的全球性问题: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城市化问题,大规模的移民而产生的混乱和紧张局势。他特别强调这是“全球的责任”,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必须要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感。

3.不能将世界当代史只当作外国当代史,还应注意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历史专业中中国史与世界史教学处于较严重的分立状态。中国史教学较少提及世界史内容,世界史教学也较少联系中国史知识,历史学教育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缺乏对中外历史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理解。要改变这一状况,从事世界史教学的教师应注意从世界史视角对中国史问题进行解读。世界史教学应努力向学生阐明中国史与世界史一体及互动的观念,即中国史是世界的中国史,世界史是中国的世界史。

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世界当代史的重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中国的诞生使美国在远东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是二战后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中国的成长壮大,促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中国的成长壮大,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威望,也进一步加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不断提升,当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讲授世界当代史,不能对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影响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至少应在以下方面讲述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诞生对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改变;新中国成长促使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对第三世界权益的支持与维护;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4.世界当代史不应只注重历史,还应注意当前热点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当代史是距离现今最近、变化空前迅速、内容最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时空范畴的现实性、不确定性和内容不稳定性的特征。世界当代史是我们生活的时代的历史,世界当代史的诸多知识、理论、观点、体系总是会时时受到现实时事的检验。正是与时事现实的紧密联系,才构成了世界当代史课程独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不能仅注重历史事件,还应注意当前热点问题,结合热点问题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如针对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可以以“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为专题进行教学。针对阿以冲突,可以设计“阿以冲突的由来与中东和平进程”的主题。其他一些热点问题如阿富汗问题、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伊朗问题等等,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都可以设计专题进行分析。

世界当代史是研究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而当代世界最显著的特征是日新月异与动荡多变,因而世界当代史是动态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当代史必然会代替现在的当代史。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当代史是历史、现状、未来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还应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这是世界当代史这门学科特殊的使命。

世界当代史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是当代风云变幻的世界,因而这门课的教学既面临机遇又具有挑战。我们应抓住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组织教学,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这样,既可以将当代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的时代特征呈现出来,又可以为学生树立全球史观,使他们具有全球化视野。

[1](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张广勇等译.当代史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彭树智.当代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 1988,(3).

[4]彭树智.简说世界当代史.史学理论研究,2007, (2).

[5]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余伟民.世界当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王兴成.全球学研究与展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9]赵燕霞.试论“全球史观”与世界当代史教学.宁波大学学报,2012,(1).

[10]程文进.“世界历史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历史教学,2008,(10).

[11]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世界经济史(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洪共福 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责编 杨 欣)

猜你喜欢

史观世界历史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新历史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