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六朝坞堡和明清客家围屋比较研究

2014-04-10吕东亮

史志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围屋客家人宗族

吕东亮

东汉六朝坞堡和明清客家围屋比较研究

吕东亮

在广州出土的东汉坞堡与明清赣南客家围屋在外形上惊人的相似,由此许多学者都将坞堡看成明清客家围屋的祖源。东汉六朝坞堡和明清客家围屋这两种跨越千年的历史建筑,除了在形式上相似,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相似。不过它们之间也存在不同,尤其是他们的社会以及家庭组织性质、整体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

坞堡 围屋 东汉 明清

一、东汉六朝坞堡

1.成因。

坞堡又称坞壁,是现今已知最早的地方自卫武装,它一方面是军事性的防御组织,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性的生产组织,有时甚至成为临时性的行政组织,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全华夏文化做出极大的贡献。坞堡因避难自保而建,故大多设立于远离城邑的山川地势险要之处。凡岗峦起伏、水源充足、河流环绕和易于扼守之处,都可以成为自卫武力的据点。其中水源对于坞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魏晋十六国的战争形式最常见的就是围攻,有时围城达数月之久,如果没有充分的水源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从社会环境看,坞堡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首先是亭里制的破坏,地方基层制度的形成。汉代的亭里制,在亭和里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所谓的“聚”,居住的是以一族为基础,彼此有血缘关系的人。由于平时要防盗,战时要保家,才有了武装组织。因此,“坞”和这种防御体系的“聚”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坞堡的雏形。除此之外,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战乱频繁也是造成坞堡形成的社会原因。王莽末年北方饥荒,社会动荡不安,豪门为了自保,纷纷构筑坞堡壁垒。到东汉末年,各个家族更是拥有大片土地,大量“坞壁化”庄园纷纷崛起。西晋永嘉之乱后,坞堡不仅未见减少,反而发展的更加兴盛,当时大量的北方人南迁,给北方留下了大量的空地,给不愿迁徙或不能迁徙的下层阶级提供了机会,坞堡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林立于北方社会。

2.坞堡的类型。

第一个是宗族豪强的坞堡。这也是东汉六朝坞堡的最主要类型,这种类型的坞堡是从宗族乡里的地方大势力中形成的,在黄巾起义之前的北方地主庄园经济中萌芽。宗族豪强坞堡是以血缘为基础吸收了外来人员所组成的聚居方式,并以封建宗法来组织生产,生产和分配是以氏族为单位。

第二个就是流民的坞堡。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流民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严重程度可以全面影响国家:农产量减少使经济衰退;贫民流移就食导致社会日益凋敝;流民的离散或投靠宗族豪强,令政府税收减少。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的动乱,流民为了生存,就必须团结起来利用武力夺取土地。这种由流民组建起来的坞堡就孕育而生。流民坞堡不同于宗族豪强的坞堡,是以地缘关系为主而形成的,它是由统治者收留并组织逃亡农民组成坞堡自保,并没有固定的生产方式,他们解决生活的方式采取“乞讨”“劫掠”等行径。

3.坞堡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坞堡可以分为城堡式、楼院式、楼撸式、山间堡垒式四种。城堡式坞堡四周都构筑了高厚的城墙,大门上有望楼,四个角设有角楼,坞堡内有大小不一的房屋建筑。楼院式坞堡除了具备城堡式坞堡的城墙、望楼、角楼等一般特征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庭院中建有三至五层不等的高楼。楼撸式坞堡的楼是望楼,撸是楼旁四周的平座。它是模仿城的建筑形式来的,主要特征就是角楼,一般楼撸式是分成两个部分。山间堡垒式的坞堡由于完全取决于它的地形,文献和实物都很难对其进行分类。

坞堡的功能最主要的还是防御功能。坞堡在出现的初期,只有单纯的防御功能,直到六朝时期才逐渐演变成居住、生产、防御一体的建筑。坞堡在不同的时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具有政治、社会、军事功能。坞堡的行政管理功能与军事功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政府行政机构和基层组织瘫痪的情况下,由坞堡暂时替代成为临时性行政组织。坞堡要长久的存在下去,必须要有粮食等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资。这就要在坞内组织农业生产,以满足坞民生活需要和战时需要。凡是具有持久自卫力量的坞堡都以农耕生产为其经济组成的主要成分。坞内统一组织生产、征收赋税、征发劳役,并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

二、明清赣南客家围屋

1.成因。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北地区,全国33个纯客家县均位于此。客家人在历史上经历了5次人口大迁徙。其中第一次迁徙与东汉坞堡产生的背景是一致的,客家人第一次迁徙是永嘉之乱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结束,从晋、豫迁出,这两个时期正是坞堡最为兴盛的时候,这些地区正是坞堡的主要分布点。在梁末侯景之乱时,江西一带的坞堡便是抗拒侯景的重要力量。从这里迁出的中原人正是客家人的祖先,所以这次迁移很可能也将坞堡带入了赣、闽、浙地区。

赣南地处四省交界山区,是一个田少山多的丘陵地区。赣南客家围屋大部分都建筑于山中,为适应山地气候及地理环境,也为不占用宝贵的农地。客家人主要聚居之地几乎都在山区或丘陵。坞堡的建设首先要选定山势与水势,然后再确定整个建筑所居的地势。客家人非常热衷于在两山之间又面向水的山谷里建宅,很多围屋都是处于两山环抱之间。

从社会环境上来看,首先就是战争不断,明末清初,清政府对当地起义的镇压,加上客家人与土著人矛盾激烈,杀机四伏。从明代正德开始一直到清代同治,中央一直都在此设立管理机构,加强对该地区的镇压。明末清初,伴随着战争和客家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得阶级矛盾转化为激烈的民族矛盾,赣南发生了异乎寻常的抗清战争。在康雍乾三代,南方的叛将进入赣南,都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响应,使得战火不断地燃烧下去。清朝末年,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激化,赣南硝烟再起。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共之争等等,社会持续的动荡不安。除了大的战争之外,伴随着客家迁移,土客和宗族之间的械斗也是很重要的社会因素。土著居民与客家移民的械斗经常发生在赣南地区,甚至更为激烈,还掺杂了新老客家人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南下,这是一只孤军深入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在新的地方站稳脚跟,无法避免会与土著人发生土地的冲突,这势必侵害到土著人的利益。因土客矛盾、宗族矛盾越演越烈,客家人只好选在深山林立之处筑起围屋将自己保护起来。

2.客家围屋类型。

客家围屋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从时空位置角度,从墙体材料角度,从防卫功能的强弱角度,从规模大小角度,从平面组合方式角度等等。一般而言,整体性质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性质的区别最能够反映出其不同的地域风格和不同的时代特征。赣南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地,大致分布在江西南端嵌入粤东北的那部分版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围屋在龙南县。龙南的围屋有方形围屋、半圆形的围龙屋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广东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是围龙屋,主要分布在粤东和梅州一代以及与梅州毗邻的闽西和赣南部分地区。围龙屋大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门前为禾坪,半月形池塘。整体平面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椭圆形,中间主体部分为房屋建筑,屋前为长方形木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的池塘,屋后是半圆形的山坡或林地,半月形的池塘和半圆形的山坡合二为一,象征太极的圆,融天地、阴阳与居宅之中。所以围龙屋适宜居住,它绝大多数都不设角楼,整体防御性大大降低。福建客家民居的主要形式是土楼,客家土楼的分布主要是在闽西南部及与之毗邻的闽南和粤东部分地区。福建客家土楼主要分为方圆两种,方形土楼一般二至五层,是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形成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圆形土楼立面均在两层以上,没有角楼,整座楼形成一个圆形。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跟方楼一样,圆形土楼也是用极厚的土墙将天井与房间包围起来。

3.围屋结构特征和功能。

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是方形形制的围屋。四周是高厚的墙围建而成,两至四层不等,死角构筑有炮楼,炮楼一般高出一层。外墙很厚,一般不设窗户,顶层设有枪眼或者炮孔。外墙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外墙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或者采用三合土与卵石版砌筑而成。围屋的前面一般有长方形禾坪和半月形水塘。

围屋的主要功能还是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同时为了安全,它也要有防御功能。赣南客家民居的防御性主要体现在其坚固性、安全性方面。赣南围屋的选址一般都是隐秘而且险要的,外墙多是高厚和坚固的,屋内屋外的房屋设计体系相当的完整和精妙,尤其是在每个细节方面都力求尽善尽美。

三、坞堡与围屋的比较

1.相同点。

从外观形制上看,城堡式的坞堡和赣南客家方形围屋均为方形或者矩形,外立面为高大坚固的墙,四周建有角楼,仅开一至二条门。从背景成因上看,相同的自然环境为围屋和坞堡提供了条件,它们产生在相似的环境中,依山傍水而建,作为一个流亡群体,他们为了逃离战乱,深居荒野之中,为了能够生存,必然选择既可以耕种,又有水源之地。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都是政治动荡不安,战乱纷纷。东汉六朝坞堡起初是因王莽末年北方饥荒,兵乱盗贼纷起,社会混乱动荡。西晋永嘉之乱,人口大量迁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南北分裂的大动荡。同样,明清客家地区,人口迁移导致人口激增,土客矛盾激烈,起义连连,政府的镇压。整个赣南混乱不堪。社会原因是赣南客家民居和东汉六朝坞堡产生和形成的客观历史动因,大致相似的社会使它们两者的性质都具有防御性质,加上相同的自然环境,形制上多多少少会有相似之处。再有呢,他们都具备防御的功能,都是居住于防御合为一体的建筑。坞堡先是边塞地区的防御军事工程,王莽末年为官方的自卫组织,东汉末年以豪强所组织的武力团体以坞堡而守,西晋永嘉之乱依仗坞堡抵御夷人,十六国之后的坞堡兼具军事功能和社会功能。再从出土的坞堡明器和画像砖看,坞堡的选址、外观、内部结构都体现出极强的防御功能。明清赣南围屋产生的原因、围屋的形制结构特征等都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

2.不同点。

从社会及家庭组织性质上看,坞堡的组织性质可以分为宗族豪强的坞堡和流民的坞堡,以宗族豪强的坞堡进行分析,坞堡作为豪强武装集团的聚集场所,由坞主与坞民组成。宗族豪强的坞堡虽然以血缘为纽带而聚族群居,但其中以宗族为基础吸收乡党等其他人员加入而组成的较为普遍。从他们的身份可以断定他们的关系虽以血缘为基础,但同时存在着依附的关系,而判断是否是豪强宗族的坞堡依据是坞主的身份。客家围屋是以同一宗族亲血缘集团,同姓氏所组成的,他们的关系是家庭关系,围屋一般是由一父系成员所创,住在围内的人都是他的血脉后裔,除了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外,尚有叔嫂、婆媳、堂兄弟等亲属关系。族内有相关的宗族制度,家族宗法制度主要依靠“祠堂、族谱”。从整体功能上看,虽然坞堡与围屋都具有相同的防御功能,但是其他功能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坞堡还具有地方性质组织的功能。而围屋只是客家人用来防御的组织结构,功能单一。从性质上看,坞堡只是坞主的军事堡垒,围屋却是客家人共有的家。

四、结语

东汉六朝坞堡和明清客家围屋,在形制、产生背景以及防御功能上都具有相同点,它们都是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在选址、外观、内部构造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当然东汉六朝坞堡和明清客家围屋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点,它们的社会及家庭组织形式、整体功能、社会地位等都不相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想,坞堡与围屋的相似有可能因东汉六朝坞堡是明清客家围屋的“祖形”。坞堡兴盛的时期与客家迁徙的时间有一个契合点——西晋永嘉之乱,南迁而下的中原氏族恰恰是客家人的祖先,他们可能将坞堡带到这里,到梁末侯景之乱时,江西已有坞堡,经过与土著民居的融合,围屋可能是由坞堡——村堡、村围——围屋的演变。

[1]具圣姬.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吕东亮 景德镇陶瓷学院 硕士研究生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围屋客家人宗族
黔中访古·榕江客家围屋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围屋的月光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