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乾隆“孝亲”思想在避暑山庄中的体现
2014-04-10高丽华
高丽华
浅论乾隆“孝亲”思想在避暑山庄中的体现
高丽华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几乎是历朝历代的国策之一。乾隆非常注重孝道,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孝亲,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避暑山庄内的众多景观中这种“孝亲”思想都有体现。
乾隆 孝道 避暑山庄 松鹤斋 狮子园 御容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上至一国之君,下至贩夫走卒,均认为“百善孝为先”。作为一国之君,爱双亲、重孝道既是人伦的正常反应,也是治国理政的需要。乾隆皇帝非常注重孝道,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孝亲,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避暑山庄内的众多景观中这种“孝亲”思想都有体现。
史书载,高宗侍母极孝,“承欢养志,克敬克诚。视膳问安,晨夕靡间”[1]。“至凡遇万寿大庆,必躬自起舞,以申爱敬;每当宫廷侍宴,必亲制诗画,以博欣愉”[2]。高宗每次外出巡幸,“辄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东巡者三,幸中州者一”[3]。而且每岁木兰秋狝,必奉太后至避暑山庄颐养。
乾隆十四年(1749)在正宫东侧修筑松鹤斋一组建筑,作为孝圣太后和妃嫔的住所,又称“东所”。《热河志》记载:“澹泊敬诚殿之东构大殿七楹以奉慈宁,翠水丹山,祥开福地。”[4]乾隆帝曾在《敬题松鹤斋》诗序中解释道:“昔我皇祖于山庄中奉宁寿宫处名之曰‘松鹤清越’,我圣母为是先徵所憩,避弗敢御,且以离余所居较远也,则于寝殿之东葺室一区,以为偶临山庄圣慈燕居之所,言之曰:‘松鹤斋’,犹皇祖志也。”[5]乾隆皇帝殷殷孝亲之情可见一斑。
松鹤斋组群建筑现已损毁近半,通过档案记载及遗址现状调查,得知整组建筑共有七进院落,层层向纵深发展。最南设有两进门殿,之北为松鹤斋正殿,其后为乐寿堂(乐性居),是太后的寝殿,再后为十五间照房。后照殿之北为三开间门殿,再北为继德堂,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曾是乾隆禅位后嗣皇帝嘉庆的居所,后更名为绥成殿,道光后供奉清朝历代皇帝的“御容”(画像)于此,其后为畅远楼。
松鹤斋太后寝宫区的核心建筑为寝殿乐寿堂。该殿为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卷棚歇山布瓦顶,前后廊的形制,位于整组建筑的第三进院落。其前为松鹤斋大殿,其功用为筵宴、接受小规模朝贺、临时接见臣下的礼仪空间,是寝宫区中具有一定公共性质的场所。而乐寿堂则是太后个人的私密空间。
乐寿堂建筑的文化内涵在于其所宣扬的孝亲、侍亲的至孝思想。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以此为行动准则。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对父慈母爱的反复咏唱。历代帝王多强调“以孝治天下”。皇帝对太后的尊奉不仅是人伦上的需要,更有为天下臣民示范的意义。清代皇帝对孝道非常重视,平时无论是在紫禁城还是离宫,都会经常至太后寝宫问安。同时,太后在离宫的生活范围也并不仅限于其寝宫区域,皇帝还经常奉太后在宫苑中游赏、看戏或传膳,特别是节庆时,更能体现皇帝对母后的爱。乾隆皇帝是一位至孝之人,对母后极尽侍奉之意,修建松鹤斋以奉慈恩,以松鹤斋、乐寿堂命名,本身就寓含着祝愿长寿之意。
“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松鹤斋一组建筑浓郁的园林气息非常有利于居者颐神养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别于紫禁城内的太后寝宫,在那里,人更多地为礼制所限,不能展现自由之精神。离宫别苑中的太后寝宫摆脱了这种束缚,生活环境比紫禁城更为宜人,这也正是清代的各位太后多喜园居,在离宫中居住的时间往往比皇帝还长,也明显多于她们在紫禁城中的天数的真正原因。
乾隆的“孝亲”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母后无微不至的照顾中,还体现在对先祖、先父的殷殷追思中。
乾隆少年时蒙祖父康熙垂爱,养育在宫中。祖孙二人感情甚笃。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三月,弘历时年十一岁,在圆明园的镂月云开首次与祖父康熙见面。至康熙病逝,二人相处时间仅为八个月。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天资聪颖的少年弘历深得祖父喜爱。也是这一年,弘历扈从皇祖来山庄,曾于观莲所命颂爱莲说。弘历不仅背诵如流,而且“并陈义解”,康熙赞赏有加。他还让弘历在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读书,命两位妃子悉心照料,康熙亲自授课,待他批阅奏章,接见官吏时,就令弘历陪侍左右,以示恩宠,意在教诲。
弘历不仅有过人的文才,而且武事娴熟,胆识过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秋季,弘历随康熙木兰秋狝,在永安莽喀围场,初猎获熊,刚刚上马,熊突然爬起,周围的人都异常紧张,而弘历却毫不惊慌,控辔自若。后来,康熙开枪击毙熊后,进入武帐,向和妃夸赞弘历“是命富贵,福将过予”。
“即今步履偶借扶,那复腾跄健如昔。白头宫监消磨尽,只有岩松足为质。左右无人知此者,六十年遥迅瞬息。而我勿言更谁言,永勖惕乾酬祖德。”这是老年乾隆追忆祖父康熙的诗句,在他一生大量的诗文中,这样的诗句很多。五十年来,祖父的教诲之情乾隆永不能忘。每当提及与祖父的往事,他常常泪流满面。
一次,他来到山庄内的晴碧亭下,想起小时候在万壑松风读书,听到祖父在晴碧亭遥呼他,急忙跑下山坡。祖父十分紧张地连声喊:“勿急,恐蹉跌。”以上的诗句正是对这件事的追忆。
正是祖孙之间的这种浓浓深情,使得做了皇帝后的弘历念念不忘,对祖父康熙崇敬有加,对祖父的思想作风乃至行为极力模仿。如康熙在山庄中以四字为名亲题三十六景,为了表示对康熙的尊敬,乾隆以三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在字数上比康熙少一字。康熙“敦孝悌”为母亲在山庄建“松鹤清樾”,乾隆则建松鹤斋供母颐养。康熙被认为是无量寿佛化身,乾隆则自称是文殊菩萨示现。甚至在归政的问题上,乾隆决定在位60年,绝不超过康熙在位61年。
乾隆对父亲雍正的感情也相当深厚。狮子园是雍正为亲王时的赐园,位于避暑山庄外狮子沟内狮子岭下。因此处山峰形似狮子,故山岭下的这座简朴园林便以“狮子”命名。康熙皇帝赴热河避暑山庄驻跸时,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多随驾前往,康熙便把狮子园赐给了他,作为胤禛一家人来热河的临时住居之处。
狮子园岭俊峰秀,池碧泉清,景色十分优胜。在青山秀水的环抱之中,有五六组殿院堂馆。正殿居中,前后两栋,地势平坦。其东有片云舒卷殿,东北为护云庄,西北有群山环翠殿和待月、翠柏苍松二亭。此外,还有三楹风格别具的草房。正殿之南,隔溪有乐山书院(乾隆三十二年修葺后改名芳兰砌书院),其东为回廊、环翠亭和水情月意殿。在狮子园东北山巅有妙高堂,山坳处有澄怀堂、松柏室、忘言馆和跨涧临崖的秋水涧。
当年胤禛来热河时,除随父皇处理政务、狩猎而外,常在园中游山玩水,饮酒弈棋。弘历和弟弟弘昼也被带来园中,在乐山书院读书。弘历对此地十分熟悉。弘历继承皇位后,于乾隆六年(1741)开始巡幸塞外。曾到狮子园一游,目睹荒凉景象引起许多回忆。此后,每到雍正皇帝的“忌辰”八月二十三日,乾隆必去狮子园“行香”。乾隆每次驻跸山庄于八月初十日必奉皇太后钮祜禄氏进园游览、用膳,以示对先帝的纪念。
乾隆为了践行“孝道”,特在避暑山庄内永佑寺建御容楼一座以供奉康熙、雍正皇帝的画像。每次驻跸山庄,第一件事就是到御容楼行礼,给祖父、父亲的亡灵请安。慎终追远,体现了乾隆对祖父、父亲的孝道,同时也意在告诫子孙后代,勿忘祖宗家法。
总之,作为一国之君,在治国理政之余,乾隆皇帝把他的“孝亲”思想很好地体现在避暑山庄的各景观中,使得这些景观更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1][2]清高宗实录(卷1025).北京:中华书局,1985.
[3]赵尔巽.清史稿·后妃传(卷214).北京:中华书局, 1998.
[4][5]钦定热河志·卷三十·行宫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289,289.
高丽华 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博物馆 文博馆员
(责编 樊 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