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亚湾海洋生态保护和渔歌的传承

2014-04-10吴英莲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亚湾渔歌渔民

吴英莲

(惠州学院 音乐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海洋文化是人类探索海洋,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并逐步形成的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综合文化,海洋文化是海洋与人类互动过程中而产生的。海洋是思想启蒙的源头,人是思想开采者,渔歌正是人类与海洋互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式。可以说,大亚湾渔歌的产生和传承是当地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大亚湾的渔歌文化,旨在发掘渔歌作为惠州海洋独特文化在提升环保意识、影响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价值,同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渔歌文化传承保护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一、大亚湾海洋生态环境概述

(一)大亚湾海域及沿海区域功能区划概述

广东省大亚湾是一道半封闭的海湾,位于红海湾与大鹏湾之间,海岸线长280 多公里,由220 多个岛屿组成。大亚湾在中国南海北部亚热带海域里面具有高纬度内湾的生态特征,同时也有热带海洋生态的特性,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其中。

1993年5月,惠州市大亚湾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该市区大力提倡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各大建设项目工程随之展开。可以预见,大亚湾今后的经济发展将是惊人的,但同时也对附近的海洋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忽略了环境保护,不断加剧的污染负荷将会超过大亚湾海域生态承载力,给大亚湾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当地社会经济、公众健康带来潜在风险,使大亚湾海域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面临挑战。[1]

(二)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现状

“海洋”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空间。随着大亚湾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亚湾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威胁,具体表现如下:

1.水产养殖业加重海洋污染负担

近年来,大亚湾的水域受到严重的污染致使渔业资源急剧下降,因此政府推行限制捕捞政策,原本从事捕捞工作的渔民改为水产养殖业,而且养殖范围选择在大亚湾沿海区域,成为当前海洋经济中的主要成分。由于养殖区域规划不合理且部门区域养殖密度超过了海域的承载能力,加之饵料、鱼类排泄物和有机残渣等集中在海洋片区内,导致养殖水体营养过剩致使赤潮和病害相继发生,恶化了海洋水质,最终产生生态问题。

2.陆源入海加重海洋污染负担

大亚湾遭受污染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生活、工业污水及船舶污水等造成的。从惠阳淡水镇发源而注入大亚湾的淡澳分洪渠流经过程中,汇集了淡水镇生活污水和深圳龙岗工业污水等,并将污染源带入大亚湾。

3.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

近年来专业学者的调查显示,自1995年大亚湾经济区大力开发之后致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通过对浮游植物年际变化可知,大亚湾的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而浮游植物的异常增殖及过度集中导致的群落结构单一,使得赤潮季节性发生频繁,海洋环境脆弱。[2]人们对海洋环保意识的淡漠也造成了大亚湾海洋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如今的大亚湾海水已经变成了深褐色,过去的碧蓝已不复存在。

当海洋环境和资源受到破坏的时候,其影响的不仅仅只是海域的自然资源,同时依托海洋资源存在的海洋文化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文化是依赖海洋进行生产所形成的文化概念和形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广义的“蓝色文明”,与其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海洋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渔歌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具体表现,其起源和传承离不开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海洋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地方,渔民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无奈就会渐渐离开这片海域。没有了渔民,渔歌将失去原本的载体,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歌词中所反映的渔民传统作业方式和生活习俗也会在现代文明的压力下逐渐消失。对于以口述方式为主要传承途径的渔歌而言,这将是极为严重的打击。

二、大亚湾渔歌的文化价值

大亚湾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吸引着大量渔民到这片海域繁衍生息,其祖先是由福建等地迁徙而来的疍民。旧时分布于珠江、闽江流域及福建广东近海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民。疍家的称谓可以从书籍中查阅到,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三里记载: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蛋也。所以称为疍家。他们长年在海上与风浪搏击,生活枯燥简单,他们“坐以风为伴,起以船为生”,心中的苦闷,听着风声、水声就渐渐形成了“以歌自娱”,以“歌为排忧”的一种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渔歌。渔歌是渔民们在生产活动中创作出来的珍贵文化,渔民们艰辛的生活状态、祭祀、婚丧嫁娶等习俗,都通过渔歌这种载体表达和传承下来。

大亚湾渔歌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传承上来看都是惠东渔歌的一个分支,都是以福佬话演唱,而且在内容、形式上都相同。2006年5月11日,惠东渔歌被选为广东省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功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

大亚湾渔歌在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大亚湾渔歌的歌词深入浅出,通过叙事、叙人、叙物、叙情来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语言纯朴、修辞简练,源于生活,均为渔民对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渔歌作品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同时,传统渔歌中有很多丰富的海洋知识,大多数是以问答形式演绎的,它通过盘问驳答,展示了天气、洋流、渔谚、海洋等生物知识,向来受群众喜欢。它是渔民们在渔业活动的经验总结,生动简洁的语言,易于记忆。渔歌形式,流传于渔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3]

渔歌还因为其曲调品种的多样性和旋律韵味的独特性,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而珍贵的素材。20世纪六十年代以惠东地区渔歌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歌曲有《小号手》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还有《海霞》影片的主题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等;在当代以渔歌为素材的创作歌曲有《遥远的小渔村》,还有惠州学院教师创作的交响乐套曲《惠东渔家》和歌曲《天蓝蓝海蓝蓝》、《幸福渔村分外娆》等。这些作品深受大家喜爱,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形式多样化的标志。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改变,渔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再加上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渔民不再传唱传统渔歌,歌唱者几近消失而导致渔歌进入濒危阶段。2014年对惠东渔歌歌手进行统计,数据显示仅存人数不足30 名,而且大部分已经年近半百,因此对渔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国过去文化遗产工作存在重陆上轻海洋,重物质文化轻非物质文化的倾向,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相对滞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4]”渔歌作为海洋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元素,理所当然具有优秀的文化价值。

三、渔歌作为海洋文化具有的环保价值

纵观历史长河,当人类过分畏惧自然,就会因得不到大自然的恩赐而举步维艰,当人类过分掠夺自然,又会因大自然的报复而面临灾难,因此,人类虽然走过很多的弯路,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在攫取自然和保护自然之间探求平衡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影响了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产生,在无形中指引、教育、评价着人们的学习、生产、生活。[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是人们形成环境保护观念的重要因素。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构建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同时实行生态补偿制度。[5]这一举措将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从原来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延展到了环境质量改善的领域。

我国是传统的大陆农耕经济,重农业的“黄色文明”是古代文明的主流形式与优势特征,文明史上海洋文化长期失忆。事实上,大陆与海洋并存是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格局的重要形式。海洋先民创造了发达的海洋文明成就,留下大量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遗产。因此,深入发掘海洋文化珍贵遗产,弘扬海洋文化的优秀传统,彰显中华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明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是充实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传统的新内涵。[6]渔歌作为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渔民们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虽然反映着较为落后的渔民劳作、生活内容,但蕴含着对海洋感恩、敬畏的朴素思想,尊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提升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亚湾渔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十分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渔歌对环保的作用。

(一)渔歌有助于构建人们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enviroental 1iteracy)是人们对环境及保护的认识程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环境知识和概念而积累的环境保护常识,从生活经历到环境保护活动而逐步形成环保观念,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渔歌往往包含着朴素的环境意识要素,它向人们提供人与自然的互动类型与实例,激发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欣赏,促使人们认识并关心人类文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原生态的渔歌是渔民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表现出原创性和族群性及地域性,经当地渔民百年来的传颂和流传,极具历史意义和特点。歌词中常常含有“艇”、“船”、“锚”、“海”、“鱼虾”等与渔业生活相关的字词,记载了当地渔民以古老的方式进行织网、捕鱼的劳动生活。同时,不少原生态渔歌描绘了以前大亚湾的海洋环境景观,记载了传统捕鱼方式,从侧面反映出从捕鱼到养殖这种作业方式上的转变,已然给海洋环境带来的损害。通过渔歌传播,可以唤起渔民对过去优美的海洋环境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度发展水产养殖问题起到警示的作用。

(二)渔歌环保价值的实现途径

1.在渔民群体中复兴渔歌所代表的海洋文化

如前文所述,由于大亚湾渔业资源数量下降,水产养殖业的规模日益扩大,水产养殖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和局部海域养殖密度过大等问题所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对渔民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刻不容缓。在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下,从事农业的精英分子竭尽所能流向城市,从而导致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掌握环境知识的能力较弱,环境保护意识较差。[7]因此从总体上看,渔民的受教育程度、平均收入水平都低于城镇居民。[8]根据美国测验学会关于环境意识的发展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环境意识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人群。这意味着渔歌在文化水平不高、环境保护意愿较低的人群中能发挥更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采用渔歌对渔民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符合美国测验学会关于环境意识的发展理论。同时,渔歌本来就发源于渔民的生产生活,作为渔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更容易被渔民所接受,能更有效地培养渔民保护海洋的意识。

2.将渔歌纳入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幼儿和青少年阶段的观念、性格可塑性强,是推行环境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的黄金时期。根据英国著名环境研究人员卢卡斯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可知,环境教育即是“源于环境”、“借助于环境”和“为了环境”而构建的教育。[9]渔歌的内容和意义与“环境教育”的内涵十分相似:渔歌的内容阐述了个人环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密切的相互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环境系统的观念;孕育渔歌文化的大亚湾海域及风土人情,又为学生们提供了在环境系统接受教育的天然条件,并且在环境教育中将学生置身于个体生活、公共生活及群体生活之中,增强学生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大亚湾海域的环保形势,也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问题,深刻认识到人类在环境系统中必须承担相应的伦理道德责任。

比如,在幼儿环境教育中,光凭抽象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课程内容,树立环保意识。而生动的渔歌可以发挥“内容浅、题材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视频和音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丰富感官,并且引导幼儿正确保护环境的知识,发展儿童环境意识的萌芽,为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道德观,为提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下基础。

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则通过编制渔歌知识读本,向学生宣传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景象,既完成渔歌的传承工作,也完成了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播推广。同时,通过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渔歌文化发源地的现场学习,亲身体验渔民的生活和风俗,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亲身感受和认识海洋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灌输正确的保护海洋、利用海洋的态度,也实现了“在环境中教育”的理念。

3.采用多种途径传播渔歌生态文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多媒体的时代。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大亚湾渔歌要大力传承和推广,借助于渔歌自身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含义构建适宜的、科学的和高效的保护体系和机制,以扩大渔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大亚湾地区成立了渔歌队和业余渔歌学校,组织参加了各地的比赛活动和培训,促进了渔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政府定期举办渔歌晚会、渔歌演唱比赛、渔歌节等活动,也扩大了渔歌的文化空间。为了增强渔歌的环保文化元素,应整合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力量,尝试对部分渔歌进行实验性的整理加工,创造出一批具有海洋环境保护教育意义的新时代渔歌。

四、结语

一种文化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它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许多湮灭的文化,都是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引起的。综上所述,作为与海洋环境相互依托,伴生而成的大亚湾渔歌不仅是南海渔歌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同时,渔歌具有热爱海洋资源、珍惜海洋生态环境的积极内涵,能有效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促进民众做出环保行为,进而有助于大亚湾海洋环境的生态保护。

[1]吴玲玲,易斌,林端,许战洲,等.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14-19.

[2]王雨,林茂,林更铭,王春光,等.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的浮游植物年际变化[J].海洋科学,2012,36(4):86-94.

[3]郭马风.潮汕渔歌<蛋歌>述论[EB/OL].(2009-12-24)[2014-07-18].http://www.stskl.gov.cn/shownews.asp?id=55&sortid=38&smallid=188.

[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14-07-18].http://baike.baidu.com/view/1006148.htm.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6]吴春明.挖掘“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6-13(B04).

[7]洪大用,马芳馨.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19(4):3-9.

[8]曾昭鹏.环境素养的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11-12.

[9]杨晓玲,唐敏.幼儿园环境教育目标、方法与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10(7):57-58.

猜你喜欢

大亚湾渔歌渔民
臼湖“望”渔歌(2)
汨罗江渔歌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大亚湾造礁石珊瑚现状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基于SOP规程的大亚湾堆芯冷却监测系统改造
基于HJ-1B星热红外数据的大亚湾海温反演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