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市文化走出去战略论析

2014-04-10李文珊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惠州市惠州文化产业

李文珊

(惠州学院 政治法律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外文化宣传、多边文化交流、扩展文化贸易等途径,展示和传播自身文化的过程。在国家层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能够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复兴。而对于区域城市而言,在文化软实力重要性越益凸显、区域城市间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将能够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品牌提升。

一、惠州市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惠州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提升惠州城市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成为惠州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惠州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够集中表现惠州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觉是惠州政府和人民对文化作用与规律的认知,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则是惠州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惠州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就是惠州人民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的过程,将对惠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精神激励作用。

(二)能够加强国内外对惠州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和当代惠州精神的了解

惠州古称“梁化旧邦”、“岭南雄郡”,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秦汉以来,惠州内承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南粤本土文化的汇合交融,外受北方中原文化和世界海洋文化的浸润滋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特性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城市精神。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能够加强国内外对惠州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增进对当代惠州精神的了解。

(三)能够增强惠州市的国内外知名度与影响力,扩张城市话语权

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依靠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地域文化体现了城市特色,反映了城市精神,是现代城市自身价值所在,也是城市交流的最好名片。惠州文化走出去,能够使国内外民众在了解惠州厚重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产生对惠州的好感与向往,从而形成赞誉惠州的社会舆论,惠州也由此能够扩张城市话语权。

(四)能够增强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包括科技、文学艺术、旅游业、影视业、图书出版业、大众传播、娱乐休闲、体育、信息服务等,是我国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产业。惠州市通过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发挥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拓展国内外市场发展渠道,能够极大地提升惠州的文化资源开发能力、文化创意能力、文化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文化品牌经营能力,提升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惠州市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础条件

城市文化走出去,需要城市自身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发达的现代文化产业,有文化传承和推介的热心推动者。惠州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

(一)惠州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代城市文化繁荣

早在先秦时期,惠州就出现了神秘的缚娄古国文明。秦汉之际,赵佗平定岭南建立南越国,“和集百越”,开始了包括东江文化在内的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互融合。东汉、两晋时期,佛教、道教文化传入岭南并扎根流播,深深影响了惠州。唐、宋时期,大批贬官抵惠,他们崇儒助教,广设书院,开化了民智。至明代中晚期,书院讲学高潮迭起,“名公巨卿,词人才士,肩背相望”,[1]开启了惠州人才辈出、文化兴盛的历史新篇章,惠州由此成为著名的的岭南古郡。近代史上,惠州不仅涌现出了以廖仲恺、陈炯明、邓演达、叶挺等为杰出代表的重要全国性政治人物,而且是近代民主革命传播的主要区域,“是一座战斗之城、革命之城、发动之城”。[2]改革开放以来,惠州作为珠三角区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城市文化日益繁荣,已经成为广东省的重要文化区域。

(二)惠州现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一些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惠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惠州市文化产业也在日益壮大,惠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以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高于广东全省平均水平。惠州市通过“扶起来”、“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已经形成了以文化制造业为主体、文化服务业为新兴增长点、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尤其是印刷复制、新闻传媒、数码影音等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创意设计、数字网络技术、文化会展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有着惠州报业全媒体产业基地、龙门农民画产业园、新华文化广场、迪可可·国际儿童城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和产业园区。截至2012年底,惠州市年产值超2亿元的文化制造企业就有20多家。[3]

以龙门农民画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品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龙门农民画先后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东亚运会、深圳文博会等国内外大型舞台亮相,并多次应邀赴国外和港澳地区参展,并被不少国际知名收藏家和机构收藏。现在已逐渐成为惠州市乃至广东省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惠州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卓有成效

惠州政府部门、文化协会、企业已经搭建了一些论坛、报告会等文化交流平台,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社会反响较大的就有惠州文化论坛、“文化惠州”高峰论坛、惠州国际(休闲文化)旅游节、东坡节、东坡文化论坛、惠州金海湾滨海旅游国际论坛、金山湖国际文化节、“苏东坡与佛教”高端论坛、惠民文化大讲堂、“诗歌惠州”大型朗诵会、南国书香节、西湖花灯博览会、国际麒麟文化节、广东道教文化节、惠州国际(休闲养生)旅游节、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等等。其中既有文化交流激辩的论坛,也有惠州地域特色的节庆品牌活动。

惠州市积极利用上海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全国性平台借力展示惠州的特色文化。2010年,惠州市组织了罗浮山百草油、惠东渔歌、龙门农民画、小金口麒麟舞等地方特色项目亮相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活动,产生了积极反响。2010年至2013年,惠州市连续四年以城市名义成功组团参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在文博会上崭露头角,订单不断。惠州市还以惠州民俗文化、客家民间艺术为龙头,积极组派艺术队伍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2013年是俄罗斯中国文化年,受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和俄罗斯乌法市团结艺术节邀请,经广东省文化厅选派,惠州市就组织了小金口麒麟舞队分别在莫斯科、乌法等6 个城市进行了广场演出和盛装游行。此外,惠州还建起了以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的标志性机构作为艺术交流、文化活动的交流平台。

(四)惠州官方和民间成立了一些或营利或非营利性的文化研究组织与文化传媒组织

惠州有许多民间学者,怀着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责任,甘于寂寞,辛勤奉献,长年累月进行惠州地方文史、民俗、方言、建筑等研究和保护工作,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史料,研究成果丰硕。他们联合成立了数个非营利性的文化研究组织,开设网站,出版刊物,传播地方文化,对惠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五A”景区等工作建言献策。惠州还有文化传媒组织和企业上千家,它们为惠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惠州市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途径

惠州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守文化规律与市场规律,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沿着弘扬惠州地域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构建文化对话交流平台、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发展创新型文化产业的路径发展。

(一)发挥政府的统筹、主导与政策引导、制度激励的作用

1.制定文化走上出去战略规划

要让惠州文化更有效、有序、持久地走出去,政府部门就要在对资源优势、现状问题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文化“走出去”战略规划。规划内容包括: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规划;形成文化部门与外办、台办、侨办、贸促会、体育局等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方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对文化“走出去”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设计实施线路图等。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生产力的原动力,政府应该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管理部门要继续、彻底地打破以前按照行政事业管理、实行统包统管的模式,推进报纸、电视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新华书店、歌舞剧院重点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它们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迸发出活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组织进行理论研究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力量,深入挖掘研究惠州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惠州文化建设丛书》等理论学术精品,加快实施《惠州文化经典》丛书、《惠州文艺成果荟萃》编纂工作,推出一批介绍惠州历史文化、反映惠州精神风貌的文化精品图书。争取每年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应用性成果,逐步形成若干在全国和广东省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品牌。

4.实施文化产业引导、扶持鼓励政策

在文化产品走出去方面,要着重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

政府应编制惠州文化走出去产业、项目目录,设立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出台资金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充分发挥资金对惠州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改革和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推动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交易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改进文化出口奖励机制,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扶持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开展中国文化产品海外市场调研,加强对海外文化产业、市场的深度分析和国内外案例介绍;汇集文化产业各领域、特别是我重点扶持领域海外商业渠道和平台信息;编发《对外文化贸易参考》、《海外文化市场信息》、《海外主要文化产品营销公司、会展名录》等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助企业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扩大海外营销网络。

建立文化企业、产品及人才资源库,编制表演艺术、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等领域企业和产品(项目)名录。

(二)从地域文化和现代城市精神两方面着手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1.着手树立城市文化形象

设立城市鲜明的文化主题,彰显文化个性,树立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是惠州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惠州文化“走出去”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惠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要突出珠三角东部经济强市和创新型城市、惠民之州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塑造出符合惠州地理与历史、具有东江地域传统中心城市特色、体现惠州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形象。

另一方面。惠州城市文化的一些要素,如城市建筑、自然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等,既有传统东江区域文化底蕴的积淀,又有当代经济政治发展的熏陶,有着较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要从形成城市特色风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高度,将惠州城市的这些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纳入城市硬件、软件建设的规划,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有机地融合,延续城市历史脉络,建立惠州文化标志,让市民和游客加深对惠州人文特色的感知度,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惠州的文化魅力。

2.精准定义惠州文化

惠州历史文化要素极为丰富,有以缚娄古国、古墓葬群为代表的惠州先民文化,以惠东渔歌、惠阳传统山歌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李家拳、龙形拳、惠东象棋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以罗浮山与葛洪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苏轼为代表的名人寓惠文化,以范和村古村落为代表的岭南建筑文化,以陈炯明、廖仲恺、邓演达、叶挺为代表的近现代政治名人文化等等。文化元素极其众多的历史文化,使惠州在文化符号繁多、地域特色纷呈的同时,也造成了惠州的文化特性难以概括界定的问题。

千百年来,由于粤东门户的地理位置,岭南的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杂合,惠州城市的文化属性确实难以简单界定。但从宣传推介的方面讲,又必须有一个公认的名称,以准确凸显出惠州的历史文化特性。因此,须进一步整合、凝炼惠州悠久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在学术上厘清东江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在惠州的影响权重与内生演变情况,在阐扬“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东樵宗教文化”等惠州特色文化符号的基础上,提炼出为大家所接受、易记忆的概括性的定义(如东江文化或惠府文化)并广为宣传。

3.宣扬惠州城市精神

“惠民之州”的建设需要城市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支撑。前些年,惠州总结的“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体现了惠州人民的普世价值和本土个性,是惠州地域文明和城市品格的高度概括。当前,要结合惠州现代城市发展,结合“中国梦”宣传,大力宣扬惠州城市精神的内涵,使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的交互内涵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4.塑造和经营城市文化品牌

塑造城市品牌及核心竞争力是加强城市经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惠州在文化名城建设中,须对城市文化进行品牌化塑造与文化品牌战略管理,从而实现将城市文化转化为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经济支持这一更高目标。城市文化品牌化过程是一个遵循文化自我繁衍与文化产业转化的良性互动、文化管理与商业运作彼此贯通的科学过程。展望惠州城市文化发展图谱,注意避免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与当前利益交锋,防止城市文化符号随着城市商业化开发而逐渐丧失,要眼光长远,努力推动文化与经济互动的长效性、互利性,围绕城市文化品牌实施战略管理,避免简单的形式复制和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大力发展创新型文化产业

城市文化要走出去,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最根本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惠州市文化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当前,惠州应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塑造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思维创新为显着特征的创意产业,要求文化、科技与创意的融合。惠州在发展创新型文化产业中,一方面,要注重把惠州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提供具有惠州特性、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注重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依托惠州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与互联网、无线移动发展、电子商务、手机游戏等相关的创新型的文化产业。

惠州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有发达的电子产业,有条件谋求与国内外先进城市、高水平研究机构共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也有条件引进企业建立动漫产业园。产业园将来不仅只是发展动画片制作,而是发展整个动漫产业链,包括动漫产业研究、动画制作、媒体发行、衍生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广告宣传、消费者教育等,惠州能够提供更为充足的土地空间。

(四)积极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近年来,惠州高度重视文化交流与对外宣传工作。政府和社会团体,充分挖掘惠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商贸、旅游的结合,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论坛、文化讲座、特色文化节、名家对话会等,对于惠州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得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后仍要继续加强文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建设。

1.打造高端文化论坛平台

在传承惠州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平台,引入多元、高度、前瞻的国内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及民生幸福的和谐共进有重要作用。惠州文化论坛数量不少,有政府举办的,有文化协会创办的,也有企业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目的办的。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论坛,如2010年12月举办的“文化惠州”高峰论坛,但多数文化论坛只有廖廖数位名人参加,影响力不大,对惠州文化的宣传推介影响不大。应该着力打造影响力更大、辐射面更宽的高端文化论坛。例如,可以邀请全国文化产业的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从城市文化与产业规划的宏观角度,来阐述城市文化元素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可以利用罗浮山道教文化、东坡寓惠文化等影响力大的打造一些全国性高端文化论坛。长期固定举办,办出特色。此外,这些活动不仅在惠州市举办,也可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城市主办或参与。

2.建设文艺交流平台

邀请国内外社会科学界大师级学者以及国内外文学艺术、影视演艺界知名人士来惠,策划、举办以惠州人文历史为题材的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或者策划、创作并传播具有惠州地域背景的文化艺术产品,提高惠州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城市文化品味。

积极借助保利院线,组织我市的优秀艺术院团或优秀剧目在全国演出,不断扩大惠州文化的艺术影响力。希望保利能够大力扶持惠州本土的演出团体,以市场化运作把惠州本土节目推向大众。充分利用市文化艺术中心的交流平台,借助保利集团演出院线渠道并支持经营单位组织邀请一批国内外优秀艺术院团来惠演出,同时整合优秀文艺演出项目上保利院线,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

3.开展文化领域交流互访

应以惠州民俗文化、客家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产业为龙头,借助广东省艺术节、广东省旅游文化节、深圳文博会等大型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介惠州形象和文化品牌。可以借鉴“惠货全国行”展销会成功举办的经验,组织惠州文艺家们“走出去”,加强精品交流展演,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城市举办惠州文化的巡演、展览。还可以建立面向市外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选拔代表惠州的国内外文化形象大使;设立惠州文化传播贡献奖项;在国内外发展文化友好城市等。

同时,惠州应该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借助深莞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契机,加强与港澳以及其它珠三角城市的文化联系与沟通,在演艺、展览、文学、舞蹈、戏剧、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深化文化产业合作,推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产业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力促惠州文化产业辐射粤港澳。

还有,应该发挥惠州侨乡优势、“新客家人”的优势,鼓励和推动民间文化交流。通过民间文化团体互访交流、华侨寻根祭祖等活动,增强惠州文化的凝聚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海外惠州人大多秉承着华人重本亲族的文化心态,他们的回归交流,将带来外部丰富多彩的新文化因子,这些也为惠州本土文化资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仅发展了惠州地域历史文化,而且也为惠州本土文化走向国内外打开了大门。

(五)拓展包括新兴媒体在内的多种传播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功能作用必定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来实现。惠州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须大力加强和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在传播技术上,要适应信息网络化时代发展的需求,完善和改进传媒的设备、技术以及传播手段与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能力。

在传播内容上,要重视惠州地域文化的宣传传播。在惠州报刊和广播电视中加大地域文化宣传的力度;拍摄制作反映惠州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城市面貌的专题电视宣传片、电影、电视。

在传播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载体,拓宽传播渠道。

要鼓励惠州重点网站以互建链接、内容供应、技术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知名网络媒体合作。

创办惠州新闻的英文网站,使之成为惠州外宣工作的主渠道和外国人了解惠州的重要窗口。

探索多渠道利用新媒体如数字影视报刊、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乃至微信、微博、YY 语音等新媒体,传播地方文化。

加强与中央、省媒体、港澳媒体以及对外宣传媒体的沟通、联系与合作,大力宣传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成就、亮点和城市文化形象。近年来,世界主流媒体采访团、香港传媒高层访问团、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团、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惠州文明城市创建采访团,新华社及省主流媒体“走转改”采访团等先后抵达我市,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高标准的相关采访活动,对于推介、宣传惠州起了重要作用。

积极加强惠州市对外宣传精品策划与制作,鼓励支持参加国内电视外宣精品评选和交流活动,不断扩大惠州知名度和美誉度。

[1]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2]钟伟连.观点交锋、智慧碰撞、文化论语、东江激荡[N].南方日报,2010-12-20(BT05).

[3]周觅.年产值超2亿文化制造企业超20家[N].惠州日报,2013-11-01(A2).

猜你喜欢

惠州市惠州文化产业
惠州市辉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惠州市基督教两会中心关键技术的设计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