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4-04-10徐立波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民族建设

徐立波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概述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独霸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成长壮大,促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开始了革命活动。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面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段祺瑞卖国这样一幕幕的悲剧事件,反而教育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的共和国道路走不通。于是,他们不断地寻求救国救亡的真理,这就为中国革命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准备了精神条件。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率先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发起了对封建文化进行猛烈抨击的攻势。蔡元培在学术上倡导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有利地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活动阵地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文化批判最激烈的莫过于“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新文化运动兴起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针对封建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复辟与尊孔》、《再论孔教问题》等对康有为所主张的定孔教为国教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抨击。伴随着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批判,一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提出要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大肆主张吸收西方文化的养分,来重建中国文化。于是,他们便大范围地引进西方文化,这样,无论是古希腊的、文艺复兴的、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日本的文化等等都在中华大地上受到热捧。因此,无政府主义、尼采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实验主义等蜂拥而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提供了文化建设资源。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708正如萧超然先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为爱国政治运动是历史的必然中所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这是从对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幻想中觉醒过来,开始走上了自主的、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救亡之路,这才是最根本的启蒙,从而为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创造了前提”[2]20。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一场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为中国新思潮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对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式教育制度的形成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文化制度的变更。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彰显的新特性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族新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也成为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更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个转折点。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使广大的爱国之士,特别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知识分子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华文化的宣传起了广泛的动员作用。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首驱直入的一个环节,倡导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是中国文学史的一次颠覆性的革命运动。

谈到民族新文化,就是文化创新要具有先进性。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又离不开文化方面的创新。我们要具有独特的文化创新理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指引着中国文化的前进道路。

文化创新要具有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凸显民族个性,一个没有民族个性的国家要想在世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要被全球化这个大染缸给融合掉。

当然,文化创新要具有世界性。我国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指导,吸取前人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先进经验,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使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得到实质性进展与突破。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制度的变革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学堂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都得益于对外来教育文化方式的引进,促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确实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但是也要注意到当前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教育投入不足。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教育制度中供求比例不协调的主要矛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解决上学难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要加大教育投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凸显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批判精神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并不是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全面抛弃了,而是促进原有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旧的文化体制被优胜劣汰掉了,当然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问题的时候,也不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有选择地吸收外来事物,对中国传统的一些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坚持继承,吸取精华,摒弃糟粕。这样我们才能树立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进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推进文化理论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发展”[3]。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人的解放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思想解放运动,又是关于人的解放的运动。人的解放,是对人的人格、尊严、价值、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肯定与张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此方面开创性的意义是深远的[4]。这些方面都阐述了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彰显了人的价值,突出了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保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突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定要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距今已经90多个年头,但是一代代中国人在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走近五四、反思五四,正是这一次次思想的交锋,所产生的智慧的火花,对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萧超然.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为爱国政治运动是历史的必然[J].高校理论战线,1996(6).

[3]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全文.北京:新华网,2012.11.8.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4]陆玉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人的解放[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04).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民族建设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多元民族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