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中式菜英译的翻译创造性

2014-04-10施玉丹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菜名译法中式

施玉丹

传统中式菜英译的翻译创造性

施玉丹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传统的中式菜名英译中翻译存在词不达意、乱译及文化缺失等现象。结合中式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烹饪方法,在英译中运用创造性翻译,既不破坏原文信息和形式,又可以修正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及语序,避免中式菜名的误译乱译。

创造性翻译;中式菜名英译;翻译方法

一、传统中式菜名英译的缺失

无论是何种翻译——散文翻译、科技翻译或是诗歌翻译,翻译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不同的文体类型,在词汇上、语法上甚至是修辞上都有自己突出的特点。而译者在应对不同的原文,也需要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传统的翻译策略大都局限在语言层面上,遵循着“忠实”、“直译”、“意译”或者“音译”的翻译原则。但在中式菜名的英译中,往往失真失效。

(一)词不达意

不少中式菜名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故事,通常给翻译带来一定的挑战,倘若译者秉着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进行翻译,翻译出来的译名则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家喻户晓的广东“老火靓汤”就有着千奇百怪的英译名:“the old fire soup”、“the doublestewed soup”以及“slowly cooked soup”等,从结构上看,第一种译法将“老火靓汤”里的每个关键字都按部就班地译出,第二种和第三种译法加入了汤在熬制过程中的工序,似乎合情合理,但这三个译名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宣传广式汤品文化上不免有些缺失了,菜名的翻译必须提升到以人类文化交流为目的的立足点上。又如“驴打滚儿”又称“豆面糕”,是老北京有名的传统小吃之一,因为最后的制作工序需要裹上黄豆面,就像郊野的野驴撒欢打滚儿时杨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若不知情,“驴打滚儿”的英译名也会漏洞百出。甚至在一些比较高级的餐馆菜单上,也存在让人忍俊不禁的译名,比如“蛋黄狮子头”就有“egg yolk on the lion’s head”或者“the lion’s head with egg yolk”,这样的译名着实让人浮想联翩;还有“醉蟹”被译成“drunk crab”(喝醉酒的螃蟹)。显然,传统的“忠实”、“直译”、“意译”或者“音译”等翻译原则是不宜直接适用于中华美食英译的。

(二)乱译

不少餐馆虽有双语菜单,但在译名上也是委曲求全,更是让外国人无所适从。比如“上汤云吞”就有人译成“Top soup cloud swallows”,这样的硬译、死译一看就是行不通的。所谓的“上汤”指的是鸡汤加猪骨或肥肉放入锅内一起熬而形成的汤。最简化的译法就是“chicken soup”或是“soup”。而随着全球掀起的“中国文化”热潮,许多中国食物,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食品,渐渐以音译的方式进入了英语词汇,“云吞”或“馄饨”(Wonton)就是其一,还有炒面(fried noodles)的英译名“chow mein”、豆腐(bean curd)的译名“tofu”等。再如“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和“童子鸡”——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过过性生活的鸡),这些望文生义的错误翻译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三)文化传播上的缺失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在食物的选择、烹饪方法上大相径庭。大多数中式菜名还无法在英译时找到对应的词,所以必然会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交流上产生许多问题,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像前面所提到的“驴打滚儿”,就有人直译成“rolling donkey”(打滚的驴);“清蒸白玉”被译成“steamed white jade”;也有把“佛跳墙”直接音译成“Futiaoqiang”或“the 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的,外国人看了这样的翻译,实在很难将其名与其食材联系起来,暂且不说有多么不恰当,仅在文化的传播上就已经给中华美食的形象及内涵造成了不良影响。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名英译确实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改进,译者在菜谱翻译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菜品命名的依据、背景和某些传统食物的象征意义,多结合各种菜式的由来、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传递中华美食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中式菜英译的创造性

(一)翻译的“前世今生”

“译”的历史,与语言产生的历史一样久远,“从各地的原始人类开始以不同的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1]翻译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活动,可以说是不一而足。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通过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2]翻译是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这与J.C卡特福德对翻译作出的理解不谋而合。E.A奈达对翻译给出了更为深刻的定义,除了要求原语信息与接受语信息意义上的对等之外,其次要求接受语的风格尽可能地贴近原语的风格。奈达与谭载喜的翻译思想也有些相似,后者认为“译语中应用最贴切且最自然的对应语呈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其次是文体。”[3]

实际上对翻译的定义远不止这些,不同的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见解。作为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另一新的学派——文化学派,其核心代表人苏珊·巴斯内特与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中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勒菲弗尔认为,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加以考虑文化及历史因素、树立文化意识,并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这一新的观点对过去翻译研究一向局限在语言学理论的现象以重重的一击,的确,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又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介质,各个元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点上看,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性和历史性。

自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得到肯定之后,翻译研究的视角慢慢转向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显身”与“隐身”。自然,翻译研究这时早已超越了语言学的范畴,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译文的美感以及艺术性,翻译作为语际间的活动已不再是时代的主题。译者在将不同语言进行输出输入时,不仅是从事着简单、单调的语言转换活动,更多的是扮演着与原作者一样的角色——将完美的作品献给读者。译者所需要考虑的远不仅仅是语言的分析与语言的逻辑性。这无疑是将翻译的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萌生了翻译研究的文艺学派。

(二)“创造性翻译”概述

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以超过原作。”[4]

从语言层面上讲,翻译活动似乎是源语与译语之间的转换过程,但这只是翻译的表面特征。翻译不仅是改变原作的语言外壳,其实质应当从创造性原则去探索[5]。翻译既是一项跨文化的人类活动,又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译者在译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当然也曾有人以“戴着镣铐跳舞”来形象地比喻译者及他们的工作,来说明译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原作以及原作者许多因素的限制。谢天振(2005)就曾在他的《译介学》中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文学翻译的两个阶段——分析与综合。他认为,在分析阶段译者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研读原作品,而当译者进入综合阶段时——翻译过程,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另一部作品的作者[6]。换句话说,他可以“戴着镣铐”进行创作,而“镣铐”便是翻译过程中需要顾及的诸多因素,比如,语义、风格、历史、文化等。

“创造性翻译,指的是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7]

(三)创造性翻译与中式菜名的英译

《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规范了中式菜品英译的翻译原则,对食物与佐料的搭配、食物与烹饪方法、食物的形状、食物中涉及的专有名词和中国的传统食品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译法原则。比如“泡椒凤爪”中有两个名称需要译出——泡椒与凤爪,《美食译苑》提供的译名“chicken feet with pickled pepper”[8]可谓十分形象和贴切。泡椒属于川菜中特有的调味料(seasoning),而且是经过腌制而成的,已经不是辣椒本来的模样,所以在翻译时考虑到了“腌制”这道工序,与此同时也向外国人传递了“泡椒凤爪”的烹饪方法;又如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的“夫妻肺片”,如不将“肺片”的来历追本溯源的话,看菜单的外国人也许永远也不会点这么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菜品。“肺片”的原材料实为牛舌、牛心、牛肚等,并非牛肺,这些原材料在当时都比较低廉,所以被称之“废片”,而“废”又与“肺”同音,后来由于“废片”实在不悦耳,便改名为“肺片”,所以“肺”并非“lung”,而是牛杂。“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i Sauce”[8]的译名把菜品的原材料、配料以及制作方法表达了出来,同时也不失其翻译的创造性。

与过去的菜名翻译相比较而言,现在大多数菜谱翻译更突显了其创造性,在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比如《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童子鸡”的错译“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正名为“Spring Chicken”[8],不仅体现了鸡的年龄特征,而且不乏创意。还有广受素食主义者喜爱的“田园素小炒”译为“Vegetarian’s Delight”[8]让人耳目一新,也让外国素食主义食客一目了然。

(四)创造性翻译与中式菜名的英译方法

创造性翻译并不是完全摆脱原文的种种限制而进行的。作为翻译活动的承担者,译者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也受到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约束。当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其主观创造性也必须是建立在理解和正确诠释原文的基础上,把握好再创作的度,不随意虚构、添油加醋。恰到好处的创造和创意可以增添译文的美感和语言的艺术力。

中华美食包罗万象,菜的命名浓缩了各地的特色和烹饪方法的精华,许多菜的取名颇有讲究,富有艺术性和象征意义,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若弃菜名的来龙去脉于不顾,直接翻译,无疑会对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造成阻碍。因此,应对不同的菜式分门别类,针对不同菜式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音译加注。这一翻译方法主要针对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华美食,比如,元宵——“Yuanxiao”(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and eaten at Lantern Festival);油条——“Youtiao”(fried dough sticks);饺子——“jiaozi”(dumplings);包子——“baozi”(stuffed bun)等。音译加注法一方面可以保存传统中华美食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2.变通直译。传统意义的直译法是既须保持原文的内容、又须保持原文的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然而用于中式菜名的英译中,这已不能适用;变通直译法是指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形式作出一些变动,如增加连接词、搭配恰当的介词、词类转换等,使译文更为流畅、自然。

英语介词虽是一类小词,但其作用却不可小看。离开了介词的衔接和过渡,词语或短语的组合则极可能无法表达清楚。这正如一道菜的搭配,离开了辅料或配料,这道菜也就不会色香味俱全了。因而,在中式菜名的英译上,介词尤为重要,它的存在不仅涉及到菜的主料、配料,有时甚至涉及到烹饪方法和装食物的容器。如“椒盐排骨”中就涉及到两个关键词——“椒盐”与“排骨”,而且椒盐排骨的特色在于排骨上裹了一层椒盐,所以用一个介词“with”(用以某物填充、覆盖之意)来连接两个关键词也合乎情理,即“pork spareribs with pepper salt”。再如家常菜中的“地三鲜”是由茄子、土豆和青椒三种蔬菜煎炒而成,英译名“Sautéed Potato,Green Pepper and Eggplant”[8]就巧妙地运用了“and”作为连接词,虽简单,倒也合适;再者,一个法语词“Sautéed”(煎、炒)道尽了整道菜的烹饪方法,让人一目了然。湖南的名菜“剁椒鱼头”精在这个“剁”字,而英语中“chop”一词就有“剁碎”的意思,那么“Chopped chili pepper”就可以表达“剁椒”的意思了,而这道菜鱼头是被剁椒覆盖着的,所以便可译成“Steamed fish head with chopped chili pepper”,其中“steamed”(蒸、煮)为这道菜的烹饪方式。

3.自由译法。自由译法主要强调译语与原语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此外,自由译法还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但是,自由译法并不是与原文的内容背道而弛或是完全脱离原文内容的限制,而是在理解、消化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更适合译语的语言习惯表达出来。

中医强调养生,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人体延年益寿。简单说,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但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直接对应的词。比如“养生粥”的翻译,不同的地方熬“养生粥”会使用不同的食材,有的加山药、枸杞;有的加百合、莲子或红枣;如此,对食材的拿捏和把握便无法到位了。但“Nutrition congee”(营养粥)看似可基本传达“养生”的奥妙,也似乎有些“神似”。再如“扒四宝”的英译名“Sautéed four delicacies”[8]也恰将“四宝”译得传神。

三、结语

中式菜名在翻译过程中确实遇到许多挑战,而单一的翻译原则已不再适用于这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式菜名时应多加入“创意”,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介质;同时,菜名的翻译也应视其历史、文化等因素作出合理灵活的“创作”,避免画蛇添足、望文生义。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社会科学院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谭载喜.西方翻译史浅谈[J].翻译通讯,1985(7):36-39.

[4]郭沫若.论文学翻译工作[M]//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5]列万·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与文学交流[M].蔡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姚宝荣,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98(5):27-30.

[8]赵会民.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Creativity in C-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shes

SHI Yu-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With a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history,China’s food culture embraces a variety of world-famous cuisine dishes.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C-E translation of some Chinese dishes can no longer satisfy translation needs.It is more likely to cause problems such as misunderstanding,mis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vacancy.In order to translate names of the Chinese dishes into English in a more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way,creativity in translating is much more workable as it can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 to word choice, diction and expression on the one hand,as well as avoid mistranslating on the other.

Creativity in translating;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translation principles

H315.9

A

1007-5348(2014)03-0096-04

(责任编辑:明远)

2013-12-11

施玉丹(1973-),女,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菜名译法中式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套路玩得深,点完餐的我泪流满面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
网友盘点最萌最“坑爹”菜名
跳出菜名译菜谱*——影响中式菜谱英译策略选择的几组关系
16道中国菜名翻译你知道多少?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