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社区建设
2014-04-10李静萍
李静萍
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社区建设
李静萍
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颇多,但具体路径研究较少,本文就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支援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问题论述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以企帮村的具体办法。
社区建设 农村 社会力量
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后农村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农村传统治理方式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性政策。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提出,为改变农村社会管理落后状态找到了切入点,为凝聚农村力量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动力和社会保障。但从运行结果来看,农村社区建设还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等诸多挑战,必须在政府高度关注和强力推进的前提下,动员全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大力支持、积极跟进,不断完善。
以城带乡是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之举
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全党的工作重点从乡村转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1]。1952年底党中央提出过度时期总路线,开始了一化三改的工业化进程,实行严格的城乡分隔户籍制度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导致优良社会资源向城市倾斜,形成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农民并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农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均落后于城市,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拉大。这种差距在改革开放前物质贫乏时期还不显著,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暴露出来,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为此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张,这为农村社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各地兴起的城乡一体化,给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同时构建城乡关系的根本方略。这就要求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主动与城市接轨,主动融入国家社会管理体系。而城乡一体化在运作实施中又必须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以城带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举,更是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之举[2]。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农民逐渐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并慢慢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开始成为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部分农村社区在各方面都不及城区社区,因此,需要依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机制规划和促进新社区规划、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实现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协调统一,达到城市化要求。从空间上讲,持续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区社区的示范代表作用,不断将先进社区发展经验从城区社区向农村社区蔓延、拓展。
以工促农是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迫切需求
建国初期,我国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一直是农业支援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业有了雄厚的实力,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农业反倒成了脆弱的产业,广大农村成了相对贫困地区。为此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实行以工哺农、以工促农。
支援农村社区建设是以工促农主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要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充足而多样化农用器械,不断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村社区建设不仅离不开机械化,而且肩负着试验机械、推广机械化的使命。只有工业源源不断的向广大农村社区提供种类繁多、实用管用的农用机械和农用器械,才能保证广大农民不误农时、因地制宜,高效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要大力发展电力和能源工业,保证社区居民的日常用电和用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援。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开展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以来,广大农村受益匪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同时农村也逐步产生了对电力的深度依赖,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电。其次也离不开石油,否则既解决不了运输问题,也解决不了耕作问题。
三是要创造更多的税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下拨农村社区,支持广大乡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幅员辽阔,发展并不平衡,尤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这就需要中央使用工业创造的税收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费用,尤其是使贫困地区享受同等的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补贴。
四是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城市优质文化包括实用科技送到乡村社区,为广大农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基础工业大部分聚集在城市和城市周围,受城市科技教育等优质文化影响,工业行业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氛围。以工促农应把工业领域和行业既有的文化知识包括实用技术无偿地转移给农村社区,提高社区组织和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以企帮村是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期。全国很多省的农村地区都在试行农村社区建设,但是并没有从面上成片的推广。原因固然与顶层设计有关,与一些领导重视不够有关,但也和无钱财、无设施、无人才有关。这就需要调动辖区内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以及文化优势,以企帮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
第一是协助社区组织获取相关的物质和资金支援。很多农村社区组织由于处于偏僻的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在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十分匮乏,严重制约了社区的发展。实行以企补农,通过和企业之间的联盟,社区组织可以从企业获得相关物质资源帮助,既降低了对政府资助的依赖性,又推动社区组织本身在具备足够财力的前提下保持自主发展的空间及能力。
第二是协助社区组织获得人力资源支持。以企补农,除了能够从企业获取物质资源以外,还可以获得相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企业种类繁多,人才济济,汇集了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各种人才,实行以工补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独特的人才优势,为社区组织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及专业方面的服务。以社区学校为例,企业专业人才可以定期给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从而使得他们在离开学校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编程方面的人才可以给学生讲授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信息是当前发展最根本的因素,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渠道去接触新鲜事物可以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的形成。
第三是协助社区组织获取各类发展机会。农村社区组织的能力建设与发展机会有密切关系。例如农村社区文体性团体有时候需要获得参与演出比赛的机会,从而来提高自身成员的表演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社区组织包括一些文体性团体以及志愿者组织可以借用企业的平台,增加自身的影响率和传播率,从而扩大社区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等,进而得到更多社会群体与成员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农村社区组织的发展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是协助社区组织加强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企业帮助农村社区还可以把企业优良的管理经验传播给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由于是非功利性的组织,管理经验不足。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许多管理经验,在帮助农村社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就将积累的各种管理经营经验传导和渗透进社区组织中,并且能帮助社区进行生产成本和收益核算,学会控制运行成本,从未提升组织内部运作的效率。
[1]于化民.人民共和国的孕育和新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建国思路的发展轨迹回溯.晋阳学刊,2013, (5).
[2]庞圣民,张永梅.中国三大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952-2008.晋阳学刊,2014,(1).
李静萍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教授
(责编 张佳琪)
※ 本文为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市域城镇化视野下的山西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2041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