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2014-04-10林家坚
林家坚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林家坚
(韶关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运用对高校做好贫困生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应强化“人文关怀”的组织理念。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
自1999年始,国家执行高校扩招政策,伴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逐年增长,高校中也出现了相当数量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在校生活拮据的经济贫困大学生,对此,国家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不让一名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并对其在校基本生活条件给予一定保障。在解决大学生经济贫困的同时,注重贫困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其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造福社会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倡导发挥人的积极因素,这为对贫困大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办法。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消极心理学而言的心理学说。心理学家Kennon M.Sheldon曾给了积极心理学一个明确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主体、个体、群体”的关联性研究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涵:
1.主体层面。主要研究人的积极向上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美好憧憬等。同时也探索积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他们认为不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态度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2]。
2.个体层面。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人格中的积极方面,如“爱、宽恕、感激、智慧、乐观”等人格中的积极特质。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具有主动适应社会的积极品质,人非圣贤,应该扬长补短,培养自己的卓越之处。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关联,良好环境条件对青少年发展的正面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安定的社会、良好氛围的学校或社区、和谐的家庭是年轻人健康成长的土壤,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
目前在校生中贫困学生比例约为20%-25%,特困生比例约为8%,在西部一些高校以及农林院校,这个比例略高。贫困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因经济上的贫困、人际交往的不顺、对未来的不确定,使得贫困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简要归纳为三大压力和三种心理。
1.经济压力大。贫困生由于经济负担重,时常为学费、生活费犯愁,贫困生会产生紧张、忧虑的心理冲突。知晓家庭与家人为供自己上学的不易,若加之成绩不理想,便会心生内疚和不安,常处于焦虑状态,引发一系列问题。
2.人际交往困难。贫困生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对人际交往充满了无限的渴求。由于贫困生多来自于边远地区,多数性格内向的同时大多还有一副坚强、不易接触的外表,不会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他们面对不熟悉的同学,更是显得拘谨,不善交流,尤其是在自己心仪的异性面前更是想表现而又不知如何表现,他们的生活“三点一线”,较为简单,兴趣点不多,较少参加校园文化生活,久而久之失去了很多人际交往的机会。
3.就业吃紧。就业对贫困生而言是较为沉重的话题。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是背负了父母、家族的期望,如毕业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将无颜面对家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父母不能依赖,囊中羞涩,不可能像其他同学那样频繁走出校外广泛参加招聘会,无形中会使贫困生产生焦虑心理,错过一些就业机会。特别是看到平时学习成绩,综合表现一般,只因有关系便找到心仪工作的同学,他们心理会更加不平衡,进而可能怨天尤人,抱怨这“拼爹”的社会,错误地认为素质高不如关系硬,没后台学习再好素质再高也枉然[3]。这种片面的认识容易导致他们在择业时消极怠慢,更难就业,进而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
4.自卑心理严重。不少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差,只因经济状况差就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导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胆怯、内向和孤僻,逃避集体活动,游走在大学的边缘。尽管如此,但依然反感他人议论、评价自己,表现为过强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感如影随形。
5.虚荣心理作怪。大学生正在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极容易受社会思潮和周边环境的影响[4]。有的贫困生看到别的同学穿名牌,追时尚,受从众心理影响,为引起他人的羡慕,把追求吃穿和其他一些“面子工程”作为一种生活目标来追求,因而不时超出经济承受能力,被虚荣所累,久而久之,往往会怨天尤人,最后转变为对社会、学校的不满。
6.焦虑心理不断。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大多高校贫困生与外界接触不多,年少不更事,谈不上有何社会经验,遇事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特别是在一些关键节点,如毕业之时的选择,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是在大城市还是回家就业,看重经济还是注重发展等,不知如何面对就业竞争。对现实和将来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但因一贯给人的独立印象,表现为独立的外表下掩饰的封闭内心,不愿也不知如何寻找帮助,缺乏安全感,进而变得焦躁不安。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高尚情怀,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关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则为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带来了新思维、新办法。
1.善听,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对大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最终必须要通过大学生自主的接纳与吸收才能得以实现,可以说教育者的施教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外部动因,是引导,是“他助”,而大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自我感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动因,是“自助”[5]。“他助”是手段,“自助”才能让教育内化于心,然而“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等一直被人们诟病的教育模式依然大量存在当前的贫困生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以自己的视角,而非以学生的需要去设计教育内容,形式设计、技术运用较为单一,致使教育针对性缺乏,贫困生的反应和感受得不到真正的体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交流设想变为了单向灌输,有的老师在进行辅导教育时,往往不是耐心的倾听贫困生吐露心声和烦恼,而是经常打断,一味教导,听得少讲得多,背离了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6]。有鉴于此,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找准贫困生声音的“盲点”,做一个善听的教育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以正面教育为主,塑造贫困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放大人的积极潜能,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位身在其中的学生都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积极品质,克制不良消极情绪,让正面影响战胜负面影响。因此,应更多关注贫困生内心深处的健康积极品质,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以小见大,及时肯定,帮助他们累计成绩,使这些“丑小鸭”们走出不良情绪的困境,树立积极上进的健康形象。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积极面的挖掘与培养,这本身就体现了人文关怀“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的精神实质。此外,高校还应认识到对青年人完整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帮助其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更应立足长远,对其今后成长需要的积极心理进行设计和培养。
3.倡导“成长导向型”核心价值观,拓宽贫困生的成长空间。倡导“成长导向型”的贫困生核心价值观,就是摒弃过去有的高校认为:贫困生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完成好上面有关政策补助就可以了,贫困生毕业后就与我无关了等等短期教育理念和行为。转而将组织的关注点更多地聚焦在“人”的身上,将贫困生工作明确为“培养人”,而并非只是当做一项常规工作任务而已。倡导“成长导向型”价值观,就必须帮助贫困生设定愿景,明确贫困生成长的路径和方向,简单地说,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一方面,通过挫折教育的设计及引导,激发贫困生的潜能,认识到家庭和出身无法选择,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会遇到困难和失败,态度决定成败,积极面对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消极逃避必将“抽刀断水水更流”。另一方面,运用赏识教育,采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来挖掘和加强贫困生的主观满意度、自我决定性、积极防御机制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6]。
4.倡导贫困生间的相互关怀,积累贫困生的幸福指数。高校要营造真诚接纳贫困生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定期邀请有相似经历的贫困生现身说法,讲述个人奋斗的心路历程,或通过恰当的、贫困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宣传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贫困命运的成功案例,用身边人、身边事、典型案例帮助贫困生树立信心,增强贫困生的正能量,帮助贫困生在精神上远离贫困,从而以健康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逆境和挑战。我们倡导贫困生之间的相互关怀、共同进步的成长理念,相同境遇下的交流与理解是真诚接纳的基础。另外,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幸福感的研究,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建议贫困生用“青春日记”记录自己的愉悦快乐与烦恼难过,还可以通过“晒日记”的活动,与其他贫困生一起分享成长快乐或寻求帮助,以此进一步增强贫困生对现实幸福感的体验和对积极心理状况的追求。
[1]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60-64.
[3]杨家栋.大学困难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8(2):12-14.
[4]互联网数据.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EB/OL].百度文库[2012-08-13].
[5]张映彬.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J].皖西学院学报,2012(4):49-51.
[6]赵艳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视界,2012(9):71-72.
Humanism Care to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IN Jia-jian
(Yingdo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rise and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rovide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the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to poor college.It requires the strengthening of“humanism care”philosophy to investigate the positive ways of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humanism care
G641
A
1007-5348(2014)11-0147-03
(责任编辑:宁原)
2014-10-08
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与培养路径研究——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ZY030)
林家坚(1974-),男,广东梅县人,韶关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