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及教育策略
2014-04-10廖运生
廖运生
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及教育策略
廖运生
(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对农林牧等传统专业150名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到他们在国家发展层面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偏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根据“三个自信”的要求,提升农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化为实践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自信”;农村大学生;认同感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详列出“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今天,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达成共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做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那么,如何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意见》中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为此,本文就农村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一些更为有效的途径与办法。在农学类高校中农村大学生占多数,若从农村社会建设和农村青年发展的相互关系看,对农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农村基层,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从2004年起,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取消了农业税,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村社面貌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得到了持续改善。以2013年为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896元,比2012年增长了9.3%,外出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达到了2360元[1]。相应而来,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积极变化。但是,有学者调查,近年来,有些省份农民生活改善后,物质攀比风气极盛、传统道德沦丧(如老人被遗弃现象日益增多)、村庄社会舆论监督缺位、基督教私下肆意传播、基层党组织话语权旁落,等等[2]。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咎于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长期严重弱化的现状。显然,在今天重视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未来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形势非常紧迫。
上述农村社会的问题是和城乡差距问题、农村留守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纠结在一起。若在农村单是强调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其效果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脱离经济建设单纯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道德教育,总是难免流于空疏,最终成为走过场。那么,如何在农村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我们认为应该从我国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思考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因此,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在一起,把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与人的改造统一起来。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是在农村造城把农村城市化,更不是鼓励农村人口离开农村都往城市挤。所谓人的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应该与城市社会的市民那样一同分享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实现新“四化”同步,最关键的一环是农村人口的思想、能力、行为和意识实现城市化,最终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大量农村人口外出迁移史。但是这种人口向外迁移只是对劳动力开放的,青壮年男劳动力优先涌入城市,老人、小孩、妇女则滞留在农村。这种人口外迁的实质是:农村廉价劳动力输送到城市,换取第二、第三产业的利润分成,以补充第一产业农业低效的物质收益。但是其负面后果在于农村青壮年,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使得农村经济、文化、政治建设没有动力,城乡发展更加不平衡、不全面,差距拉大。因此,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具有城市素质、浸润了城市文化的青年人才来到农村,带领农村人口在农村建设中不断发展、提升自己,进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我们认为在农村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一条是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大学生,尤其是有农林牧专业特长、热爱家乡的大学生来到农村发展创业。这才是真正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巨大的智力支持和情感支持。如今,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正在全面铺开,方方面面专业人才有很大缺口。而我国每年将有700万大学生进入劳动市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还会增加,农村大学生返乡支援建设也越来越流行。所以,农业大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到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将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紧密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基层将起着重要作用。
二、农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对国家、对社会和对自身要求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所以它应成为每位大学生努力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而所谓“培育”就是如何将之内化为每位大学生的德行要求。而农村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首要弄清的问题。对此,作者在江西农业大学对农、林、牧等传统专业150名大学生进行“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受访者分布在大一、大二、大三,各50名。其中56.2%是男生,43.8%是女生,有82.6%的受访学生生源地是“乡镇农村”。
(一)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调查
“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对此,调查者中有58%的农村大学生认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希望很大”;“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我国当前具备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在受访大学生中选择“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最大优势的,占总数的70%。显然,农村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高度肯定的,即对走什么道路有相当的共识。
(二)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调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社会吹响了奋进的号角,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合人的思想、意识和情感的粘合作用。在调查中,当问到“对家乡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是否有信心”时,有七成多的农村大学生认为“希望大”,两成多的受访同学认为“希望小”。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贫富差距较为明显,因此他们的回答整体上是符合实际的。当问到“根据‘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当前社会建设存在最大短板是什么?”有38%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的是“公正”,而选择“平等”、“法治”的分别占到受访者的32%和22%,只有8%的受访者选择了“自由”。这些判断和同学们在农村的生活感受是相契合的。近年来,农村社会追求经济发展同时,也暴露出来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征地和拆迁方面。据悉,进入21世纪我国失地农民每年增加多达400万[3],其中部分农民的利益遭受损害得不到公正补偿,这往往成为诱发农村群体性事件和农民上访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重视社会公正,特别是要弘扬法治理念!
(三)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调查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据此,在调查中问受访大学生“自己最大不足存在哪个方面”?58.2%的同学选择的是“敬业”,18.6%的同学认为是“爱国”,而选择“诚信”和“友善”的同学分别占受调查者的13.9%和9.3%。在校农村大学生对“敬业”为什么会如此关心呢?我们以为,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自信心不足,也是与对自己所读学校和专业并不自信有关。大学生就业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遭遇到就业难问题,远远超过城市籍大学生。比如,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沦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自农村的占到了54.7%[5]。当我们问“你毕业后会考虑回到家乡发展吗”?有四成多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回到家乡发展”。而国家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大学生中特别是农、林、牧等传统学科的大学生将迎来在农村更好发展的前景。
(四)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关于“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应先从解决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哪方面问题着手?”69.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要从解决“社会层面”问题起,有22.6%的大学生选择的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只有7.5%的大学生认为的是“个人层面”。中科院院士刘丛强曾说,“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和谐,也不能保障个人的敬业、诚信。”[4]可见,我们在调查中所得到的大学生看法也印证了刘院士的观点。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于践行,所以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时和北大学生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新要求,就是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这些论述为我们对农村大学生提出培育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策略
高校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优势,把它打造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阵地。针对农村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认识不足,因此在培育中的关键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理论认识,增进对其认同度。具体做法是,我们要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教学,突出“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农村大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受到的具体事实为内容,实现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层面有效增进“三个自信”,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突出农村社会在中国道路探索的重要地位,增进农村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阶段,农村和农民对探索中国道路都是功不可没的。比如中国改革道路的探索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施行,在短短几年时间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减轻了国家负担。90年代中后期,我国企业改制处在最艰难时刻,农业俨然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强大支柱,广大农民担负了大量税负实现以农促工,支持着我们国家保持了高速度的经济积累和企业快速转型。进入21世纪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的时候,也得益于勤劳、吃苦的农民工这个新型工人群体为中国产品注入低价位的国际竞争优势。所以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学中要围绕中国道路,紧扣农村社会发展的这个“纲”,帮助农村大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增进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其次,宣讲当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提升农村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如今大学生特别关心农村社会未来发展问题,这需要在课程中向同学们详细阐述“区域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包括十六届七中全会的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在当时所发挥的缓解和弥补东中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的作用。重点应放在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部署。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当前我国解决广大农村社会、六亿多农村人口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公共资源在城乡空间领域的公平分配与自由流动,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农村社会中青年人口和知识阶层的流失,目前已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障碍。教学中,教师要将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理论问题与农村大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共鸣,提升理论自信。
第三,引导投身农村全面深化改革浪潮,激励农村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国家将重视广大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这也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总理勉励主动“沉下去”了解国情的大学生时说:“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6]所以在《毛泽东思想概化》课程中应将农村社会治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安排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和宅基地问题,搞清楚当前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改革进展,增进制度自信。国家和政府也要为有志于返乡发展的农村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舆论引导和跟踪帮扶,让他们将来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发挥更大作为。
[1]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EB/OL][2014-10-11].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01-20/5754948.shtml.
[2]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何格.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J].农村经济,2005(1):42-44.
[4]三个倡导塑造时代精神气质[EB/OL][2014-09-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1/c_113657307_2.shtml.
[5]廉思主.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城市新移民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清华学子看中国《乡村八记》震撼总理[EB/0L][2014-08-21].http://news.sina.com.cn/c/2005-06-18/05256203345s.shtml.
A Survey of the Rural College Students’Identity to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LIAO Yun-she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Jiangxi,China)
A survey on the“Identity to Socialist Core Values”among the 150 college students majored in agriculture,forest and animal husbandry shows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cognitional bias to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On the basis of“Three Confidenc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rural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to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make it a motivation to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ree confidences”;rural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G641
A
1007-5348(2014)11-0143-04
(责任编辑:明远)
2014-10-06
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城乡统筹视域中应对农村‘空心化’‘90后农二代’发展实证研究”(JC1316)
廖运生(1974-),男,江西宁都人,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青年发展与道德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