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思考
2014-04-10王荣
王荣
为了解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有效提升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水平,我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了调查。
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关注不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学情作为确定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只有25%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有33.3%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情作为处理课后练习的依据,有42.7%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情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的依据。可见,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本就没能关注学生的学情,就是少数关注学生学情的教师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来实现,而这些基本是属于后置性的,只有5.2%的教师能通过“课前预习检查”和“课前访谈”来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的学情展开有效教学,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另外,调查还发现教师对解读教材不够充分。只有11.5%的教师在备课时选择先阅读课文,而72.9%的教师备课时做的第一项工作则是查看《教学参考书》,12.5%的教师则查阅他人的教案或教学实录,这说明大多数教师都不能有意识地先阅读教材。能认真阅读同单元课文的教师仅占22.9%,这说明大多数教师缺乏教材系统意识。有58.3%的教师上课时完全照搬课后练习,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教材内容盲从,缺乏直面文本与解读文本的意识和能力。为改变现状,我有如下两点思考。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情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具体地、真实地关注与分析学情。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已知”,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其次要分析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于“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中包含的未知知识及实现目标之前所涉及到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第三要分析学生的“能知”,即通过这节课教学,所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样的目标,它定位了学习的终点,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第四要分析学生“怎么知”,这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体现了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第五要分析班级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差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学生的差异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校教导处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专项调研,让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掌握了解、分析学生学情的方法,积累相关经验,使教师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教”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的“学”服务。
二、多元解读教材,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教材解读就是走进教材、走近编者、走近作者,通过分析形成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教师的解读应以学生的多元体验为基础,以教材为核心,拓宽解读视野。
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组编式进行编排的,同单元的课文有许多诸如主题、训练重点等相同之处。因此,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创生增值的课程视野——单元统整意识,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本单位,依据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或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统整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笔者认为,在单元统整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研究单元教学目标怎样确立、内容如何统整、方法如何选择。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可以立体观察、理清层次,统整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前后联系,统整教学内容;综合权衡、把握关键,统整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师能根据单元教材内容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式、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真正使教学从单薄走向厚重。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这就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先于学生走进文本,以“我是读者”的身份与作者对话,以“我是儿童”的身份阅读文本,以“我是教师”的身份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读出自己独特的心里体会,这样走进课堂时才能做到有备而来,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把文章读得精彩、读得深刻。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解读课后练习。这里“课后练习”中的“课”不是“上课”,而是指“课文”。教师要正确理解“课后练习”,即“课文后的练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练习看起来简单,无外乎读背抄写、理解感悟,但它的安排设计蕴含了教村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点明了应掌握的知识点,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用练习教”,而不是“教练习”的理念,课前要认真解读课后练习并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将其作为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确定教学思路的参考、课堂教学操作的抓手、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路径、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为实现高效的课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保驾护航”。
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文学素养、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厚实的文学功底、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才能从较高的立足点上对教材进行较深层次的解读。教材解读理应追求深度与创建,但深度与创建必须放在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加以审视,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需要去权衡取舍。
思想决定行动,要根本改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现状,还得从源头做起,要加强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并举,还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制定出合理的中长期培训计划。作为教师,更应主动、积极地学习,不断丰厚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
【作者单位: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