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兴趣在快乐中完成学习
2014-04-10孙艳丽
孙艳丽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作文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可谓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很多学生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从而使作文成为制约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约束过多,放不开,从而导致学生被动作文,毫无自主、自由可言,加之他们在习作时缺乏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作文时必然无话可写,如挤牙膏,抑或无病呻吟,让人读来味同嚼蜡,学生也因此在满怀痛苦和烦恼中习作,丝毫不能感受到写作的快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提出了“快乐作文”的主张,力图通过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习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主写作,让学生获得倾诉的真实和满足
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是:教师让写的学生不想写,学生想写的教师不让写,教师对学生写作的限制太多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例如在一次自主习作中,学生写出了这样真实、自然、富有情趣的文字来
小龙十分调皮。有一天中午自习的时候,老师布置大家看《新人文读本》,并安排了班级干部值日。可是,老师前脚刚走,小龙就在同座的男同学头上扎了一根小辫子。前天上课的时候,他居然和同学打赌吃巧克力豆。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他就乘机往嘴里丢一颗,结果一堂课吃了十颗巧克力豆。昨天课间休息的时候,他把吹足气的气球悄悄地放在同座的凳子上。同座一屁股坐下来,只听“啪”的一声响,同座吓得跳起来,他却拍着手笑。
这段文字虽没有什么深刻的主题,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却是学生的自由表达,内容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而富有童真和童趣,很能吸引人。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对学生的习作,我从不人为拔高。写的内容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或者是比较熟悉、感受较深的。由于所写的东西大多是学生的亲历亲为,比较具体和实际,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消除了写作的害怕心理,促使学生自主地写作,享受表达的乐趣。
二、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的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的浅显以及他们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导致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狭窄,生活的经验有限,这就难免导致他们在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者直接凭空捏造,让人读起来无丝毫的真实感。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时代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新建的工业园区,县城的人民公园,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等,教师都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进行参观、游览、访问,并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开阔眼界,关注社会生活,了解宇宙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由于平时缺乏这种团队的集体活动的机会,他们对这种参与社会的活动充满了向往,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开展这些活动必然深受学生欢迎。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所开展的活动方式要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活动的精彩纷呈,让他们体会新鲜感,不断为他们积累鲜活多样的素材,在写作时才可信手拈来。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当我们引入生活的活水之后,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竹子开花——节节高。
三、阅读积累,让学生获取的文化滋养
除了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与自然,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极开展阅读活动。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还必须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提倡多阅读课外书籍。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特别强调,并且规定了各个年段的阅读量,这就要求我们把阅读的积累作为作文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当然,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使积累的材料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作文时自然就会思如泉涌,水到渠成。学生也就自然会爱上写作,并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总之,快乐作文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的精心引导,需要教师与学生对习作过程的充分挖掘,更需要教师创新性的开展一些凸显作文魅力的活动,让学生不断感受语言文字记录事件所带来的乐趣,这样,他们才会不断习作的快乐,从而兴味盎然的投身习作,对习作充满期待,真正实现快乐作文的目的。
【作者单位:淮安市许庄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