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树一样成长
2014-04-10韩俊
韩俊
种下一颗小树,等它慢慢长大
孩子是什么?教育家伊斯拉莫斯认为,“孩子”意味着“自由者”。人只有在自由状态,才体会到存在的价值。自由是创造的保姆,所以解放学生,赏识学生,是对孩子本义的回归。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树,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是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使孩子感到被接纳、被信任,被鼓励,他们的潜能一旦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他们就能在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
一方泥土,几滴雨水,一缕阳光,让孩子自由从容的成长
有一首小诗是这样写的:土地赏识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赏识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赏识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赏识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心理学家曾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孩子也同样如此,虽然年纪小,但毕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有他们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尤其重视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不断发展,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教师不要整日眉头紧锁,对学生除了批评还是批评,要把他们当作朋友,走近他们,赏识他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天真,那么可爱。
在风中舞蹈,在雨中唱歌,在阳光中自由呼吸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其实天真烂漫的孩子不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吗?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而有些老师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孩子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一时成绩不好,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付孩子;一时不听话,他们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一时做得不合己意,他们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孩子不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局限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可能风雨交加,使自己动辄得咎。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生活被剔除了,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老师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学生,赏识学生,真诚地放大他们的优点,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在孩子犯错时,我们可以向魏书生老师学习,让违纪学生做三件事:一、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该同学平时做的好人好事;二、为大家唱一支歌;三、再做一件好事。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对孩子赏识的基础之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缺点,让他意识到做一件好事比犯一个错误有意义的多。以后他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也会很自然的少犯错误。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方式蕴藏着教师对学生的期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若大的心怀。教师不会因为赏识而失去威信,也不会因为粗暴而平添尊严。
知道赏识的教师深谙教育的艺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孩子如沐春风;知道赏识的教师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知道赏识的教师修养有素、魅力无穷,对下一代的成长极为有益。
用力向下扎根,努力向上延展,长成参天大树
教育是什么?赫尔巴特曾解释说,教育是从训育与牵引两个词中而来,它是一种引出和内发的活动,不是告诉、灌输、训练与批评;每个孩子都有心智觉醒的时刻,需要教师发现、留住和丰富,关键是教师引出的动力、力量和方向。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个体差异,发展个体特长,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早日成才。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这就告诉我们,对待孩子我们要以表扬为主,多些理解,多些肯定,多些宽容,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个人都有做人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中医治病有“扶正祛邪”之说,对于年龄尚小、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孩子,教师如果一味的使用“祛邪”药,只会让孩子的身体更虚弱。要想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最根本处找到原因,针对病因精心调理,才能达到“固本培元”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真谛与核心是自我教育,教师应该耐心的启发和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从内心里由衷地知道应该怎么做,如何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果。为每一个学生打开精神发展的大门,帮助他们耐心扫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他们的发展才会更自由,他们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