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技术课上出探究味
2014-04-10左文飞
左文飞
科学技术课要不要探究?
当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一位资深的技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告诉我们——不需要。也许他认为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将人类多年摸索总结而来的经验传递下去,让学习少走弯路,因为这毕竟是立马就要用上的东西,没有时间等待犯错,或者犯错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就该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吗?我今天如此学来,明天也如此传授?让这操作的规程一成不变万万年?那么这些可以传授的好的经验是哪里来的呢?一开始就非常完美以至于不需要再修改?如果我们今天使用的技术也并不完善,存在着问题,那么堵上了学生的思维通道真的合适吗?
当我们把学生作为一种容器来填装操作的规程,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培养人的,而不是程序输入。所以科学技术课的学习仍然应该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技术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如此这般设计的因由,为何要这样使用等等。把学习的目的从学会技术转变为会学技术、理解技术,甚而至于在将来发展技术。而这个目的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实现。
于是在教学中要发掘探究的机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程序性的、规范性的技术操作是否可以探究呢?
比如温度计的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看到教师讲得详详细细,一步一步精确示范,其中夹杂大量注意点的讲解。然后问一声“会了吗”?学生齐答“会了”。而后在操作中仍然丢三忘四,错误百出。老师再进行讲评,指出错误,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在不断的操练中慢慢掌握使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机械的操练,是把操作规范作为一种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让学生记住。
是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工具的观察、对目的的把握来尝试使用温度计呢?在使用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然后自行总结,从而在后续操作中规避错误行为。也能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上出探究味。学生在错误中学习,能够更加理解工具和这么使用的原因,理解这一工具的精妙设计,而不只是掌握了用法。
以下是另一种学习温度计使用的过程,也许可以体现以上思想。(以下案例中省略了对刻度、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师:你为什么一进教室就把衣服脱了?
生:太热了。
师:怎么知道热的?
生:我出汗了。
师:原来是身体告诉你的。那你的身体有没有告诉你到底是多热?
生:大约30度。
师:为什么说大约?
生:因为我不能肯定。
师:其他人呢?
学生猜测各种温度。
师:差异这么大,听谁的?
生:可以用温度表量一量。
师:(出示温度计)工具就在这里。可大家打算量谁呢?你们说的这些温度都是谁的温度呢?
生:天气。
生:空气。
师:天气预报时都要预报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所以我们要测量的是……
生:空气。
师:看看老师手中的工具,大家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是玻璃做的,要轻拿轻放。
师:还有吗?
无人应答。
师:那就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工具,试着量一量教室里的气温,你还能找到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分组观察、尝试,每组可以派一位学生去其他组交流。
汇报尝试测量的气温。
师:怎么还是差得很多?
生:我发现把手捏在下面的红色部分,上面的红色部分就会上升。可能有的组测量的时候捏了。是不能捏的。
生:对着红色小球哈口气也会的。测量的时候不能围着它说话。
生:有的组把温度计放在桌子上的,测的是桌子的温度,不是气温了。(下转第21页)
(上接第9页)
师:你说该怎么办?
生:(演示竖直,液泡不接触任何物体,头部远离。)要这样。
师:哦,要避免其他物体对它的影响。不过头离得太远也不方便读数哦。
生:老师发给我们的时候和现在温度不一样。刚开始是22度,现在是28度。
师:这么短时间气温就上升了6度啊。
生:不是,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测出来,不能一拿到就看是多少度。
师:什么时候能读数?
生:现在不动就可以了。
师:老师还看到有的小组是这么读数的(演示,将温度计提得很高。),有的组这样(演示,将温度计放得很低。),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分组尝试,汇报现象。
师:演示并讲解正确的读数方式。
共同总结测量要求,按要求进行测量。第二次的数据差异就缩小了许多。
后续的多个测量错误操作率也比较低,利用组内互助就能纠正。
在这样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探究与讲解的关系。学生能够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交给他们去研究。以学生的经验无法找到和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再者,种植、制作和设计更是可以探究的内容。
因为它们一直在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做?怎样做更好?都是典型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找到方法。
以雨量器的制作为例。教材上呈现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制作步骤,对于其中的制作细节则语焉不详。正好可以针对制作细节和如此制作的原因进行一番探究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了自己带来的制作工具后思考:要选择什么形状的饮料瓶?为什么要把饮料瓶的口剪下倒过来放?标尺应该贴在哪里?为什么这么贴?既然有的饮料瓶不能从底部开始贴标尺,那该怎么使用?
制作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怎样把瓶口剪下来又快又安全?标尺容易贴歪,有解决的方法吗?
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充满了问题的制作过程后发现:制作一个科学工具,要想让这个工具能较好地发挥作用,要根据工具的作用和要求,这就要求制作中考虑材料的形状、材质,做出合理的选择;要考虑自己的技术能力,选择安全、高效的制作方法;要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样的学习过程,比之教师一步步讲、学生一步步学的方式,谁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呢?谁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呢?谁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呢?答案不言自明。
技术本来就是应需求而生的,是在不断探索中,也许是不断的失败中完善起来的。前人们正是在如同刚才的探究过程中发展了技术。我们和后人们也将在这样的过程中将技术进一步推向前进。如果今天的受教育者学习技术只模仿僵死的程序,不明白其中因由,又将如何做到“发展”二字呢?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