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令人匪夷所思”说开去
2014-04-09刘段肖
刘段肖
“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
其实,成语的使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适合语境,在语气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所造句子谐调。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虽常作一个词使用,但它是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它本身结构复杂,含义复杂,所以在句中与其他词的搭配,与上下文的谐调都比较难,这是必须特别注意的。比如这个“匪夷所思”,如在前面加上“令人”之类词,显然是不懂“夷”的含义,所造的句子也就重复而不通。类似的情况还有“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搞得人民生灵涂炭”“他的学问可以堪为人师”“这种新产品单等着待价而沽了”等等,这些用法都属于成语内外成分重复的毛病。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再展开点来讨论,那么成语在句中的搭配问题,还有不少需要注意的项目,今举例说明如下。
一、成分不当
1.“他日积月累地抽烟,手指都熏黄了。”
这个成语常单独使用,并不能当修饰动词作状语成分。
2.“为学生们五体投地的李老师走了。”
这个成语常作补语,不能作定语。
3.“学生在学校耳濡目染了老师的言行。”
这个成语不是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二、搭配不当
1.“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起死回生。”
这个成语说的是别人起死者而使之回生(“起”字使动),不能本人自起。这句话叙述主体错了,属于搭配不当。
2.“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这句话中的“居”和“业”,主体都是“人民”,而不是“生活”。此句把“人民”作定语,把“生活”作主语,显然不妥。
3.“屈原的故事流芳千古。”
“流芳千古”的是“屈原”,而不是“故事”。此句与上句同病。
4.“一个学生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并驾齐驱。”
这句话主语是“学生”,一个学生不能“并驾齐驱”(即使“德、智、体”也能“驱”),主谓搭配不当。
三、上下文语意不谐调
1.“王老师讲课口若悬河,真是娓娓动听。”
与“口若悬河”搭配的是“滔滔不绝”,与“娓娓动听”搭配的是“生动有趣”。因为前者讲的是“沛然之势”,而后者讲的是“盎然之趣”。
2.“王大妈爱干净,家里的物品总是有条不紊的。”
干净应该是一尘不染,整齐才是有条不紊。
3.“齊白石的画,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二只草虫配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两种笔墨彼此衬托,相映成趣。植物更显得欣欣向荣,草虫更显得栩栩如生。”
这段话如无后两句,显然用“相映成趣”是很恰当的。但有了下文两个“更显得”,要与下文语意协调,则应该用“相得益彰”。因为“相映成趣”是两物相配更突出共同造成的情趣;而“相得益彰”则是两物相配突出了双方各自的特色,这才与这段话的两个“更显得”相谐调。
四、前后矛盾
1.“雨季到来之前,就应检查河堤,以防万无一失。”
检查河堤防的是“失”,而“万无一失”是“不失”,“防”与“不失”矛盾。
2.“青山上红花欲燃,如火如荼。”
用这个成语,应该先知它的出处。此语出自《国语》,原是写军阵的。说一个方阵红衣红旗,“望之如火”,一个方阵白衣白旗,“望之如荼”(荼,茅草开的白花),说明军威雄壮。以后这个成语就表示气势旺盛热烈。但这句话是说颜色的,一种红花用红白二色形容,构成了一对二的矛盾。
3.“整治环境污染是全球问题,中国也概莫能外。”
这里的“概”是“一概”“统统”的意思。成语是说大家都不能例外。中国一个国,怎能称“大家”?显然矛盾。类似错句还有“他是一个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与“一个”矛盾。
五、不合情理
1.“翘首西望,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这个成语说的是“人工之巧夺了天工”,而苍山、洱海本来就是“天工”,不合情理。
2.“起伏的群山像万里长城一样,巍峨雄壮,气吞山河。”
此句主语是“群山”,说“群山气吞山河”,于理不通。如果将“群山”与“万里长城”掉换,倒可以说得通。
成语多半来自古汉语,其词素多是单音词,有些还很生僻,搞不清词素的含义,就解不透整体的含义,使用起来,搭配起来,很容易出错。这是学习成语必须注意的。
文中引用的例句,都是经过简化的,容易看清毛病。但即使复杂起来,如能理清主干与枝叶,也可以看出错误来,只是需要更认真一些。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