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榜样选择与德育的有效性
2014-04-09聂丽萍
聂丽萍
摘要:榜样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许多品质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的。如何选择符合青少年需要的榜样是关系德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德育中的榜样选择问题作一探讨,期望能对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有所启示。
关键词:榜样 社会学习 德育
在道德教育中树立榜样是一个古老却又实用的方法。实际上很多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使用榜样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那么,如何选择榜样,选择什么样的榜样才有助于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呢?
一﹑榜样学习的理论基础
在关于榜样学习的研究中,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而学会新的行为反应的。观察学习是其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该理论将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对社会情境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称为模仿,被模仿的对象称为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学习对青少年成长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模仿和学习榜样的行为和品质对帮助个体获得适当的社会技巧﹑习得新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产生利他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观察学习主要由四个过程组成,在这些过程中,有关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被转化为指导行为的符号表征,榜样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功能实现的。其中榜样和观察者自身的特征将直接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二﹑榜样教育低效的原因解析
目前德育中榜样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榜样的选择问题作一简要解析。目前德育中所选择的榜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导致了德育的低效无力。
(一)榜样形象呆板,种类单一
传统德育中所树立的榜样因要突出道德教育意义,所以总是选择一些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典型代表。我们可能对这样一种情景很熟悉,当问到“你长大了有什么理想时”,很多孩子都会扬起稚嫩的小脸回答:“我要当……家。”这也反映了我们目前所树立的榜样人物太过单一,形象刻板。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就会有多种多样的需要,面临着多种选择。而将榜样的代表确定在几个范围之内势必导致榜样形象的僵化,降低德育的效果。我们生活中不但需要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而且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普通人物。
(二)榜样形象高度完美化
在榜样的树立过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在塑造典型和树立榜样时,我们总是简单地把它拔高,再拔高,或彰显一點而显全面,认为只有把形象塑造得‘高、大、全才有影响力和说服力[1]”。榜样成了一种抽象的道德形象符号,成为高高在上的神。青少年学生只能仰视它,而无法接近,更无法成为那样的人。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树立榜样的做法是对人的“本我”的过度压抑和超我的过度使用,不利于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教育者所选择的榜样不一致
德育中选择的榜样都是教育者精挑细选的政治家、科学家等,而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却是一些影视明星、企业老总等,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的不一致。因所选榜样具有上述两方面的特点,青少年会把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作为崇拜、模仿的对象,忽视了榜样的存在。
岳晓东指出,偶像和榜样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但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是可以互相补充利用的[2]。而当代的道德教育却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绝对化,使得学校大力加强榜样教育的力度,试图用榜样来代替学生心中的偶像,造成了榜样教育的失效。
三、榜样的选择与设立
榜样的力量是外在的,只有当受教育者将其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时,榜样的力量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要树立青少年认为“值得学”和“可以学”的榜样,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一)德育中树立的榜样要“值得学”
我们所选择的榜样要能够引起青少年的理解和认同,青少年为榜样的某个闪光点所吸引,产生钦佩,自觉效仿。首先,榜样人物要具有优秀的品质。一般来说,榜样优秀品质的指向可分为利己优秀品质(如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知识丰富)和利他优秀品质(如爱国、正直无私、奉献精神)[3]。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榜样的这些品质都可以成为模仿的对象。我们要同时选择这两种优秀品质的榜样,而不是只选择那些具有利他优秀品质的榜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所选择榜样才会少些政教色彩,多些亲切感,更符合人的基本需要,贴近生活。其次,榜样要贴近时代[4]。由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其追求的目标有别于社会上的成年人,社会上树立的那些具有感染力的榜样人物未必就能感染当今的青少年。在树立榜样时应从分考虑其时代特征,选择那些与时代同步具有人情味、能吸引他们的榜样,使广大青少年看到榜样的道德行为,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德育中树立的榜样要“可以学”
德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打破完美无缺的榜样设置,树立有血有肉、有欲求的活生生的榜样。他们可以有着最基本的需要,有和我们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为人们所欣赏。教师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榜样,把他们作为教育学生的典范。
来自身边的榜样特别是同伴榜样,对于青少年来说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往往更具有相通性,利用这样的典型对其他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很强的说服力,更易被学生所接受[5]。对大家公认的榜样同学,学生感到榜样并不神秘,自己与其相比虽有此差距,但只要努力,是可以向榜样看齐的,这样就会使学生注意模仿榜样,产生集体学习榜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白明亮,姚敏.幽暗意识与榜样教育——一种道德教育的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1-85.
[2]岳晓东.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1-9.
[3]易莉,徐惠.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2006(2):25-26.
[4]袁文斌,刘善. 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心理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7.
[5]刘颖.如何发挥学生身边的榜样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3(8):28-29.
(责编 张敬亚)